阳谋天下刘伯温 下载 李书福一路“阳谋”冲天下 (三)



第三部分:发展之路做大事者不惜阳谋

吉利和多数民企一样,数年发展下来会有自己一套内部约定俗成的行事流程,虽不规范,但确实可以满足企业在发展期以效率为基准的管理原则。但汽车行业是一个对于流程控制和管理规范要求非常高的行业,李书福“玩”汽车,自然知道“玩”汽车的规则,明白速度代替不了质量。

2002年,是李书福也是吉利汽车创业史的一个转折年。这一年,李书福基于发展的需要让一起创业的亲兄弟从吉利退场;这一年,吉利不断上演人事变动,从管理层到中低层领导团队出现大量新面孔,同时一些创业老臣被替换“下岗”,两位CEO相继“空降”吉利——徐刚出任吉利集团CEO,柏杨出任吉利汽车CEO,还有从UT斯达康“空降”到吉利任HR总监的郑韶辉;这一年开始,李书福变得相对低调,其中很多人事的变动,都是由李书福请来的职业经理人在前台充当“刀斧”。

李书福在使用经理人上的腾挪术,就像吉利汽车的发展速度一样令人目不暇接;而谈到利益,哪怕是对亲兄弟下手,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吉利汽车能发展下去。

这是摆在台面上人人皆知的“阳谋”。

“外人”是最好的“臂膀”和“刀斧”

经理人就是需要为企业带来价值的,当价值不大或者说是负价值时,自然要淘汰重新选择。

2006年9月,李书福收回上海华普的经营管理权,上海华普的CEO徐刚重新回到吉利集团总部上班,任集团副总裁。原定五年的完全放手计划,三年就画上了句号。其实纵观李书福识人、用人史,徐刚是其最成功的一个。可以说,徐刚在完成了李书福寄予的期望后,又做了三年的额外工作,这三年又打造了一个华普汽车品牌。

在徐刚进入吉利之前,徐刚只是李书福的“老乡”,而非外界所传说的李书福的“好朋友”。李书福聘请徐刚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具有政府背景的高级人才帮他打天下。徐到吉利后任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裁,负责日常经营管理,是李的左膀右臂。在徐刚的运作下,吉利与各家银行都有合作,光大、兴业、招商、民生、交通等多家银行高达几十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让吉利基本上消除了资金的短缺。在徐刚的左右打点之下,吉利汽车的根据地台州市政府无论是在税收还是在土地优政策上,都给予了李书福极大的优惠。除此以外,徐刚是一个特别善于沟通和上下左右联络的人,凡是见过徐刚的人,都说徐刚的亲和力超群。正是这样一个有着超强亲和力的人,接下来为李书福引进了大量的职业经理人和技术专业人才,同时也代替李书福完成了吉利高管层面的新老交替。

2002年开始的吉利人事大变革,由徐刚主导,郑韶辉执行,吉利引进了至少1000名以上的中层人员。与大规模地引进人员相对应,有90%的员工离开吉利汽车公司,或是到吉利集团总部,或是去汽车公司的销售、研发等二级部门。在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跟着李书福一起打天下的老部下,再者就是李家“亲兵”。

一年之后,郑韶辉基本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作为变革的牺牲品,也不可避免要离开吉利。而徐刚在更换了三分之二高层,按扁平化要求理顺了吉利的总部设置和职责分工,初步给吉利搭好了“架子”后,2004年被李书福派到了上海华普汽车,任上海华普汽车的CEO。

而和徐刚差不多同时引进的总经理柏杨,也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很快被发现不能完成预期目标,李书福不得不请她走人。吉利高层事后说,“我也不隐瞒,柏杨是我的朋友,但是企业发展了,她已经带不动吉利的汽车产业向前走了。对我而言也一样,如果我带不动企业了,也要走人,或者去做能做的,这是民营企业的一个特点。”

李书福的用人手段可以说是简单直白,跟得上企业发展就用,不好立即换,来保证企业的高速发展。

兄弟谈判也要有永远的利益诉求

从低价经济型轿车切入市场,只是作为一个行业闯入者的最初选择,由于当时中型轿车价格大幅下跌,经济型轿车的发展空间急剧萎缩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而经济型轿车市场,已经不能满足李书福对于吉利发展的期望。尤其是李书福发现吉利品牌存在明显的识别劣势,一直没有走出低价车的阴影。

如何在中档汽车领域有所作为?用现有的品牌已经很难实现。李书福想到了利用杰士达来实现自己生产中档汽车的梦。

杰士达是什么?吉利本是家族企业,在吉利汽车发展中,因为战略分歧,李书福和共同创业弟弟李书通分道扬镳,可以说,因为内部变革和产权利益等的种种原因,李书福和弟弟的嫌隙很深。迫不得已之下,李书福用现金置换了弟弟的吉利汽车股份,弟弟带走现金。

现在的上海华普就是杰士达换名而来。是李书福的弟弟李书通离开吉利集团后,自立门户,在上海金山征地800亩,投资数亿元创办的汽车制造企业。由于杰士达收购了北方一家汽车制造企业,收购的那家企业碰到很多问题,如历史债务包袱、职工下岗安排等等。而更为麻烦的是,杰士达汽车在上海受到了汽车行业准入政策限制。

在李书通骑虎难下的时候,吉利汽车对杰士达提出了收购。李书福说服弟弟的依据是,“杰士达美鹿”与吉利轿车在价格上相近,目标市场都锁定在经济型家庭轿车上,只有整合资源,用一个新的品牌来参与竞争才会有市场机会。而李书通也明白,中国汽车业将面临洗牌,相当一部分汽车厂商面临被重组兼并的结果,不论美鹿还是吉利,其竞争优势都不明显。在李书福给出了合适的收购价钱后,李书通同意了吉利对杰士达的收购。2002年,在充分分析了吉利集团与杰士达的互补优势后,双方决定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吉利集团以部分非汽车类资产和承担部分债务的方式,置换了李书通的上海杰士达。

在共同的利益面前,李书福用发展的眼光填平了兄弟间的罅隙。后来在徐刚领导下的上海华普,“先卖上海文化,再卖上海制造,最后卖华普汽车”的营销策略,果然不负众望,华普汽车一路飙升。2005年,华普实现整车销售24518辆。2006年,李书福把上海华普重新收归麾下,并搞出了很大动静,无非是想说明,上海华普和吉利汽车是一家人,吉利不仅仅造“便宜”车。

第四部分:个人英雄主义的背后隐忧

众多“阳谋”成就了李书福,但也许正是这种种算计,为自身埋下了隐忧。

李书福一直想跟国际大汽车厂商实现战略合作,来提升吉利的知名度和层次。但被李书福觊觎已久的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却在2006年9月,与竞争对手奇瑞达成框架协议,来生产小型车。吉利汽车不入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法眼的关键原因在于吉利汽车在中国国内的品牌形象,而且这个品牌形象很大程度上来自李书福的极力宣扬,这种不同于其他汽车企业领导人的做法,是隐忧之源。

第一是,个人品牌等同于企业品牌。李书福个性张扬,性格执著,眼光敏锐,这使他容易被人放大,超越企业本身;而吉利汽车显示出的强有力的生命力与李书福的个人英雄主义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吉利气质就是李书福的气质。对于一个产品的品牌款式重于领导人形象的汽车企业来说,李书福的形象过于强势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不见得市场都认可李书福这个人。

第二是,李书福还是需要面对吉利汽车的品牌印象。据官方统计,今年截至7月份,国产车里,奇瑞是卖得最好的,排第五,接下来就是吉利,排第七。经济型轿车里吉利占有率达到了近25%,也就是说大街上跑的每四辆经济型车里就有一辆是吉利,但吉利仍然难以摆脱消费者对它粗糙的印象。这和李书福创业之初提出的造车口号不无关系。

再就是,高调行事不一定适用汽车品牌宣传。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耀以及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一样都是心存高远的人,他们的理想都是要造中国品牌的汽车,事实上他们也都做到了。而且李书福和尹同耀抓住了中国汽车业的黄金岁月,一个是代表国有资本,一个是代表民营资本,两者出身不同,但却在中国的汽车业经常被拿来相提并论。

与李书福不同的,尹同耀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也很少在媒体上发布施政演说。但了解奇瑞的都知道,尹同耀甚至可以闭着眼说出第一辆奇瑞车的所有零部件名称和价格。对于奇瑞,尹同耀倾注了全部的精力。而李书福,却频频出现在公众面前,吉利的名字反而没有李书福的名字知名度高。目的其实很明显,就是通过自己来宣传吉利品牌。在很多业内人看来,这种做法不一定会提升吉利的品牌,因为汽车行业更倾向于踏实谨慎。

 阳谋天下刘伯温 下载 李书福一路“阳谋”冲天下 (三)

对于一位强势的企业领导者来说,对于离职的经理人和同行还是要有足够宽广的心胸。在最近播出的一档电视访谈节目中,李书福谈到吉利集团高层人事变动中柏杨的离职,李对于柏杨的评价之低超乎想象:这位柏杨虽然有优点,但有许多缺点,当她的缺点被发现时就显得沟通困难;汽车行业是很复杂很系统的,即要抓内功,又要与社会各界打交道涉及方方面面,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涉及到的,甚至提到女性不适合做管理这样的话题。李书福后来还谈到吉利聘了一位上汽的总经理叫南阳,李书福这样介绍,这位上汽的总经理南阳觉得在上汽发展得不怎么样,不理想,说很多想法无法实现,所以来了吉利。

最为重要的是,李书福何日实践自己的那句创业口号,这才是吉利迈向一个新高度的证明。早在几年前,李书福曾经使用过的汽车经理人南阳就对吉利著名的“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提出了质疑。南阳说:“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吉利已经做到了,但如何体现‘好车’呢?吉利单纯刷新轿车价格底线对提高竞争力帮助不大,如果吉利造出POLO那样的品质,却能提供5~8万的价格,那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01481.html

更多阅读

烧饼歌:刘伯温的预言

刘伯温的「烧饼歌」是一首甚为准确的预言。这首预言可以在中国传统的历书『通胜』中找得到。它的名为何叫做「烧饼歌」呢?在其中也有提及,话说于公元1368年某一日的早上,明太祖在内殿里吃烧饼,只咬了一口,便听到内监会报刘基刘伯温进见

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之10刘伯温 历史上的刘伯温

10刘伯温-(刘基)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

千古人豪刘伯温暂名,寻出版 刘伯温

写在前面:《打虎哥刘伯温》上市之后取得了不错的销量,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读者对刘伯温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的重新关注。其实,刘伯温担任御史中丞,惩治李彬的事情,在其人生长河中,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刘伯温主要的功绩,无疑是辅佐朱元璋

声明:《阳谋天下刘伯温 下载 李书福一路“阳谋”冲天下 (三)》为网友四好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