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厨师到老总:他靠的是汤圆



 姓名:张永利

    职务:武汉五芳斋食品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

    生辰:1953年

    籍贯:汉阳

    偶像:原武商董事长毛冬声

   

    爱好:游泳、乒乓球

   

    每年元宵前夕,青山退休工人郭老汉都要坐近两小时公交车,再排上两小时长队,买两斤五芳斋汤圆,一家人团团圆圆吃上一顿,这元宵节才算过得圆满。

   

    “五芳斋的汤圆”,与“四季美的汤包、老通城的豆皮、蔡林记的热干面”一起,名列武汉四大小吃。一说起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很多人不禁口舌生津。对这些老字号小吃,不少武汉人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感。

    每到元宵,像郭老汉这样的忠实顾客不计其数,五芳斋“掌门人”张永利总要下令:停止超市供货,全力保证中山大道上的门店售卖,而且每人限购两斤。讲到这,他还满怀歉意:“实在没办法,都是大老远来的,不带点回去,怎么过意得去?”

   

    要让更多人能品尝到五芳斋的美食,必须走现代工业化道路。这一点,张永利心如明镜。但现实是,公司牌子大,个头却小。他如今天天在考虑,要稳步扩大规模,同时不能让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这如同杂技演员走钢丝,太需要平衡的技巧。

   

    “五芳斋”创始于1946年,2001年老五芳斋酒楼经历改制,时任副总经理、有31年工龄的张永利被推上“五芳斋食品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位子。张永利占有股份约8%%,是持有股份最多的个人。“改制后,老字号五芳斋进入了新的创业期”。

   

    红案出身 个性很“抠”

   

    红案厨师出身的张永利自认当老总并不“潇洒”,身为董事长,办公室都是与他人共用。到广州出趟差,实在要坐飞机,早上8点的飞机去,第二天晚上8点的飞机回,省一天酒店钱。

   

    说他人很“抠”,他不生气。他自有得意之处:在收入水平较低的餐饮业,他能保证员工最低工资约1300元。

   

    “他一生就是吃得苦。”老职工曹女士告诉记者。1970年,17岁的张永利就进入当时公私合营的五芳斋酒楼当厨师。

   

     “当时很单纯,一心只想着集体”。没烧过心的煤渣,张永利会利用周末重新做成煤球;逢上雨天,大半夜从家里赶来盖雨布。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的他,很受酒楼创办人倪锦财的赏识。1983年,张永利走上酒楼管理岗位。

 作坊生产、店铺经营,汤圆始终是一碗碗的卖,节令、季节性又强,但若用现代生产工艺,做成袋装半成品,汤圆岂不可以一吨吨的卖?

   

    老的生产方式必须革新。拿定主意,张永利等人想尽了办法,店里积累太少,没钱买生产线,便托人找关系、牵线搭桥,终于从市肉联厂借到了一条生产线。

   

    1994年,五芳斋真空包装的糯米吊浆粉和汤圆心上市,批零兼售,不仅美观、质量好,且携带方便,保质期达18个月。袋装五芳斋汤圆由此声名远播。

   

    “2000年后,老酒楼生意一落千丈”

   

    年轻一代的武汉人只知道五芳斋就是一楼卖小吃,不知道五芳斋还有二、三、四楼三层物业,宽敞得很。地处中山大道黄金地段,这么好的物业却空置多年。

   

    有小吃做支撑,五芳斋的日子过得并不差,但企业始终做不大,这一直是张永利的心病。

   

    其实,上世纪80年代起到上世纪末,五芳斋酒楼也曾红极一时,进五芳斋办婚宴,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遇上节庆摆不下,宁愿在一楼小吃区办婚宴的新人不在少数。

    

    张永利介绍,2000年后,武汉民营餐饮业兴起,老城区的老酒楼都遇上发展瓶颈。中山大道上难停车,酒楼地盘小,而市民办婚宴讲究豪华,讲排场、要氛围,武汉各老酒楼生意都是一落千丈。

    成功改制 面貌一新

   

    2001年10月,一群新来的漂亮服务员,让人们感觉五芳斋变靓了。从前,买碗汤圆,先买票,自己再去窗口取,如同进单位食堂,自己为自己服务。而一夜之间,五芳斋店面宽敞了,服务也更贴心周到。

   

    变化的背后,是五芳斋酒楼的成功改制。企业股份化,职工转变身份变成股东。张永利常跟大家“演讲”:以前大家是国营企业职工,如今则是自己家的生意,千方百计要让顾客满意。

   

    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改制后的五芳斋激发出新的活力。一楼小吃的营业收入大幅提升,日进万元以上。速冻产品也丰富起来,汤圆品种增加到18种,粽子、糕团、八宝饭等一年四季旺销,年创税百余万元。

   

    主动出击 保护品牌

   

    事实上,全国至少有8个五芳斋,各有各的活路,且五芳斋这个品牌也并非最早由武汉人创立,外地的五芳斋甚至比武汉做得更大。但在品牌保护上,武汉五芳斋把握了主动。

   

    2003年底,浙江五芳斋欲与武汉五芳斋联手,但合作计划最终流产。有人质疑张永利担心掉了个人的“乌纱”,但张永利告诉记者,对方最看重的其实只是品牌。

   

    “当初抢到品牌,还要感谢《长江日报》一篇报道”。张永利回忆,1993年,《长江日报》头版头条一篇报道呼吁武汉企业保护品牌。当天,张永利就开始着手注册商标。

    很快,“五芳斋”的服务商标成功注册,但商品商标已被浙江五芳斋抢得。张永利另想办法,以拼音“WFZ”、一个圆和两个调羹的形状合成了一个图形,成功注册了新的商品商标。

   

    服务商标的成功注册,使得其他各“五芳斋”想要另开分店、树招牌变成一种侵权行为。

   

    “不能简单地卖掉品牌,我们对它珍视无比,就像自己的眼睛一样,一定不能让它蒙尘。”张永利说,正是出于对品牌的爱惜,他一直没有轻易发展连锁,担心管理、品质失控砸了牌子。

   

    自筹资金 建厂发展

 从厨师到老总:他靠的是汤圆
   

    2005年,随着超市业兴盛,五芳斋的产品铺进了260余家超市,产品旺销,但产能严重受限。

   

    业内人士都知道,小吃做大有两条路:一是工业化,二是开连锁店。对连锁店,张永利很明白,没有品质、服务标准统一的控制能力,连锁是死路一条,蔡林记的扩张失败就是“前车之鉴”;自己未来要连锁,也得由公司自营,稳妥推进。

   

    但要扩大生产,资金又短缺,拒绝了外地递过来的“橄榄枝”,五芳斋该何去何从?张永利困惑了。他召开全体股东大会,决定由股东再投资,扩股40%%,加上公司一部分积累,购买全新生产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06004.html

更多阅读

白酒区域代理合同 区域白酒,业绩从3亿到50亿靠的是什么?

今天的中国商业环境就是一个一大批企业倒下,一大企业起来的大熔炉,强者变得超级强大,弱者变得十分渺小,彷佛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但不变的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自然发展定律。与此同时,在这不断熔铸的过程中,也伴随偶尔迸发的行业奇迹,惊

廖乙麟:从教师到“女性化妆品经营者”的跨越

  开化妆品店、建美容院,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只要用心和努力,在“女人的世界”里赚钱并不难。  创业故事  360。的奇妙转身  ——从教师到“女性化妆品经营者”的跨越  十年前的寒假期间,在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

从一无所有到亿万富翁 靠卖平民商品发家的亿万富翁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millionaire(百万富翁)这个词已经开始像曾经的万元户一样,慢慢在我们视线中消失了,取而代之为billionaire(亿万富翁)甚至更夸张的zillionaire(兆万富翁)。不过这只是一个数字区别,他们相同的是身后那一个个精彩的故

声明:《从厨师到老总:他靠的是汤圆》为网友墨色烟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