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亟需应急产业辅助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由于工业化持续发展和社会转型,我国正处于生产安全事故、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等易发、多发的特殊时期。而由于现代城市交通、市政、人居、公共设施等生存环境等的差距,以及各地资源禀赋条件与综合实力的差异,城市衍生出来的城市灾险频发,造成城市防灾救险与救援情势十分严峻。

  各地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大多没有对城市的安全保障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在频繁的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面前,相当多的城市出现了突发灾险防治无策的严峻状况。在这种背景下,应急产业的发展可以适应公共安全和安全应急的复杂性、开放性、系统性,而应急产业的发展也成为保证城镇化发展安全,以及构建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的内在要求。
 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亟需应急产业辅助

  社会公共安全不堪重负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增长拉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2年的52.6%,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然而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同时,也出现许多困扰发展、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城市防灾救险与救助事业与产业的发展却一直没有被重视。众多城市,包括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城市公共安全建设都缺少规划,以致出现了大规模的“钢筋水泥森林”后,却因暴雨、火灾、冻灾等屡次造成城市运营的瘫痪。比如很多城市都出现过高层建筑火灾逃生‘无门’、城市水灾被淹汽车逃生‘无助’、住宅燃气泄露报警‘无声’、高架路车险救助‘无力’等严重的灾害事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也不断削弱着百姓对政府的信任。

  不仅如此,我国还是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的国家。仅在最近几年,泥石流、地震、海啸、台风、洪水、暴雨、寒潮、霜冻及旱灾等突发性灾害给我国带来了巨大损失。据统计,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而细数我国最近几年来出现的严重自然灾害,都出现过救援能力滞后的局面。以四川汶川地震为例,在随后的抗震救灾中,通信指挥车辆、抢险救援车辆、生命迹象探测仪、重型运输机等应急装备都出现了紧缺的情况,从而影响救灾的迅速开展。当时由于救援力量无法通过地面有效运输到灾区,2008年5月15日,中国民用航空局紧急发布了《关于征用直升机参加抗震救灾行动的紧急通知》,最后东方通用航空公司、南航珠海直升机分公司、中信海洋直升机有限公司等6家通用航空公司派出30架直升机才初步解决了救助运输的难题。

  而在2008年年初南方大面积的冰冻雨雪灾害面前,我国更是暴露了缺少专业的大型多功能除冰装备的问题。比如由于缺少多功能除冰扫雪车、除冰坦克,解放军战士和人民群众只能靠着铁锹来人工除冰;由于没有高压线除冰装备和直升机辅助,贵州、湖南等地的电网工人只能靠人拉肩扛将很多设备运上高山,不顾生命危险爬上高塔来人工除冰。

  安全事故面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救援能力则更显薄弱。最近发生的大连化工火烧连营、上海大火、温州动车、天津甘肃校车、吉林宝源禽业液氨泄漏爆炸等事故的发生,都显示出重特大事故面前我国相关救援力量的不足。

  业内专家也表示,我国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与安全生产远远没有同步,当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时,城市水电气、道路交通、高层消防,建筑施工、地下工程、公众聚集场所积蓄的安全欠账却越来越多。而不断发生的突发事件和政府不断增加的维稳费用也都显示出,中国正处在一个行业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和公共危机并发的时期,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已经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

  面对严峻的现实,除了缺乏理念、思路与心理准备之外,关键是缺失高效有序的应急救援体系和强有力的防灾救援应急产业作支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应急产业对社会安全的保障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种需求,而壮大我国的应急产业,也成为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的重要举措。

  应急产业是新兴产业

  欧洲的城市化发生在约150年前,到19世纪中叶,欧洲很多国家的城市化完成了40%以上,英国更是高达60%以上,而在20世纪中叶,美洲、俄罗斯、日本也完成了城市化进程。正是在这些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应急产业脱胎于传统产业而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应急产业是为科学预防和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领域,具有安全性、公益性、专业性等特点。应急产业主要包括是应急救援设备、应急信息系统及应急平台、应急培训和服务等三个方面。

  如在应急救援设备领域,包括救援车辆、救援通讯设施、医疗保障物资、个人防护用品等;在应急信息系统及应急平台建设方面,则包括预警、预报、监测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应急管理平台等;在应急培训和服务中,主要包括应急职业教育培训、专业化应急救援服务、应急服务咨询等。不过,应急产业的产业边界与传统的产业内涵有着相当的模糊性和动态性,与其他产业部门的交叉和渗透较深。比如一些药品类和预防用品类产品,既可以在应急事件中使用,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总体而言,应急产业可以看做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

  我国应急产业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当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颁布实施,为应急产业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而“应急产业”一词在我国政府的正式文件中首次出现是在2007年11月13日。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在《全国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应急产业。之后,在2009年9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工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应急产业是新兴产业,要加快发展。”

  而随着我国从农村社会转向城市社会,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从贫困社会转向富裕社会,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近几年的社会安全事件频发,也促使政府和社会认识到有效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高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国家不仅将安全应急产业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版)》支持的新兴产业目录中,且又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引导业界和政界来加强对应急产业的理解支持。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扶持教学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研究开发用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快推动应急产业发展,推进应急产业园区建设;工信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支持安全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11〕47 号),将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列入了“十二五”重点项目,国家相关部委为安全应急产业的发展提供产业政策支持。

  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在当今发达国家,城市防灾救援救助产业,作为现代城市产业经济的重要部分则相当发达,特别是融入了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物联网与新材料等高新技术,致使城市防灾救助产业,门类更健全、品种更繁多、功能更完备、覆盖更广泛、使用更便捷、水准更先进,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完整、独立与成熟的“门类产业”。

  纵观当今世界,防灾救援救助产业相当发达,国际上不乏前沿大牌公司,美国工商五金公司(Commercial Metals Company,CMC)是国际著名的救援设备公司及全球救援设备分销商;1964年在英国牛津创办的英国JSP公司是全球专业的安全防护用品制造与销售商和国际公认的欧洲安全防护用品领导者,其产品行销于世界90个国家,全世界每天有超过4千万人在使用JSP的产品,JSP公司已成为欧洲最大的安全帽生产制造商;创立于1889年的意大利CAMP公司是欧洲著名防护救生器具用品制造商,同时致力于开发和生产登山探险等户外运动专业产品,其产品工艺精湛,品质优良,种类齐全,销售遍及世界各地;Honeywell集团下属加拿大BW科技有限公司是国际气体检测系统一线品牌产品制造商,BW公司专业从事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和固定式气体监测系统的生产和销售,其产品以高性价比以及良好的服务在工业安全气体检测行业为大家所称道;成立于1948年的德国SKYLOTEC公司是欧洲领先的专业防护设备生产商, 60多年来, 始终为各种工业领域提供高新技术的安全带、绳索、永久性防坠落系统装置, 以及高空作业防护服装等防护设备。

  此外,法国DELTAPLUS公司(以“全球防护、本地服务”为理念的国际著名的、提供个人“从头到脚”防护用品解决方案集成商)、日本TOBNO公司(全球最大的消防救援、抢险救援手套和个人防护用品供应商,每双头套价格达到600元人民币)、奥地利WEBER公司(专致液压与支撑救援装备器械的国际领先公司)等等,这些公司都是国际防灾救援救助业界的翘楚。

  十几年来我国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生产事故不断总结,特别是突发事件的高发期中对各种应急产品和服务的巨大需求,也催生了应急产业的发展,而其发展也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更为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2003-2006年间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相关企业生产了大量流行病防护用具、检测设备、防控设施等;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我国应急企业提供了大量优质帐篷、活动板房、各类救援车辆等;在各类矿山的矿难救援中,排水、通风、打钻等应急产品,对成功救援发挥了巨大作用;在重特大水灾救援过程中,相关企业提供的冲锋舟、帐篷、应急食品、应急发电机和及时的气象和地质灾害预报服务也提高了综合救援的水平。可以说,最近几年来,我国应急产业不断发展并取得了重大成效,应急产业贯穿了很多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的全过程。而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应急救援的有效性,救援物资的及时性,恢复重建的保障性也因应急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保障。

  不过,很多业内人士指出,由于中国已经进入了各类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和多发期,随着政府与公众对公共安全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应急产业发展还有很多不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比如由于我国应急产业起步晚,大部分应急产品还没有摆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状况,特别是大型、关键性应急装备,难以适应应急需要,直接影响了应急处置效果;此外应急产品的科技研发不够,缺少核心竞争力,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有些看起来比较先进的国产装备,其实是对国外零配件进行的集成,基本上处于“攒机”阶段;而对一些关键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还十分依赖进口,如航空应急救援,矿山井下关键救援、避险,应急通信,信息通讯安全,医疗检测,生化、核辐射防护等设备、装备生产领域均需要从欧洲和日本定制和进口。

  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则指出,我国技能型应急产业人才培养不足,产业标准化的顶层设计不够,标准化工作体制和机制不尽合理、标准化不足、监督服务不到位、全社会的参与程度不高,也是导致我国应急产业成为众多产业中短板的原因。

  战略性民生产业需要持续支持

  应急产业属于战略性民生产业,由于其具有公益性、实用性、专业性、安全性、备用性和关联性等特点,所以其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全面支持。国务院参事闪淳昌认为,应急产业的项目通常具有投入巨大、技术和知识密集、风险高等特点,一般的经济实体是很难胜任的,必须上升为政府行为,由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来共同完成。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邹积亮则表示,应急产业的发展确实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但要扶持应急产业发展,需要建立起以政府投入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专项资金理财、保险预防资金、民间安全消费的“五位一体” 投资模式。 建立国家应急产业发展基金,还要对专业从事应急产品生产提供专业应急服务的企业或组织实施税收减免与财政补贴政策。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安全预警研究中心主任余廉则认为,目前我国应急救援的保障体系囊括了太多的内容,比如专用通讯设施、专业物资与装备、专业队伍、财力支持、物流体系等,这些目前还是完全由政府来提供,由于政府自身能力局限,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所以未来要探索应急救援活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他认为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实行政府投资、企业运营的模式,国家把拟定中的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在此类企业中,国家安排财政资金建设应急救援基地,建成后由企业进行运营。企业可利用此基地对自身突发事件进行应急救援和对公共安全事件提供应急救援服务并获取回报,救援成本由企业承担或按事前协议由企业与政府分摊或完全由政府承担。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发展应急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广东、安徽、重庆、浙江等地方政府,结合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将应急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一批产业基地正在形成。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了浙江乐清、广东东莞、上海徐汇、重庆合川等几个应急产业集中地,应急产业聚集化、特色化发展明显。其中重庆中国西部安全(应急)产业基地、广东东莞应急产业总部基地在应急产业基地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此外,我国应急产品的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提升,比如韶关市新宇建设机械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微型挖掘机、塔式起重机等畅销全国20多个省(区、市),并远销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东莞市永强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多功能消防车、大吨位水罐泡沫消防车和机场泡沫喷洒车等产品已经大量出口并不断取得新订单;而安徽中电集团38所的预警探测技术、应急指挥与救援信息技术、北斗导航及通讯技术,淮南矿业集团的瓦斯治理与利用技术,惊天液压智控有限公司的液压破碎锤、拆除机器人,以及安徽三联集团公司的科技交通事故预防技术等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部分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应急产业属于战略性的民生产业,技术含量高,系统性强,涉及面广,为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未来还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周密安排,同时也需要建立由用户(包括潜在用户)、生产厂家、科研单位建立的协作机制。而作为普通民众,更应该增强公民应急意识、忧患意识,着力培育、开发应急产品市场,以促进有效需求的形成和培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1710.html

更多阅读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 以“四个统筹”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

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亟需应急产业辅助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由于工业化持续发展和社会转型,我国正处于生产安全事故、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等易发、多发的特殊时期。而由于现代城市交通、市政、人居、公共设施等生存环境等的差距,以及各地资源禀赋条件与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 以“四个统筹”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 用产业体系支撑“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系列报道(之十)  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热点政策关注方向,成为社会讨论及研究的热点。作为深度参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地产商,他们是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的?  利海集团是一个由传统房地产企业转

声明:《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亟需应急产业辅助》为网友好莱污影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