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杂交水稻 “杂交玉米之父”身家11亿 超袁隆平成科学家首富(三)



  同期声:李登海:我说我没感觉。我们追求的就是开创中国的玉米道路,改善生产实验水平。当时我们国家种植玉米面积当中,每三棵玉米当中就有我一棵。所以我坐着火车走到那儿一看这片玉米,我繁育的品种,也充满了自豪感。

  解说:1998年,并没有想靠玉米挣钱的李登海却突然成了亿万财富的拥有者,他没想到这么多年的付出,在这个时候带给了他实实在在的财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颁布,各地的种子公司必须有偿的经营李登海培育的新型玉米种子。李登海当即成立了登海种业有限公司,把科研、生产、推广、经营集于一身,几年的时间便成为了固定资产上亿的企业。

  主持人:有了自己的公司,李登海从一个研究育种的科研人员变成了拥有亿万资产的富翁,可李登海并没有因此有所改变,他还是按部就班的继续种他的玉米。每次到海南妻子都要陪着他一块去,但是他却从不让妻子和自己乘坐同一班飞机,这是为什么呢?当然还是因为玉米。

  主持人:欢迎回来,听王凯接着跟您聊。前面咱们说到了,成为亿万富翁的李登海,还是坚持每年到海南去种玉米。但是绝不允许妻子和自己搭乘同一班飞机去。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因为玉米种子。

  解说:每年的10月份,李登海都要带上在莱州育出的种子到海南去,这些种子是李登海精心挑选的,他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有半点闪失。每次出门前,他都是把种子分成两包,他和妻子各带一包,搭乘不同的班机。

  同期声:张永慧(李登海的妻子):他出的主意,因为在一块走有时候怕遇到什么不祥的事情发生。不在一块走,种子都分开带。

  解说:把两包种子看得比妻子和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李登海的这个举动,让很多人都感觉不可思议。

  同起声:李登海:我们一年上百万的实验,找到一个新的高度上很不容易

 袁隆平杂交水稻 “杂交玉米之父”身家11亿 超袁隆平成科学家首富(三)

  解说:在李登海看来,和玉米种子同样重要的还有一摞笔记本。

  同期声:刘永强:他对这个笔记本就是他的生命,要是有一个记错了,或者丢失了,那么你种的这一年一切就白辛苦了

  解说:本子上都是李登海育种的详细记录,只有他一个人能看懂。刚到海南的时候,李登海还住在简陋的草棚里,一天晚上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草棚漏雨,所有的东西都被水淹了。

  同期声:刘永强:包括吃的什么都泡在水里了,他唯一就是弄一个塑料袋把他这一摞笔记本顶在头上,坐了一宿,直到第二天不下雨了。坐在草棚里呆了一宿。

  解说:李登海从小就和母亲相依为命,这么多年来,他觉得自己最对不住的就是母亲,1985年的那个冬天,李登海又要离开母亲去海南了,临行前的那一幕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同期声:我的儿子才这么高,我这只手,我带着背包,我们离县城比较远,这手扶着我的母亲,我母亲小脚妇女,我扶着她,我母亲领着我儿子,好像这是85年、84年的时候,五点多钟天还黑,当时下着雪,等我上车的时候,我的母亲还没怎么地,还能控制住,但是我的儿子抱起他往下放的时候,离别这种难受,一个老的、一个小的,觉得对不起他们。

  张永慧:光剩老人和孩子,走的时候老人和孩子出来送,孩子不大懂事还不太什么,老人也偷偷的掉泪,他母亲非常支持我们两个的工作,作为儿媳也非常支持我们两个的工作,她个人受点累什么一点怨言都没有。

  解说:从1978年开始,李登海就没有回莱州过过一个春节,老母亲想儿子,为了能和母亲共度春节,2003年春节,李登海把老人接到了海南。母子终于在海南过了一个团圆年。尽管如此,李登海还是不离不弃的守在玉米地里,玉米成了他生命中最不能割舍的东西。2005年10月17日李登海的超级玉米新品种“登海3719”,再次创造出世界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亩产达到了1402.86公斤,将世界夏玉米单产纪录提高了305.57公斤。远远超过了30年前美国那个两千五百斤的纪录。

  主持人:李登海坚持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创造玉米纪录,这是他一生都不愿放弃的。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为玉米而生的,所以他只想研究玉米,别的什么都很少去操心,可是在2000年的时候,一件他从来没想过的事情,却让他伤透了脑筋。

  解说:这么多年来,李登海的公司带动了整个村庄的发展,家人和以前一起长大的朋友都在他的公司里工作。通过他的带动,育种已经成为了莱州市的三大产业之一。他理所当然成为了这个产业的龙头。看到了李登海公司的发展势头,有人开始动员他上市,却被他一口拒绝了。在此后的五年间,别人推他上市的愿望有增无减。

  同期声:王继明:作为家族性的企业,应该说也不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了。所以说企业做大之后必须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而不是说原来起步的时候家族式的管理,甚至永远带着民营企业这个形象来发展现在这个企业。

  解说:实际上,李登海知道上市对于他对于整个莱州市的意义。但是他还是顾虑重重。

  同期声:李登海:上市以后压力更大,因为有那么多部门看着我们。再说国家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如何做好一个上市公司是不容易的。

  解说:经过了长达五年的痛苦思考,2005年4月18日,登海种业终于上市了,深圳证券交易所里响起了李登海亲手敲响的钟声。

  同期声33:李登海:觉得不容易,又觉得的自豪感。不容易,就是从比较低层次当中成长起来,带领这部分农村青年成为一个上市公司。

  解说:股票开盘当天便一路走高,16.70元的发行价创出了中小板发行价格第一高, 李登海本人也以超过11亿元人民币的纸上财富,赶超了袁隆平,被称为科学家首富。李登海利用上市筹集的资金开始在全国为自己的玉米帝国开疆拓土。在新疆、宁夏、甘肃内蒙等地都设立了分公司、子公司和试验站。通过上市也让他的企业完成了向现代企业的过度。现在他的公司由专门的职业经理人帮他管理,身为董事长的李登海还是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培育他的玉米上。

  同期声:李登海:我老觉得目前在不断的创新,老充满希望,而且不断从研究过程当中又研究出新的东西,老是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再创新,在这块土地上真是充满了希望,在希望的田野当中唱出科技创新的歌来是最有希望的。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时间没有老的,岁数可能变老,但是感觉是没老的,人的追求是不会老的。我觉得我没有那么老的感觉,真没有。我老是觉得,在人生的青年时期的起跑线上。

  主持人:三十多年的时间,李登海只做了一件事,增加中国的玉米产量。这确实是需要靠一种执着的精神的,他靠个人的力量让中国拥有了可以和世界对话的核心种植技术。一粒玉米其实很轻很轻,但它又是沉甸甸的。好,财富故事会,今天就到这,我是王凯,再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17978.html

更多阅读

“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杂交玉米

“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44年连续从事玉米高产攻关和品种选育,育出的紧凑型玉米高产新品种累计推广12亿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00多亿元,全国种植的5株玉米中,有2株是他育成的。他就是“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山东登海种业

中国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 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

中国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张卫民一、中国小麦育种领域的“袁隆平”—— “中国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因饿学农记者:水稻和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两种粮食作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你都获得了科学界的最高奖。袁隆平广为世人所知,但是

曾国藩三部曲 曾国藩用人之道(三)

曾国藩是一介书生,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在湖南老家办团练。之前,虽未带过兵,打过仗,但在决定出来办团练之时起,便立志要训练出一支象戚继光的“戚家军”一样“纪律严明,能征善战,保卫家国”的军队。为此,曾国藩苦读兵书,招募人才,强化训练。在

声明:《袁隆平杂交水稻 “杂交玉米之父”身家11亿 超袁隆平成科学家首富(三)》为网友科学狂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