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滔:“中国鞋王”的发家史(二)



  催生首家民营财团

  在奥康高速成长的同时,王振滔却敏感地发现,温州先前一轮的先发优势已经开始弱化,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及能源、资源的紧缺和人才的匮乏等问题越来越多地摆在温州人面前,在他看来,温州企业只有联合起来,才能突破资金、资源、人才等瓶颈。因此,王振滔提议成立一家跨行业的投资实体,王振滔的主张很快得到温州很多企业家的赞同。2004年6月16日,温州九家不同行业的领袖企业共同注资成立的中国第一家无区域性的财团——“中瑞财团”挂牌营运。这是“财团”这两个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

  财团的成立,在中国实现了民营企业经营体制上的重大突破,中瑞财团可整合的100亿运作资金,让民营企业可同众多的国有企业一样,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上发挥同等重要作用。

  温州的猫步

  “王振滔”们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自己的知识结构。

  温州是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段的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如今提起这个城市,当代中国人脑子里投射的形象就是,一个天生的生意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温州最早蹚出了一条富有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子。

  温州企业家曾把1978年之后的温州民营经济历史分为了四个阶段:对着干、开着干(公开)、放着干、扶着干。事实上,历史的曲折前行,使商业行为在中国成为一条社会界线:规则内和规则外。在买卖被称为“投机倒把”的时代,温州人凭借大胆和狡黠,制造了地方商业细胞强劲生命力的基因环境,这个环境的独特性把烙印打在每个企业家身上。1982年,35岁的“螺丝大王”刘大源早起上街,后面便有两人盯梢。当他看到墙上张贴的“狠狠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大幅标语,暗自心惊。他作出了生平最为快速的决定,趁人不备钻进小巷,回家取出7万元现金来到河边,跳进一只机动小木船,亡命天涯。刘大源回忆说,逃跑时他身上只穿着背心和短裤。

  这一历史化入尘埃,但温州人“潜心研究形势,为了某一笔具体生意”的作风,仍深入到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在讲求实际的温州人看来,形势始终是一种可以为自己所用的资源。之前,他们树立了市场经济“活力先锋”的新形象,现在,温州人的猫步走向国际舞台。王振滔长袖善舞展示了温州的新像。

  不同的是,现在,对于温州老板来说,产生奇迹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就在奥康高速成长的同时,王振滔却敏感地发现,温州先前一轮的先发优势已经开始弱化,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及能源、资源的紧缺和人才的匮乏等问题越来越多地摆在温州人面前。“温州的民营企业家,过去好就好在没文化。”这种惊人之语形容前一阶段倒是极准。现在当地一个新的说法是:脑袋装得多,口袋装得多。两句话一前一后准确地解释了温州的变迁。

  王振滔如今被称为“中国鞋王”,其运筹形势、点解玄机之术堪称“大家”。自从火烧假鞋后,王振滔的“创意生意”频频登台:2003年,奥康在重庆璧山县投资建立了特色产业园“西部鞋都”;2004年奥康联合温州8家不同行业的领先企业,成立了“中瑞财团”;2006年,奥康在湖北黄冈投资建设“湖北第一街”;以及震动国内的欧盟诉讼案也处处流露出这位策划大家的弦外之音。这些温州智慧无疑促成了奥康企业的成长。

  但王振滔也深感不足,他先后在杭州商学院、中欧工商国际学院、长江商学院、国研。斯坦福大领导力班进修。当他的长江商学院的同学、一家著名公司的老总邀请他参观引入的丰田式管理时,他看到7000平方米的仓库缩成了7平方米、生产速度比以前提高了三四倍时,触动极大。他深感现代系统管理的重要性。“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我从没有将学习看成是镀金。每堂课我都用心听。”王振滔说,“听起来可能有点可笑。我大部分时间在上学。大约每月有20天时间在学校里。”

  对42岁的王振滔来说,学习和创意仍无处不在。“我认为这是创意胜过效益的时代。创意应该融入到很多具体细节中。即使在节假日,我们在2005年的时候,连玩乐都用了心思。每个人要把自己最喜欢的礼品拿出来,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放在一个筐里,走的时候会被另一个员工拿到,这个就是缘分。之后每一年,每个晚会上,我们都有令人期待的新鲜的活动,这样我们就不是开一个晚会的问题,我们得到了更多。”

  王振滔的“四步路”

  从创业至今,王振滔给自己总结了一下,一共走了“四步路”,同时,这“四步路”也是奥康集团发展的四个阶段。

  不怕本钱小,就怕脑袋空

  王振滔刚创业时,没有自己的厂房,租人家的旧房屋作厂房,八个人,三万块钱,他回忆道,当时穷得可怜,他弄了个木板,写上了几个字——奥林鞋厂。

  当他去工商局去注册商标时,因“奥林”属于国际公有,不能注册,于是就改为今天的“奥康”。那个时候王振滔就想,这个“破鞋厂”将来有一天一定会像“奥林匹克”一样,与奥运同步。虽然那时候很穷,可王振滔口袋穷脑袋并不穷,他当时想的并不只是卖几双鞋子,挣几个钱,而想的是把挣来的钱用在建厂房上,所以那个时候生活一直都很简朴,以麦饼为主食填饱肚子,感觉很香,生活得很快乐。

  王振滔在给员工发的短信中说,口袋穷不可怕,但脑袋不能穷。要明白,心胸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不怕起点低,就怕境界低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之后,奥康相比较别人而言没有顾着眼前利益,死死地抓住辛辛苦苦挣来的几个钱不放手,而是把它用到扩大再生产中。这个时候坚定了王振滔的一个信念:一定要把奥康做强做大,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松开的手拥有的会更多。

 王振滔:“中国鞋王”的发家史(二)

  1994年奥康打破家族管理,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1999年王振滔申请土地扩建厂房时,就想到奥康未来几年的发展及道路改建问题,他非常坚定奥康一定能走到那一步。

  王振滔说,年轻人要敢想、敢为,要有点野心。目光要长远一些,境界要高一些。

  不怕没空间,就怕没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奥康在发展中一样遇到了很多困难。王振滔认为,不怕没空间,就怕没创新。1998年,奥康在永嘉县上塘镇开出中国第一家皮鞋连锁专卖店,首开鞋业连锁专卖之先河。2001年起,奥康进行品牌经营,先后推出康龙、美丽佳人品牌。2006年,奥康又成功研制出“量脚定鞋机”,提出一夜之间开出3000家空中专卖店的构想,而这一目标在不久的将来交变成现实。

  王振滔认为,创新可以让脚下的路走得更远。

  不怕出不去,就怕没胸怀

  在国内各个企业还在抢占仅有的中国市场时,奥康在国内站稳脚跟后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与意大利第一鞋业GEOX走上了合作共赢的道路,走出国门去吃真正的“洋肉”。有人说奥康和国外合作是“引狼入室”,其实恰恰相反,与他们合作,奥康学到很多国内学不到的东西。

  一次,奥康瓯北国际品牌产业园接了美国一批单子,订单价格比以往高出5美金,但要求非常严,甚至苛刻。负责该项目的领导就给王振滔打电话,说这个顾客刁蛮,不讲道理。

  第二天王振滔发给员工的一条短信这样写道:抱怨的客户才是最好的老师。收到这条短信后,负责这个项目的领导立刻给王振滔发了一条短信:“王总,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通过外商所谓的“刁蛮”,我们的生产水平,工艺等都提高了。王振滔认为,谁站得稳,谁看得远,谁胸怀广谁就会赢。

  王振滔“量脚定鞋机”的奇思妙想

  王振滔在业界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喜欢他的人说他“长于营销策划”,不喜欢他的人说他“爱作秀,出风头”。

  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做过一些具有轰动效应的事情。1999年,他以在杭州焚烧2000双打假收缴来的假冒奥康皮鞋的形式,为温州鞋正名。2003年,他与意大利皮鞋品牌GEOX合作,负责GEOX品牌在内地的运营。2004年,他参与组建中瑞财团,并出任副董事长兼新闻发言人,毁誉参半。

  他“穷孩子出身”,15岁便辍学了。创业之前,他当过3年木匠、2年皮鞋推销员,现在则是一个全国知名的企业家,在很多人看来,他的故事是有关“个人奋斗”的样板。他自称自己的成功来源于他胆大、勤劳、好胜的性格,也与他多年来坚持学习有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18094.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富豪发家史 两会富豪代表的发家史(一)

张茵:玖龙纸业董事长政协第11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财富:2007年胡润富豪榜:770亿 排名第二2007年福布斯富豪榜:253.5亿 排名第十一  发家史:1985年,27岁的张茵放弃了深圳一个待遇优厚的合资企业的财会工作,带了3万元钱只身到香港闯

荣智健:最后一个资本家的“资本魔方”(二)

第三是只身前往香港发展。 1972年,回到北京的荣智健已经30岁了。这一年,在中国最大的事情是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布,并且中国在联合国恢复了席位。 荣智健相对平静地进入了机电部电子研究所工作。 

付文丽:中国最美的亿万富翁(二)

3、坚韧 付文丽喜欢较劲儿,喜欢挑战极限,喜欢在人们的绝望中创造奇迹。在工作中,曾有许多瓶颈问题无法解决,执著的韧性让她放大每一分成功的希望,克服困难,尝试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法,广开思路,最终打开局面,扭转乾坤。因此她常说:成功胜在细节

何永智:中国“火锅皇后”的发家史

何永智:重庆小天鹅饮食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精彩语录: "生命在于运动,感情在于走动,人才在于流动。" 媒介评价: 中国的火锅皇后。 --《华尔街日报》

声明:《王振滔:“中国鞋王”的发家史(二)》为网友一个人冷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