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全:精神之巢



 六十年代,寡言沉默的父亲用行动教会了他专注做事;七十年代,他做木工、种棉花(资讯,行情)、当炮兵、做战地记者;八十年代,他停薪留职北上京城求学,师从于著名导演谢飞;九十年代,他在海南掘得第一桶金,投身京城地产界,屡获成功;如今他拥有了个人美术馆,开创了数字电影行业标准,自由游走在艺术与商业之间——然而他说,我最想要的是内心的平静。张宝全,这个在媒体渲染下已然传奇化的人物,他的精神之巢建于何处?

  对于现在的都市人来说,自然无疑是最稀缺的资源。在车水马龙的城市,能够不受干扰地发呆,已经是种奢侈。拥有地产商头衔之一的张宝全尤其知晓自然的可贵,所以,才有了这座隐逸在柿林中私家会馆的诞生。

  没有红墙碧瓦的雕琢,没有深宅大院的姿态,在一扇斑驳的铁门背后,我们看到了百年前的那片柿林。在冬天萧瑟的空气中,熟透的柿子依然悬挂在枝头,俨然以主人的身份向我们点头,的确,在这里,它们是真正的主人。会馆虽然建在林中,但没有砍掉一棵柿树,而是按着柿林的自然分布蜿蜒转折,宅依林而建,树倚宅而生,共融为一个整体。而会馆的内部,就像设计师王晖说的那样,用电影语言里取景器的概念,将每个自然景观最大化、最优化,外立面大量玻璃材质的使用,让这里的每个空间都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日光的眷顾。就在阳光照射的书桌前,我们见到了执笔专注的张宝全。

  书房、画室 画是启蒙

  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书桌上,彼时,他正在进行着绘本创作——《浮生六记》插画手绘本。这本记述了清代民间传奇的小说在张宝全笔下,正一点儿一点儿地走出文字的苑囿,演绎出一幅幅图文并茂的故事。“就像是我们小时候看的连环小人书,用线条把故事情节简单地勾勒出来”,没想到能在这里看到久违的连环插画,张宝全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意外。没有满案的待批阅文件,一杯清茶、一只钢笔、一本故事书,我们看到了一个简单自然的张宝全。

  对书画的喜爱从童年时就显露了端倪,“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条件,但我就是喜欢,家里的墙都被我画满了。没有彩色笔,我就把学校里的彩色粉笔头攒起来压碎了当做颜料,刚开始一画就花,后来才知道要加入胶才能持久。”我们提到了他中学的美术老师殷榆桥,张宝全似乎陷入了回忆,“老师经常带我们出去写生,教给我们基本的技法,让我们师其自然。”对自然艺术的感悟也许在那时就有了萌芽,“艺术家就是要走进自然后再走出来,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表达出来。我喜欢绘画,因为它和摄影不同,照片是真实客观的,但绘画是一个可以融入主观心态的创作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而同一个人在心情不同的时候画出来的也不一样。”联想起今典集团著名的空间·蒙太奇,正是给不同的人、在不同时候的心情留有了表达的余地,把自己的艺术感悟与商业运作成功结合起来,正是张宝全迥异于其他地产商之处。

 在商业上的成功使得他有更多的资本投入在艺术上,如果不是对书画和艺术的执着,就不会有今日美术馆这样一个标志性的产物。即使行走在这所私人会馆里,也有一种穿行在画廊的感觉,不但能感受到建筑艺术与自然的呼应,更有风格各异的画作不时跳脱在眼前。但这里没有一幅张宝全的作品,只有跟随他来到长廊的尽头,走进一间略显凌乱的画室,我们才看到大大小小的书画作品散落在房间的角落。这是一个近乎与世隔绝的空间,模糊了时间与距离,静谧的氛围蔓延四周,而此时的张宝全却异常兴奋,不是表现在言语而是行动上:熟稔的拿起画笔,略加思索,片刻后,一幅墨荷便初具雏形。看得出他对这个房间的眷恋,但我们不得不催促他带我们继续参观会所的其他房间,因为我们想在有限的时间里看到他更多的生活侧面。

  卧室、起居间 家是传承

  二楼是张宝全和夫人王秋杨的卧室,隔壁起居间的沙发色彩跳跃而大胆,“墙壁是水泥石的灰冷色调,就需要一点有色彩的东西来张扬和铺陈。”我们的到来,打扰了一只猫咪慵懒而惬意的休息。就在我们摄影的间隙,猫咪悄然走到张宝全的身边,蜷缩起身子望着主人,享受主人的爱抚。我们的镜头也许捕捉到了主人和爱宠的互动,透过胶片把这一刻记录下来,但镜头却读不出他们眼神交汇时的那份默契。此时,我们眼前不是那个在商界名噪一时的张宝全,而是一个纯粹的居家男人。

  张宝全喜静,经常一连几个小时伏案绘画;王秋杨则爱动,登遍了世界各大名山。“她又去西藏了,”说到妻子,张宝全看着墙上她的照片微笑,“她特别喜欢西藏,说自己上辈子一定生活在西藏。”的确,从一进门看到的三个色彩艳丽的藏式柜,到室内泳池边六七张手绘门板,藏式风格的饰品无处不在,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妻子的气息。“我们俩的性格正好互补,从她身上我可以了解到另外一种生活的层面,看到了不一样的价值观。经历就是结果,我们使对方的经验多元化、丰富化。”相信这二十年来,两人也像其他夫妻一样经历了性格上的磨合,在生活中相互适应,难得的是彼此还保留有各自独立的兴趣和习惯。这也使他们成为配合默契的工作伙伴,张宝全具有感性的创作思维,艺术而严谨;王秋杨则理性而有条理,有冒险精神,今典集团多年来稳定发展的态势恐怕就是两人相互制约、平衡、促进的结果。

  “我们彼此尊重对方的兴趣,也为相互的欣赏留有空间。”照片里两个西瓜头的男孩依偎在父母身边,对着爸爸灿烂的微笑。谈到两个十几岁的孩子,张宝全说不会强迫他们去学什么,不过我们看到在走廊里有几幅稚气未脱的涂鸦,就是他们的作品,想必是遗传了父亲艺术的基因。“我想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下长大,拥有一个好的性格。”虽然小时候因为家里孩子多,生活清苦,但在张宝全的记忆里,不善言辞的父亲有一双灵巧的手,总能够让家里适时的有新鲜的变化。父亲留给他的记忆便是沉默而专注,还有贴满整个墙的奖状,“从父亲身上,我学会做事一定要做好,要有专注的精神。”而孩子一定也会在他的身上获得某种特质,把它传承下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18164.html

更多阅读

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传统住宅市场基本饱和

     1992年7月,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第一次踏上海南,为筹资拍摄电影而下海经商,这位下过乡、做过木匠、当过兵、跑过战地记者、学过电影导演的传奇式人物,成为了地产圈最懂艺术、艺术圈最懂地产的人物。  在2012年博鳌论坛上,张

张宝全:当梦想照进现实

        (生意场讯)当海南头顶着“国际旅游岛”的光环再度走进人们的视线时,“天涯海角”便诱惑着各路资本纷至沓来“淘金”,连小品大王赵本山都耐不住寂寞,砸下13亿元人民币。而在第一轮海南楼市泡沫里全身而退的今

张宝全:“军”商的艺术

张宝全:北京今典集团董事长1976年入伍,当过战地记者和猫耳洞作家。1992年投身商海,在地产项目和开发与经营上不断取得成功,在房地产界享有盛名。他的经营理念和创新思维,也得到各界的广泛称赞。2001年,

张宝全:地产、电影混搭高手

 他到底是地产大亨,还是电影大亨?是一个商人,还是文艺中年?   在地产江湖沉默几年后,张宝全突然重装上阵,逆市扩张,以三亚为起点,从南到北,掀起了创新模式的红树林“酒店风暴”。  相关链接:  张宝全42亿打造北方亚龙湾密谋度假地

张宝全:我的成功未定式

一个男人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镇江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中又添了一个小生命,他的身份是家中排行第四,父母给他取了个有着当时那个年代烙印的名字,叫张宝全。然而在兄弟姊妹中他的表现并不出众,甚至年幼时体弱多病,因此得到了父母的更多关

声明:《张宝全:精神之巢》为网友色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