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第二次改革(14)

 第14节:第二次改革(14)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实现历史性提升,社会矛盾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为此,要从现实的基本国情出发,在注重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个主要矛盾的同时,更需要强调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按照中共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一、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

  我国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在温饱阶段尚未出现或者并不突出的问题,包括资源和环境约束,开始集中地显现出来。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1)尽管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许多关键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总量已降到18.3亿亩,人均只有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水资源、石油、铁矿石、铜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8%、45%和26%。

  (2)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以高物质资源消耗为主,没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2007年我国GDP占世界总量的6%,却消耗了世界钢材消费总量的30%,能源消费总量的15%,水泥消费总量的54%林伯强:“中国的节能减排比发达国家难得多”,《南方周末》,2008年3月6日。。

  2.环境条件的日益恶化使得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降低

  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根据相关测算,这些年我国每年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当年新增GDP的10%左右李洁:“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10%左右”,《瞭望》,2007年3月19日。。世界银行最新研究报告也指出,当前我国环境损失占当年GDP总量的3%,如果不改变现有发展方式,2020年将上升到13%以上陈新华:“改变命运,创造新的能源格局”,《投资环境论坛》,2008第12期。。

  3.资源环境压力开始成为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重要原因

  例如,目前我国新增的上访事件中有很大比例和环境问题相联系,2007年上半年国家环保总局的来访量比上年同期增长26%许可祝等:“中国环境法治建设的进展和问题”,《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转引自中国网,2008年5月4日。;再例如,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与环境问题直接相关戴备军:“环境群体性事件处置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环境报》,2006年8月18日。。

  二、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

  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之间的突出矛盾,反映出我国现行制度安排的某些缺陷,并对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通过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较好地解决了私人产品的供给问题。进入发展型新阶段,我国的发展面临着新问题、新矛盾,诸如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转型期城乡居民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等等。实现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新阶段13亿中国人“物质文化需求”的两大任务。

  1.社会公共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当前,在初步解决温饱、实现小康以后,人们的需求进一步发生变化,由主要是解决温饱转变为要求解决就业、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等。在我国由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广大社会成员在这些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公共需求增长的速度相当快。新阶段的突出矛盾表明,当前我国已处在从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社会过渡、从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个判断也揭示了进入新阶段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历史发展原因。

  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我国正处于人类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结构加速变动,社会结构加速转型,这既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又是一个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在这个新阶段,如果能够解决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不仅可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还可以有效地缓解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18937.html

更多阅读

第72节:第二次改革(72)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3)在采取各种措施保就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就业体制改革。稳定和扩大就业,重要的是在出台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同时,建立更加适合创造就业机会的体制机制,改善就业环境。  四、加强改革的综合协

第71节:第二次改革(71)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1.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财税体制改革相结合  财政支出政策调整要与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相结合,增量财政支出应主要用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上。税收减免政策的出台要与税收体制改

第70节:第二次改革(70)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1)宏观经济政策与宏观体制的内在矛盾。过去几年,针对不同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但由于宏观体制尚未理顺,尤其是财政政策与财政体制、货币政策与金融体制之间存在

第69节:第二次改革(69)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一五”规划当中进一步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也即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

第68节:第二次改革(68)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2)强化行政问责制。建立符合公共服务型政府要求的绩效评估体系和行政问责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行政问责办法,制定具体规则,规范问责程序,确保各级政府和官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可问责。加

声明:《第14节:第二次改革(14)》为网友谁暖了冬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