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雏军 起诉证监会 顾雏军 被搁浅的产业梦(二)



  据接近顾雏军的人士分析,2000年格林柯尔在香港上市前,顾雏军对之后格林柯尔的收购计划已拟出草图。

  2000年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第二年利润即由2000年的2.69亿人民币攀升至其历史最高峰3.39亿,两年毛利润率都高达80%。由于业绩超凡,格林柯尔随即大受投资人追捧。这一年顾雏军顺势从香港资本市场套现2.48亿港元,并在9月份将中国大陆最具影响的家电企业之一科龙集团收入囊中。

  随后在2002年,格林柯尔的年度利润骤降至0.83亿人民币,2003年竟直线跌落到了0.086亿,2004年略微回升至0.166亿人民币,但与此前高峰期已不具可比性。王吉舟认为可能有三种原因:其一,由于收购科龙当年利润调整幅度过高,随后几年可调整空间十分有限;其二,香港资本市场对格林柯尔业绩真实性及何以染指科龙大为质疑,其融资功能已然丧失,故对此“死马”医治的必要性不大;其三,顾氏旗下已经具有了替代格林柯尔融资功能的数家上市公司。

  科龙电器2004年年报亏损,引起业界哗然。王吉舟认为,“从会计报表的连续性来讲,任何一个财务高手都不会在前三季度做出2亿赢利、随后在第四季度猛然跌入亏损的断崖,显然这种做法具有很大的被动性,跟证监会介入调查等外部因素有密切关系。”

  科龙方面的解释是,由于审计师“对华意压缩分十年摊销的股权投资差额全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及“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总额逾1.58亿人民币的坏账计提,包括第四季度费用大幅攀升,直接导致科龙电器2004年亏损。显然科龙方面试图说明亏损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审计尺度变严造成的。

  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认为,审计师对华意压缩分十年摊销的股权投资差额全额计提确实十分牵强,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重较前两年确实太过严格,“德勤此举似乎另有深意。”该分析师认为2005年德勤给了科龙电器“重重三击”,一是坚持严格的计提使科龙电器2004年业绩呈现亏损;二是对科龙电器2004年的审计报告出具了保留意见。理由是5.67亿销售收入的确认及2亿多元退货是否计提准备方面难以获得足够资料;三是宣布不再出任科龙电器审计师。打击是致命的,原来迷惑不解的投资人随即完全丧失对科龙高管的信赖。

  德勤为什么突然会对科龙“翻脸不认人”的真相不得而知。但用王吉舟的话讲,“这种做亏让顾雏军非常被动,亏损引发的质疑及后续反应,可能会使顾氏帝国翻盘。”

  整合者的“阿喀琉斯之踵”

 顾雏军 起诉证监会 顾雏军 被搁浅的产业梦(二)

  2003年中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谈及产业整合梦想顾雏军感慨道:“如果有一天老了,走到街上有人说,这个老头是做冰箱的,他对中国冰箱产业还是做了些贡献的,那我就没有白做。”假如顾的收购链条只是停留在制冷产业这个单一轨道的话,目前的情形也许会有所不同,但恰恰冰箱整合尚进行于中途时,顾迫不及待地一脚踏入了汽车业。

  其实,顾本人在2002年11月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曾说,“如果我们要进入汽车行业,我会做第二大股东,不会当第一股东,要跟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在一起。”但仅一年之后,他私人控股的扬州格林柯尔就以第一大股东身份昂然进入亚星集团。而改变他初衷的原因,据他说“很偶然”。据说2003年6月份顾雏军到扬州投建科龙生产基地,与当地政府交往甚密,刚好对方正为亚星客车寻找投资人,顾因此被问及“有没有收购的兴趣”。亚星收购完成后顾曾称,“一时顺便买下了亚星,收购亚星只是为了资金保值”,并称“对汽车行业现在还看不清楚。”

  既然如此,那么又如何解释收购亚星仅四个月后,顾雏军又闪电收购了ST襄、半年后又连番整体收购法国著名的汽车管件工厂盖兹国际和英国汽车设计公司雷莱德?

  一位科龙内部人士透露,亚星收购完成后顾雏军曾前往欧洲考察市场,这次考察对顾的汽车产业观影响甚大。此后顾迫不及待地希望将国外品牌、技术以及市场跟中国的低成本制造结合起来,包括把部分竞争能力转移到中国来。

  科尔尼资深分析师孙健认为,顾雏军对汽车产业的投资比其他“外行造车”清醒,顾没有染指轿车而是选择了增长空间相对较大的客车。且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设计能力和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这两点顾雏军都抓住了。此外顾氏通过收购对接国内外资源的方式,“非常聪明,是中国汽车产业值得尝试的思路。”但孙健认为,格林柯尔的汽车收购战线涉及客车整车、零部件及整车设计等,跨度很大,似乎欠缺整体性考虑,具体方向尚不明确,需要一些后续收购逐步完善其思路。“目前看起来格林柯尔的汽车产业布局,还只是个序曲。”

  如此看来,要完成顾雏军对汽车产业的战略梦想,他还得不断买进、欲罢不能。但是哪儿来那么多钱来支撑?

  据业界推测,顾氏汽车产业投资额应在数千万美元左右,而冰箱产业的收购顾雏军曾自陈耗资约10亿元人民币。围绕在顾雏军身上最大的疑问即是,这十多亿资金从何而来?

  2001年6月顾雏军通过减持香港格林柯尔套现2.48亿港元,同年香港格林柯尔以预付款形式向顾雏军控制的天津格林柯尔转移2.3亿人民币,加上顾雏军2001年所获香港格林柯尔股息8000万,三者相加约为5.6亿人民币。

  由于冲抵原大股东容声集团对科龙电器的欠款,2002年3月15日科龙电器的收购价由原来的5.6亿减少为3.48亿,此外收购美菱电器斥资2.07亿。这两项收购耗资约与顾雏军从格林柯尔获取的5.6亿人民币相当。

  但此后顾氏投向汽车产业的数亿资金从何而来(亚星和襄阳斥资约5亿元,两家欧洲汽车公司投资不详)?外界既无公开线索,顾雏军对此亦从来都语焉不详,称这不是媒体应该关心的问题。

  2005年4月传出消息,广东、安徽、江苏、湖北四省证监局联合对格林柯尔是否违规挪用其控股上市公司资金事件展开调查。安徽省证监局巡检结束后,美菱电器发布公告称,针对证监局巡检,将在2005年年底妥善处理原大股东美菱集团等占用资金问题,未提及格林柯尔挪用资金的问题。而ST亚星和襄阳轴承则分别在近期称“到目前为止未发现大股东格林柯尔违规挪用资金问题”。

  科龙内部人士称,证监会介入调查后,有没有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焦点是科龙电器。2003年、2004年科龙电器的主营收入分别为61.7亿元、84.36亿元,加之家电企业经销商一般是先付款后提货,对原材料供应商和广告商,科龙一般都有1到3个月的账期,由此每年大约有逾10亿现金留在科龙的账面上,利用这个时间差这些现金完全可以用于投资,这其实已是业内流行的作法。这位内部人士进一步说:“答案究竟是什么,只有等证监会最后揭开盖子。”据证监会透露,证监会调查已经结束,但究竟该如何定性,证监会方面还并无统一意见。

  根据东方高圣的冀书鹏对格林柯尔系的研究,顾氏收购的四家上市公司2004年底“长期资本净值”共计-7亿元。冀书鹏解释说“长期资本净值”越高意味着企业用于长线投资的财务能力越强,为负则意味着企业在用“短融长投”方式支撑,企业有无法偿还短期负债的风险。

  近几年来,一些市场上活跃的整合企业负债率一般都在70%以上,资金链严重依赖银行,或利用被购企业股权质押大玩“短融长投”的游戏,甚至违规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用以产业扩张。他们的悲剧或者说祸根都源于“野心勃勃但钱不够用”,这就像整合者脆弱的“阿喀琉斯之踵”。一年前,曾经光芒万丈的整合者代表德隆正是倒在这一点上,谁会步其后尘?当产业整而不合和资金链吃紧的危机双双到来,格林柯尔系何去何从?一位科龙内部人士向《中国企业家》透露,在近期科龙报亏、证监会调查的风波中,某科龙高层在私下曾感叹道:“大变在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20879.html

更多阅读

雷军和周鸿祎 周鸿祎的另一面(2)

 360安全卫士是一种产品创新,它把散落电脑系统中的安全功能整合在一起,成为一款新的安全产品。4年后,360安全卫士的用户量超过了3亿,成为360系列安全软件中的旗舰产品。  在杀毒软件方面,也是走颠覆式创新的路子。杀毒软件免费,是商业

谁主中原 谁主中原?“山寨”与“正统军”的大PK(二)

系列专题:山寨文化凶猛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杨先生也对本报记者坦承:“之前接过皮尔.卡丹的相关侵权案子,而且也不仅仅是一件。”           中国服装网国际合作部的相关人士昨天告诉记者,国内

MBA顾青的生意经:50万起家把鸭脖卖到上亿元(二)

蚂蚁企业的管理经:不做加盟确保管理规范 虽然避而不谈自己未来发展的计划,顾青却说,他看好中国快餐行业的海外发展,在他看来,如果中国的食品走入国外,“中国概念”是重点,“中国的特有的食品,会叫老外来试一下。” 对照全球快餐业连锁巨

声明:《顾雏军 起诉证监会 顾雏军 被搁浅的产业梦(二)》为网友喜性高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