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7)



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其实,要解释这一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仅仅讨论牛津、剑桥是远远不够的。寄宿制的教育,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在斯巴达,所有公民都要在俭朴的共同居室中长大。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特别强调,为培养城邦的统治阶层,即城邦的守护人,必须让他们集体在公共居室长大,甚至不能有私有财产,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献身于公共事务的美德。实际上,皮博迪在设计格罗顿时,就特别参考斯巴达的原则。在这个美国头号贵族学校中,孩子们必须寄宿在窄小、荒秃、毫无隐私可言的小隔间中。淋浴必须是冷水。每周的零花钱最多为25美分,其中的5美分还必须捐献给星期天的宗教活动。所有孩子都必须进行严格的体育训练。在皮博迪看来,这种斯巴达式的贫困、严酷的教育,培养孩子对集体的忠诚和献身精神,使他们有高度的公共责任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忍受痛苦的超常能力,在关键时刻堪当大任。这也难怪,1940年纳粹占领了法国时,当时已经当了美国总统的格罗顿毕业生罗斯福,充满敬畏之情地给自己的老校长皮博迪写信:"40多年前,你向我们谈起如何不要在长大成人后忘记男孩子时期的理想。这些格罗顿的理想,这些被你所教导的理想,我将努力永远不忘。你的话依然留在我心中,也留在几百位‘我们这些男孩子‘的心中。"其实何止是罗斯福和格罗顿子弟,面临严峻的历史挑战,许多寄宿学校训练出来的富家子弟,如肯尼迪兄弟、老布什等,二话不说就慷慨出征,有的壮烈战死,活下来的许多人成为国家的领袖。

  大学的寄宿制,实际上正是遵循这样的传统。学生通过集中住宿,培养共同的社会理想、公共责任、献身精神和未来领袖之间的凝聚力。这种寄宿学院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早已经脱离了当初造就盎格鲁-撒克逊的统治阶层的狭隘目标,越来越强调多种族、多阶层的聚合。但是,尽管受教育者的范围早已今非昔比、越来越多元化,寄宿制培养未来社会领袖的基本目标并没有改变。以大历史的目光看,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统治世界二百多年,至今仍然主宰美国的政治,还没有退出其全球领导地位的迹象,最多不过是把其统治集团的基盘扩大而已。这样的成就,和其教育能够成功地塑造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统治阶层不无关系。

 第28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7)
  我们片面强调研究性大学,忽视了寄宿学院制度,这不仅大大扭曲了美国大学的面貌和经验,而且对中国大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有害的影响。当我们模仿这样一个被扭曲的样板时,大学就会片面耗资投入研究,置学生的教育而不顾。或者一味培养专家,忽视了培养未来社会领袖的责任,使得我们没有足够的人才来应付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变。实际上,中国的本科教育,比起博士教育来,更需要彻底的变革。像北大这样的精英大学,应该把目前的宿舍改造成师生共居、教育与生活混合的寄宿学院,免费或以低收费供大一大二的学生居住。在这两年中,大学的教育应该打破以系为中心的专业制,改成以学院为中心的通才教育,让学生在心灵、知识和身体上全面发展。只有那些具有强烈的公共责任、对社会的献身精神,富于远见,怀抱着高尚的道德目标和勇气的人,才能在没有前人经验可循的条件下,领导未来的中国完成伟大的转型。寄宿学院制,为培养这样的品性提供了有益的环境。在一个有"富不过三代"警世格言的国度,在高度的经济增长和前所未有的财富面前,我们的大学,更应该把培养未来领袖阶层的品格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26130.html

更多阅读

第28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7)

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其实,要解释这一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仅仅讨论牛津、剑桥是远远不够的。寄宿制的教育,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在斯巴达,所有公民都要在俭朴的共同居室中长大。柏拉图在《理想国》中

第27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6)

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自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学急剧扩张。从1870年到1940年,美国人口增长了3倍,但大学生人数增长了30倍。1900年,美国有977所大学,不到24万学生。1920年,大学数量达到1041所,学生人数将近60万。

第26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5)

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19世纪末,当皮博迪通过格罗顿把英国的寄宿制教育变成美国教育界的样板时,英国寄宿制的公学毕业生进入牛津、剑桥,强化了那里的寄宿学院已经有的文化共同体的精神氛围。大学住校的经验,

第25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4)

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哈佛的努力。早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哈佛的教授就提出把本科教育重新组合成几个小的本科生学院的建议,但以校长查尔斯·艾略特为首的校方未予理睬。艾略特可以

第24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3)

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19世纪美国建设研究性大学的潮流,基本上是模仿德国的大学模式。20世纪初开始的本科生寄宿学院制,则是遵循英国的传统,特别是牛津和剑桥的传统。当时德国的大学具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水平,

声明:《第28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7)》为网友心跟着感觉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