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5)

 第26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5)


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19世纪末,当皮博迪通过格罗顿把英国的寄宿制教育变成美国教育界的样板时,英国寄宿制的公学毕业生进入牛津、剑桥,强化了那里的寄宿学院已经有的文化共同体的精神氛围。大学住校的经验,成为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牛津、剑桥的学院制施行师生共宿,教授和学生常常有一对一的授课;学生通过体育竞赛、共同的饮食起居,培养对学院这一共同体的认同。在许多美国人看来,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的品格的必要手段。当时的著名记者埃德温·斯洛森(Edwin Slosson)严厉抨击德国化的研究型学者使师生之间形同路人,使美国大学失去了牛津、剑桥所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的文化精神。他认为,每一个大学生,在学期间要有至少一个教授作为他的密友。这个教授不仅了解他的学术训练和进程,而且知道他的家庭条件、他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他所追求的目标,以及他的能力和不足。不过,这样的呼声一直被强调大学的研究性、知识的创造性的压倒性诉求所淹没。

  1906年,艾略特从哈佛校长的位置上退休,尽管他有自己看中的继任者,但最后成为哈佛校长的,是异常保守的洛厄尔。皮博迪对此异常振奋,希望艾略特的离任给哈佛带来新的精神氛围。

  洛厄尔也出身于盎格鲁-撒克逊的豪门,是优秀的法学家。他对滚滚而至的移民,特别是从东欧等地而来的移民痛心疾首,认为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传统受到了威胁。他认为任何成功的民主,都是建立在种族、文化的同质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育上,他信奉皮博迪的盎格鲁-撒克逊的理想,认为大学的目标是培养"全面的人格"(a well-rounded manhood),使学生在身体、灵魂和思想上都达到完美的境地。他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帝国的命运决定于年轻人的教育。"因此大学培养的精英必须在知识和社会层面都有强烈的凝聚力。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才能在于他们高度的自治的能力。这是其优越的政治传统之精华。当时牛津、剑桥还没有授予博士学位,在知识的创造上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些对洛厄尔来说都无关紧要。对他来说最为重要的是:牛津和剑桥培养的学生受过广泛通才训练,社会技能纯熟,能够充当社会的领袖。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他认为哈佛当时把研究院、职业学院摆在本科教育之上的倾向必须扭转。他对当时校内贫富学生隔离的居住状态深恶痛绝。当时"金岸"地区和哈佛院地区学生的隔离,已经超出了贫富的层面。因为"金岸"是盎格鲁-撒克逊白种清教徒富家子弟的天下,哈佛院则大多被贫穷的犹太学生占据,有一个宿舍竟被称为"小耶路撒冷"。这就破坏了学生之间文化的凝聚力。洛厄尔在1902年就以一个教授的身份给校长艾略特写信,称这样的贫富隔离会破坏哈佛的核心价值,使学生丧失基于平等的校园生活的民主感情,把那些富家子弟腐化为势利小人。为改变这一局面,他当校长后于1914年领导建设了4所本科新生宿舍,并在1931年到1932年间,终于建立了哈佛的住校系统(Harvard‘s residential house system)。他深信,这样的宿舍系统将把来自不同阶层、地区的学生融合在一起,培养他们之间的亲和力。

  在哈佛建立新的本科新生宿舍后,其他学校也纷纷效法。在20世纪20年代,耶鲁逐渐发展出自己的本科生寄宿学院系统,加州的波莫纳学院(Pomona College),也建立了本科生学院制。不过在20世纪4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本科生学院并无长足发展。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有44所本科生学院创立。最大规模的是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Cruz),用住校的学院作为基本的大学组织单位。牛津、剑桥的本科生寄宿学院制,再次成为美国大学发展的样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26132.html

更多阅读

第26节:美国政府怎样创造了经济盛衰循环(7)

系列专题:《美国人的噩梦:清算谎言经济学》  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美联储开始紧缩信贷,相继6次调高了贴现率(discount rate)。一些评论者抱怨格林斯潘转变了思想,丢弃了网络“新经济”,并认为如果政府不停止货币援助,网络繁荣将无限期持

第53节:美国大学校长的年薪(5)

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当然,这些都是抽象的平均数字。落实到不同地区、阶层的具体学生身上究竟是什么情况?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不了解具体美国家庭的收支账目,很难估算其供养一个大学生的实际负担。为此,我

第28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7)

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其实,要解释这一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仅仅讨论牛津、剑桥是远远不够的。寄宿制的教育,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在斯巴达,所有公民都要在俭朴的共同居室中长大。柏拉图在《理想国》中

第27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6)

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自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学急剧扩张。从1870年到1940年,美国人口增长了3倍,但大学生人数增长了30倍。1900年,美国有977所大学,不到24万学生。1920年,大学数量达到1041所,学生人数将近60万。

第26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5)

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19世纪末,当皮博迪通过格罗顿把英国的寄宿制教育变成美国教育界的样板时,英国寄宿制的公学毕业生进入牛津、剑桥,强化了那里的寄宿学院已经有的文化共同体的精神氛围。大学住校的经验,

声明:《第26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5)》为网友花汁染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