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双脑”组织,中国企业创新之道



 中国成功创新公司的秘诀是拥有了“双脑”。成功者对创新有清晰的认识:在将创意转化为利润时,突破性的创意与精明的商业规划两者缺一不可。

 

  贝恩公司向近100位中国经理人询问同一个问题:“对公司的长期成功来说,创新是否比成本削减更为重要?”令人惊讶的是,85%的受访者都对此表示了认同。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全球其他地区。即使处在当下经济风暴的风口浪尖,中国企业的领导们依然认识到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项目的重要性。

  然而,尽管许多中国管理者都致力于创新,但他们并不确信自己的公司有能力形成激动人心的新理念并转化为盈利产品。这是“2009中国企业创新能力”调研的主要结果之一。

  这次调查是《财富》(中文版)与贝恩公司共同组织的第二次“中国公司创新力”调查,时间是2009年4~5月,共有1,164位中国高层管理者参与。当被要求在四个关键创新能力上给公司评分时,他们颇多顾虑。例如,约一半的受访者担心他们缺乏掌控创新的进程和速度的系统性方法;约四成的受访者则担心公司吸引并保留顶尖创意人才的能力;同样,有约四成的高管认为自己的公司缺乏鼓励创新合作的机制。

 文摘:“双脑”组织,中国企业创新之道

  中国高管对创新的这种不确定性,在商业领域内十分普遍,但也合乎情理。本质上,创新是一个无章可循的过程,难以管理,且常以失败告终。一些公司没能激荡出多少新点子;而另一些出于成本考量,虽然有了新创意,却在层层严谨评估中遭扼杀。当然,还是有少数公司成功破译了创新密码。这些公司中,尽管有很多是相当完善的大型企业,但它们仍会想方设法在内部每一个层级促进并鼓励创新。即便在成熟市场,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创意每年也层出不穷。全球市场中,着名的创新企业有苹果公司与宝洁公司;而在中国,云南白药集团、招商银行和其他一些公司,在创新方面也颇有建树。

  调查分析认为,这些公司成功的秘诀,是拥有了“双脑”。成功者对创新有清晰的认识:在将创意转化为利润时,突破性的创意与精明的商业规划两者缺一不可。同时,他们还拥有一套系统化的方法。这种创新理念已植入公司的日常运营中。对于这些公司来说,创新不是脱离日常业务的,而是日常业务中的一部分。

  关于创新,有一种现象很有趣:观察一下历史上伟大的创新企业,你会发现一种不寻常的“双剑合璧”现象:一方是充满激情、灵感泉涌的“右脑”——那种每天都能冒出新想法的富有想象力的人;而另一方则是善于分析、具有商业头脑的“左脑”——能把创新的想法一步步转化为获得市场成功的产品的人。例如,曾担任田径教练的比尔·保尔曼(Bill Bowerman)发明了Nike最初的跑鞋,而其搭档菲尔·耐特(Phil Knight)负责制造、财务和销售工作。所有苹果产品的创意设计和用户界面,都出自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之手,日常的业务运营则由首席运营官蒂姆·库克(Tim Cook)掌控。时尚行业的公司,几乎都是由这种组合来经营的。这些公司每一季度都必须重新设计全部产品线,如果他们的创新跟不上这个速度,那么将难逃倒闭厄运。

  这样的企业称为“双脑”组织,以凸显经营公司所需的创新-商业型组合。当然,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说法。无论是创造力还是分析力,都不仅仅单独存在于大脑皮层的一边,而且人头脑中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仅仅产生于半脑。不过,这是一个很实用的简称,因为它点明了这些企业的独特之处。正是由于在这些企业里极富创造力的人拥有真正的实权,公司才会迸发出连绵不断的新创意。而且,创意人才不会满足于小小的进步。就像乔布斯一样,他们通常会设想全局,并将每一项创新都视为全局的一部分。比起仅仅优化某个单项,他们更关心如何创造出能给消费者带来独特体验的品牌价值。比如,有些便携音乐播放器的技术规格明显优于iPod,制造商便以此为卖点进行推销,但他们的销售和利润却始终输给苹果公司。原因就在于,iPod提供的是一种全面的体验,包括购物、培训、下载、收听和维修,这令其他制造商望尘莫及。

  双脑组织不乏创意,但他们也认识到仅有创意是不够的。接要做的是将创意打造成有盈利价值的产品。这个双剑组合中,负责“商业”的那一方通常会搭建一个原则框架,以确保创新理念经得起市场考验。比如说,他们会开展市场调研,了解新品的市场机会,再让创意人员在一定的条件下自由研发产品。这些公司在组织架构的各个层级上都构建了创新-商业的组合。与其寄希望于每位管理者都能获得创意方面的培训,或要求那些创意人员都能得到财务方面的指导(事实上这两种情况几乎都不可能发生),还不如让具有左脑和右脑技能的人携手合作。

  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凭直觉意识到这种组合的重要性。大多数调研对象都表示,他们的创新团队同时拥有这两种人。而且大多数认为,他们在促成双脑型决策方面做得不错。但仍有许多受访者对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创意团队缺乏信心。同时,也有很多受访者担心他们缺少创意形成、筛选并按其重要性排序的高效流程。

  然而,仍有一些中国创新领域的领跑者能稳健地建立和维持双脑组织。这些公司在四个方面系统地发展并保持创新能力:战略、组织架构、创意形成与组合管理。因此,哪怕处在目前这样艰难的经济环境中,它们的创新依然能够带来收益与利润。

 

  那些成功创新的中国企业在战略、组织架构、创意形成与组合管理方面是如何做的,请参阅本文母本《“双脑”组织:中国企业创新之道》,载《财富》(中文版)2009年8月刊,作者:MICHAEL THORNEMAN、李浛君、DARRELL RIGBY,链接:http://www.fortunechina.com/magazine/content/2009-08/10/content_22380.htm。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2600.html

更多阅读

企业文化优势 陈明哲: 中华文化是中国企业优势之本

   陈明哲博士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达顿商学院讲席教授,动态竞争理论创始人,全球著名企业战略专家。他于1988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取得管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

中国收购德国企业 为何德国企业做得到,中国企业做不到?

     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都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制造业的符号品牌。这两个符号品牌知名度差不多、都具有世界性的知名度,因为世界各国都知道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  但这两个符号品牌的价值差距十分的悬殊,从德国汽车、德国家电、乃

声明:《文摘:“双脑”组织,中国企业创新之道》为网友深海爱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