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转型 《记者圈》第二章第三节之5年之惑如何转型



现在的中国新闻界,一辈子当记者的人已经不多了,而在转型中,出现了多种形态。目前,记者成长和成名的路径比较多,如记者写书,做专栏作家等,都是不错的转型路径。但是这块竞争实在太激烈,能够如愿以偿的记者极少。

记者的转型大多数和其原先所负责的领域或者地区相关。如党报记者调到党委或政府里面工作,跑IT的记者到IT公司做公关,房地产记者到房地产公司作策划,基金记者到基金公司负责宣传,这是比较常见的转型方式。  

一些跑线的记者往往和政府或者公司的高层比较熟悉,一旦这些单位想招文字方面的工作人员时,往往会想到这些跑线记者。因跑线记者熟悉单位的状况,加之文字功底好,处事也比较机灵,所以受这些单位的青睐。

这些记者到新单位后,一般从事与文字相关的工作,如秘书、公关总监等。党报记者到党委和政府做领导的秘书,跟随领导几年之后再派到下面的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对党报记者而言,这是走上仕途的一个不错的路径。

在体制内媒体中,党报记者被调到党委和政府的概率比调到电视台和电台要高得多。虽然党报的文章在公务员之外的圈子里少为社会大众所关注,但其实党报的文章很难写。写党报文章不仅要求记者要熟悉政策和中央的精神,还需要结合当地的情况写出亮点。此外,党报记者的工作作风很严谨,需要深入基层采访,要求比较高。

资深党报记者往往对全局掌握比较清晰,加之党报记者所发表的文章容易被领导看到,水平高低一眼便可看出。为此,党报记者因为一篇重头报道而被领导青睐,调到领导身边工作的例子挺多。

|www.aihuau.com|36

 记者转型 《记者圈》第二章第三节之5年之惑如何转型
电视台的记者是团队合作,记者本身出境机会比较少,而电视新闻重视图像而不是文字。电视记者主要负责文字撰写,摄像记者是技术活,两类人都不大容易被记住。除非是一些专题片或者主持人,一般的电视记者普遍不受关注。电台记者则更加容易被忽视,电台影响力低,加上报道转瞬即逝,记者因此也不容易被重视。

党报记者走仕途的比较多,而市场化媒体记者转型走商业路线则较明显。市场化媒体与官员接触较少,不受官员重视,加上市场化媒体的记者没有党报记者所具备的事业编制和职称身份,调到党委或者政府工作的概率极低。市场化媒体记者唯有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机关,但这对资深记者并没有吸引力。为此,市场化媒体记者走仕途的路子基本走不通。

不过,有意思的是,媒体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正为很多市场化媒体的记者创造新的转型机会。由于公司的危机公关岗位日益重要,很多公司高层开始重视与媒体关系,而和媒体维护好关系的好方法就是招聘一个记者负责这项工作。因此,大批公司招聘记者从事公司的公关工作。

此现象在基金行业比较典型。基金行情从2007年年底开始下滑,在2008年更是一片凄惨。从2007年年初的投资者排队抢购到2008年的骂声一片,冰火两重天。市场变糟之后,媒体对基金行业的批评声不绝于耳。基金公司开始重视公关,并将与媒体维系良好关系作为考量公关公司的重要指标。

在这种背景下,基金公司大量从媒体挖走基金记者,旨在维系好与媒体的关系。在国内的强势证券类媒体工作两三年的记者,到基金公司至少可以做到媒介经理,年薪是在报社收入的两三倍。因此,一些证券类报纸基金部的记者流失严重,由于记者流失严重,以致于这些证券报不得不出面和基金公司交涉,防范再流失记者。

记者转型创业的也不少。记者人脉关系比较广,而且能够接触到行业中最优秀和最领先的商业模型,这些成为他们创业的优势。如笔者在《中国经营报》的一位同事是IT条线记者,2005年年初到浙江云和县采访时,发现当地的玩具工厂借助电子商务将生意做到了全世界,摆脱了代工的困局。他从中深受启发,感觉到了电子商务的魅力。于是他从《中国经营报》辞职,开始尝试做电子商务,2007年年初和朋友创办了一家经营服装的电子商务公司。

记者转型创业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和原先跑得条线相关,寻找到了条线中的商业机会;二是公关或者广告领域,利用熟悉媒体的优势,为客户提供媒体关系维护、发稿、广告投放等方面的业务帮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5576.html

更多阅读

以赛亚第二章第四节 《记者圈》第二章第四节之中外记者比较

-爱华网-中文报纸自从诞生起便和国际媒体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未孤独起舞。早在清末,外国传教士为了向华人传播教义,在南洋创办了首批中文报纸。上海开埠后,外国强夺租界,划分势力范围。此时的上海,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外

汤普森37分第三节录像 《记者圈》第二章第三节之转型影响

并非每个记者都能转型成功,也有少数记者转型之后发现很难适应新的工作,最终又重新回到媒体中。记者的工作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采访和写稿子。记者如果想偷懒,也挺容易,向编辑或者主任说采访不到人,稿子要拖延一点时间才能交,往往奏效。而

记者转型 《记者圈》第二章第三节之5年之惑如何转型

现在的中国新闻界,一辈子当记者的人已经不多了,而在转型中,出现了多种形态。目前,记者成长和成名的路径比较多,如记者写书,做专栏作家等,都是不错的转型路径。但是这块竞争实在太激烈,能够如愿以偿的记者极少。记者的转型大多数和其原先所

启示录2第二章 《记者圈》第二章第三节之跑社会新闻的启示

笔者在2007年年初改行做公关之后,两年间,至少有10位新闻界朋友来和我谈转型的事情。国内市场化媒体人员流动十分频繁,一些知名的市场化报纸,基本上每3年要轮换一批记者。记者的流失除正常的考核、淘汰机制发挥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是否要转

声明:《记者转型 《记者圈》第二章第三节之5年之惑如何转型》为网友酷不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