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百年第二章答案 《百年黄昏》第二章第一节教育到了不改就要亡国的地步



1898年12月31日(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九日),北京城内,景山脚下,马神庙中,没有鼓乐齐鸣,没有红毯铺地,也没有贵宾致辞、“领导”剪彩、代表发言……管学大臣孙家鼐默默地率领中西教习和160名仕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对着万世师表孔子的灵位顶礼膜拜。当时既无摄影,更无录像,开学典礼的情形,早已尘归尘,土归土,烟消云散了。幸运的是,报纸的记载还能找到,凭借白纸黑字,后人似乎还能若隐若现地看见当年的踪影。1899年2月6日,位于上海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作了如下报道: 

京师大学堂于两星期前举行了隆重的开学仪式。除了该校的西教习之外,没有其他外国人参加这个开学仪式。   

京师的传教士们,或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对此表示相当愤慨,因为西教习们在开学典礼上对着孔子的灵位脱帽和鞠躬敬礼。他们认为此举表示西教习们跟他们的中国同事们一样崇拜孔子。有人说,尽管西教习们的本意并非崇拜,但本地的中国人却肯定会这样理解。

然而,在中国居住时间更长的人就不会这样想。虽然中国人可能会真的报道说西教习们对孔子的灵位顶礼膜拜,但就连他们自己也不会相信这样的话,更别提其他人了。西教习们曾被告知,在这件事上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但在开学典礼前举行的教员会议上,他们一致表达了在经过孔子灵位时要脱帽致敬的意愿。中教习中的基督徒也被管学大臣孙家鼐免除了下跪磕头的礼仪,因为后者说他不想强迫他们在这件事上违背自己的良心。孙大人虽然是个保守派,但却通情达理,具有十足的绅士风度。(1)

考虑到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落后,信息传递缓慢,报刊也很稀少,《北华捷报》又是周刊,所以,这条消息在当时还是很有新闻性的。可惜的是,该报并未详细记载京师大学堂具体的开学时间,以至于后来连学术大师、考据权威、北大校长胡适都搞不清楚“北大生日”,以至于北京大学的校庆活动,先是在每年的12月17日,后来又改在每年的5月4日……1998年,专家根据当年的上海中文报纸《申报》才得出了1898年12月31日是京师大学堂“生日”的科学结论,总算把这个百年谜团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1899年1月17日,《申报》刊登的京师大学堂首次开学告示全文如下:

|www.aihuau.com|31

兹照录总办告示曰:为传到事,前经出尔,本学堂学生斋舍,按照定章原额尚不敷。兹将例应住堂各学生,分作三项,核定名数。计仕学院学生三十名,中学生六十名,小学生七十名。除照章报名入仕学院之学生十二名,由本学堂另行知会外,其余各生姓名具列如左,仰该生等于十八日到堂,十九日开学。如有不愿住堂者,限于十八日以前报明。如届期不报,立即扣除,以便续传足数。切切勿违,特云。(2)

历史永远充满着耐人寻味的神奇魅力,也蕴藏着众多待解谜团,京师大学堂的生日就是一例。

1898年6月11日,在《明定国是诏》中,光绪皇帝宣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到9月21日,戊戌变法黯然落幕,一共103天;而从9月21日再到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大难不死,意外开学,也是103天。前后两个103天,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谁能说得清楚呢?现在可以说清楚的,就是仕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混杂在一起举行大学开学典礼,恐怕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创举”,这样的大学办学模式,恐怕只有用“中国特色”四个字来作解释了。

富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京师大学堂的创建成功,对于戊戌变法,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节  教育到了不改就要亡国的地步

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产物,但是,她的酝酿却在戊戌变法之前,而且历经了多年。

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有22万八旗军、66万绿营军,又有坚固的堡垒、众多的炮台,以逸待劳,可以守攻自如;英军总司令懿律率领的舰队从印度出发,拥有40余艘舰船、4 000名士兵,师出无名,又是劳师远征。中国将士虽然奋不顾身,英勇抵抗,但血肉之躯岂是英军炮火的对手?

在英军的一连串进攻面前,清政府束手无策,连吃败仗,最后被迫在南京的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谈判。8月29日,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议和条款,在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香港岛因此被割让给英国,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五大口岸被迫开放给英国人贸易和居住。西方列强闻风而动,纷纷威逼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1844年7月3日,中美签订《望厦条约》;同年10月24日,中法签订《黄埔条约》,法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和传教权等。

自从紧闭的国门被英军的大炮轰开以后,大清帝国这只“纸老虎”立马现了原形,顷刻间沦为世界舞台上的“瘪三”,列强们谁愿意过来打两拳,就打两拳;谁想出气踢三脚,就踢三脚……第二次鸦片战争、英俄争夺中亚和武装入侵新疆、中法战争接踵而来,最后,连中国人看不起的“蕞尔小国”日本,也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将中国打败。整整半个世纪,清政府签订了数不清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成万、成亿两白银潮水般地赔偿给战胜国,使得强国越强、中国越弱。百姓被朝廷敲骨榨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举国上下百业凋零,生灵涂炭,满目疮痍,好一派“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衰败景象!

侵略者的隆隆炮声,让神州颤抖,也迫使被儒学禁锢了数千年的中国人的大脑渐渐开窍。一些不甘做亡国奴的先贤们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反思中国落伍的根源,寻找救国的良方。可以说,是众声喧哗,莫衷一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然而,在教育改革的问题上,却达成了惊人的共识:中国落后是因为缺乏人才,人才缺乏是因为教育方法不当——满篇之乎者也、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曰诗云,只能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对内欺上瞒下,对外落后挨打。士子们皓首穷经数十年,“尚不知汉唐为何代,郡县为何名”,更不可能“通万国之情形,考中外之法治”,这种以愚民和培养奴才为终极目标的教育制度“与自缚倒戈,何以异哉”?有几则小故事,生动形象地揭露了国学育人、八股取士的危害性。

陈一在《睇向斋闻见录》中写道:礼亲王世铎年迈昏庸,不识时务。一年冬天,京城雪大如席。其子、侄辈有从欧洲游历回来者,登门探望他。世铎见面后,问道:“洋鬼子的国家也下雪吗?”听者掩口而笑,回答说:“中国与外国同在天地间,所以都有风霜雨雪。”世铎听罢,默然无语。

咸丰进士、军机大臣王文韶(1830—1908,浙江杭州人)素以“官场玻璃球”著称。一天,日斯巴尼亚国派遣使臣来华,要求缔结某项新约。接到报告,王文韶却勃然大怒:“日本鬼子又来胡闹!”军机处某章京解释说:“日斯巴尼亚就是欧洲的西班牙国,并不是亚洲的日本国。”王文韶板起面孔,说:“你怎么知道这不是日本鬼子有求于我国,恐怕我不答应而故意改个国名蒙混呢?即使按你说的那样,西班牙又称为日斯巴尼亚,可以一国两名,安知日本就不能一国两名呢?”那位军机章京听后,只能暗自嘲笑,却不敢辩解。(3)

还有一则故事也很有讽刺味道。一次,旗人官员德寿提出,要把各洋务学堂的算学、体操、地理三门功课全部取消,理由是:“算学可删,因做官的自有账房先生料理财务;体操可删,因我辈是文人,不必练那个;地理一科是风水先生之言,何必让读书人去做风水先生呢?”

 管理百年第二章答案 《百年黄昏》第二章第一节教育到了不改就要亡国的地步
进士出生的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睁开眼睛看世界第一人”。但是,林则徐的西学知识也很有限。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禁烟。次年3月,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广州筹划禁烟。林则徐立下誓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他采取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2万多箱鸦片,并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为了报复,1840年6月28日,英舰封锁珠江海口,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两个月后,浙江定海已被英军攻陷。身在广州指挥抗英战争的林则徐忧心如焚,再次上折,提出可以利用乡井平民打败英军,收复定海。他的主要理由是英军仅持船坚炮利,而“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林则徐对英国人“腰腿僵硬”“屈伸皆所不便”,因而“一仆不能复起”这一见识深信不疑。据说,有人还向林则徐献了一计:使用钩镰枪——一种带着钩子的长矛对付洋鬼子。其理由是,洋鬼子的膝盖不能弯曲,只要用钩镰枪钩住他们的腿,将其拖倒,他们就再也无法自己站起身来。这样,就可以置洋鬼子于死地。林则徐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在部署官涌炮台的防备时,以直腿的洋鬼子肯定爬不上去为由,没有对其侧后方加以防备。结果,洋鬼子竟能腿打弯儿偷偷爬了上去,导致炮台陷落。

不改革空洞、陈旧、落后的教育模式,人才匮乏,中国必亡!于是,关于改革国学教育模式、创建京师大学堂的建议此起彼伏,时有高论。

光绪八年(1882年),曾出使过日本、俄国的晚清外交家王之春(1842—1906,湖南衡阳人)在《广学校篇》中指出:

西学规例极为详备,国中男女老幼,无论贵贱,自王子以至于庶人,至七八岁皆入学。……学分四科,曰经学、法学、智学、医学。……更有技艺院、格物院,均学习汽机电报织造采矿等事。又有算学、化学,考验极精。……总之,造就人才,各因所长,无论何学,必期实事求是,诚法之至善者也。(4)

1893年,清末改革思想家郑观应(1842—1922,广东中山人)出版了巨著《盛世危言》,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郑观应认为,要国家富强,就必须重视西学,发展教育,注重掌握西方天文、地理、人学的新式人才的培养。他说,“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大本也”。他主张大力翻译西方书籍,改革科举考试,增设格致、电子、医学等新科目,录用精通西学的人才。

《盛世危言》一经问世,朝野震动,各界人士争相传阅,重印20余次,影响很大。光绪帝师、时任会典馆副总裁的孙家鼐曾将《盛世危言》推荐给光绪皇帝。皇上阅后,赞叹不已,命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署,下同)印刷2 000部,分发各级官员学习。《盛世危言》对于康有为、孙中山乃至少年毛泽东,都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回忆说:“在深夜,我常把我室中的窗门遮盖起来,使我的父亲看不见灯火。我这样读了一本我喜欢的书,叫做《盛世危言》。《盛世危言》激发了我继续求学的欲望……”

1895年7月,小站练兵开创者胡燏棻(?—1906,安徽泗县人)向朝廷上了一道《条陈变法自强事宜疏》(5),就修铁路、开矿产、创邮政、练陆军、设学堂等十个问题,全面、翔实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今日即孔孟复生,舍富强外亦无治国之道,而舍仿行西法一途,更无致富之术”。在第十个问题“设立学堂以储人才”中,他大胆建议:“拟请特旨同饬各直省督抚,务必破除成见,设法变更,弃章句小儒之习,求经济匡世之材。应先举省会书院,归并裁改,创立各项学堂,……数年以后,民智渐开,然后由省而府而县,递为推广,将大小书院一律裁改,开设各项学堂。”“商有学堂,则操奇计赢之术日娴;工有学堂,则创造利用之智日辟;农桑有学堂则树艺饲畜之利日溥;矿务有学堂,则宝藏之富日兴。”

光绪皇帝深为赞许,任命胡燏棻调任卢津(北京卢沟桥至天津)铁路督办,不久,又提拔他当了顺天府尹。

对于当时“学子”如云,而“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痒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工,衢无才商”(6)的尴尬局面,有识之士无不痛心疾首。龚自珍曾大声疾呼:“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康有为则深刻反思:“考据家著书满家,如戴东原,究复何用?”梁启超指出,清廷官吏“不学兵旅而掌兵,不懂会计而掌财,见洋人栗栗变色”,因此,“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8039.html

更多阅读

第五章第一节/5词汇的拼写记忆 英语词汇记忆方法

请先欣赏美图--川藏线和雪山:《Nature-way自然之道英语学习法》第五章第一节。七)词汇拼写/记忆的要点。(参考拼音/国际音标等)而在第三章英语的特点里,已经和大家分析了,英语等拼音文字的优势,就是“拼写发音”的--知道词汇的发音/声音,

声明:《管理百年第二章答案 《百年黄昏》第二章第一节教育到了不改就要亡国的地步》为网友花折亦无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