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银行官网 《晋商之死》晋人为什么走西口?(2)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山西是一块被儒家思想文明浸濡着的厚土,更是山西这块热土上孕育了儒家思想。

基于这种分析,再看前面提到山西人民在科举道路上的战绩,那么,似乎可以这样来理解:包括“票号总部”的平遥在内的晋商决不是看不起读书科举,而是在读书科举的路上,他们没有足够的“智力”和外省角逐。

说这话,山西人可能要跳起脚骂人了:这不是说我们山西人脑袋瓜不好使吗?且慢骂人,看数据。前面提到的是清代山西科举状况,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www.aihuau.com|1

从隋炀帝大业年间开始,到清光绪年间废止,一千多年来山西历代有姓名可考的进士是多少?3725名。

再看全国。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年命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成为以后的科举。在整个隋朝的三十八年内,总共举行了四至五次科考,总共取秀才、进士十二人。整个唐朝的科举取士约一万人。南、北宋三百二十年,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进士二万人以上。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时办时废,只曾举办约十次,取士一千余人。明朝二百七十七年开科八十九次,取进士一万七千人。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间开科一百一十二次,进士二万六千人。一千多年来,历代取进士七万四千多人。

看看总数,就知道山西的教育与全国的差距有多大。

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千年文脉》节目中也曾讲述了山西教育的历史是如何怎样的。这个节目中提到,山西的科举从来是失败的,每年的进士,或者说中举者也只有江南水乡一个省的十分之一而已。中国首任驻英公使,清朝外交家郭嵩焘说:“中国商贾夙称山陕,山陕人之智术不能望江浙,其推算不能及江西湖广,而世守商贾之业,唯其心朴而实也。”

各项数据都告诉你一个不争的史实:山西人在科举考场上,是不能与其他地方人抗衡媲美的。

蔡明同志式的问题来了: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

凡事都有渊源。其实,山西人在科举考试上的弱项与山西的地理位置有关。我们查阅晋商的历史,就会发现,地理位置,这个因素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山西人,正所谓败也萧何,成也萧何。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山西历来属边关地区,和北方的少数民族来往密切,相对而言,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小。既属边关,战事自然频繁,战事频繁,谈何“安放偌大一张书桌”?教育不发达就成了上述最后的结果。南宋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南移后,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江浙一带逐渐成为了中国经济中心。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当地的人文环境也得到了迅速提升,江南地区也迅速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经过南宋、元,到明清时期,江南士子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国科举的最高地位,明清两代的三鼎甲几乎80%来自江南(江苏、安徽)和浙江两省。为了抑制这一情况,明清两代都采取了一定的省级平衡政策,以保证科举取士的全国均衡,但这一政策只是限制了江南地区的进士人数,并不能限制江南文人获得三鼎甲。而在整个明朝,山西是防御蒙古南侵的重要战略要地。大同为明朝九边重镇,和宣府(今宣化)构成了整个京师北部防御的核心地区。而其后的雁门关和内长城则构成了第二道防御阵地。再加山西的地理条件及自然环境的逐步恶化,在经济上就积贫积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水平比较低,明朝的山西文脉就比较弱。清朝定鼎之后,延续了明朝的政策,此时山西的战略地位已经有很大下降,受到的战争威胁也减少了,但由于文脉较弱,也就是说基础不好,在科举取士上自然不可能有大的进展。

在明清时期,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版图上,江南地区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越山西这个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文化的发展,自然也决定了信息的流通的效率。我们来看一个人的记载。《退想斋日记》的作者刘大鹏,字友凤,山西省太原县(现为太原市郊区)赤桥村人,他幼年从师受业,立志读四书五经求取功名,1878年考中秀才,1881年进太原县桐封书院,,第二年又进省城太原的崇修书院读书,1894年中举人。由于家境“不甚宽绰有余”,刘氏在中举以前,即已出任塾师。但他对塾师这一社会身份始终不能认同,多次声明这只是“糊口”的生计而已。在他看来,“读书之士不能奋志青云,身登仕版,到后来入于教学一途,而以多得几修金为事,此亦可谓龌龊之极矣。”1895年,他到京第一次参加会试,名落孙山之。这一次,他发现“京都习尚写字为先,字好者人皆敬重,字丑者人都邈视,故为学之士,写字为第一要紧事,其次则读诗文,及诗赋,至于翻经阅史,则为余事也。”这一发现给刘大鹏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一年半以后,他还在慨叹“京都凡取士,总以字为先,以诗赋为次,文艺又次之”,社会风气使“用功之士,写字为要务,一日之中写字功夫居其半,甚且有终日写字者”。刘大鹏还有个发现,就是发现自己考试用的“教材”竟然和江南地区的不一样!1896年年10月,刘大鹏请人从京城代买回一箱新学书籍,其中有贺长龄编的《皇朝经世文编》和葛子源编的《皇朝经世文续编》。刘大鹏用半年多的时间读了买回的“经世”文章之后,终于认识到“当此之时,中国之人竟以洋务为先,士子学西学以求胜人,此亦时势之使然也”。

一个汲汲于功名的举人竟然不知道晚清八股试帖,尤重小楷,竟然因买不到“新学”书籍,或买到而熟悉程度不够而竞争不过久读新学书籍的江南才子。而这些在当时的士人中应该是常识。由此可见刘氏家乡因“僻处偏隅”,信息之闭塞了。哥们,刘大鹏的家乡是哪里?是太原啊!由此你可推及山西其他地方信息在当时是如何的闭塞了。

在这种环境与条件下,山西人怎么能金榜题名呢?除非做梦或者成精。

由此,许多的山西人在“博取功名”的这一道路上失利,无功而返了。

在这种情况下,山西人退而求其次,“学不优而商”。老子考学不如人,那就挣钱去,挣钱了,衣锦还乡,照样可以光宗耀祖,结交那些“学而优则仕”的人,岂不殊路同归?于是乎,经商成了山西人科举考场上屡试不爽之后无奈下的“次优”选择。于是乎,逐渐地,偶然致富的富商大贾“走远方,积金钱,夸耀闾里,外则车骑,人则广厦,交接缙绅”,谁人不羡?故亲朋提携,乡友引进,络绎不绝,走上商途。山西平阳府席铭, “初时学举子业不成,又不喜农耕,曰:丈夫苟不能立功名世,仰岂为汗粒之偶,不能树基业于家哉!于是历吴越、游楚魏、泛江湖,撤迁居积,起家巨万金,而蒲大家必曰南席云。” 

民间逐渐就这样形成了一种重商观念,即“以商致财,用财守本”的立业思想,这就是通过经商获得金钱,然后置房产买田地,再以土地出租和放高利贷。经商获取收入,以其商业收入发展商业和金融业,建立以商业为始点的价值循环和增殖过程,从而形成这种与传统伦理观念相伴的人生观。在晋商的影响下,山西民风出现了一种值得重视的现象,即以“学而优则商”来替代“学而优则仕”。雍正二年(1724年)山西巡抚刘於义奏称:“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最下者方令读书。”清末举人刘大鹏也说:“当此之时,凡有子弟者,不令读书,往往学商贾,谓读书而多穷困,不若商贾之能致富也。是以应考之童不敷额数之县,晋省居多。”这种风气又使得更多的人“弃学从商”, “读书好经商亦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亦难知难不难”,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一盒循环。

但是,这只是表象。另外一个问题就出来了:在考场上不能夺取功名,尚不足以让如此众多的晋人“弃学从商”的。因为弃学之后,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的,比如当农夫,做良民,那么,晋人为什么最后大规模地经商了呢?

实际上,对山西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山西在文化教育不发达的同时,土地也并不能为荡涤的百姓提供足够的财富。

套用一句中华民族几千年套用的文字:中华泱泱大国,地大物博,多少山水雄奇壮丽,令人惊叹不已。山西,确实可以如此形容,只是,那是以前。山西在商周时期,仍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森林密布,湖网纵横,雨水充沛,汾河的漕运延续至隋唐。《周礼·职方》称并州为薮,是《尔雅·释地》的十薮之一。位于山西祁县、介休一带,方圆达数百里,为古代晋中盆地的最大泽薮。

但是,随着日月更迭,山西的自然环境环境与人文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晋商银行官网 《晋商之死》晋人为什么走西口?(2)
经过王朝更迭以及大大小小的战乱,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屡遭兵燹荒疫之时,山西基本上没有遭受战乱之苦,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水、旱、蝗、疫,而是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与邻省比,可谓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加上外省难民大量流入,使山西人口逐渐更加稠密。明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189万人,河北人口189万人,山西人口达403万人,山西人口超过河南、河北的总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9389.html

更多阅读

从《赤兔之死》到《绿色生活》的奇文赏析 赤兔之死原文

转载自搜狐博客儒商深情http://lmwangzi.blog.sohu.com/155536303.html《赤兔之死》作者:江苏 蒋昕捷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

如何评价《命运石之门》Steins;Gate 这部游戏? | steins gate steam

【九六七的回答(121票)】:说《命运石之门》是神作,主要是指其游戏。不知道为什么看到的答案里谈这个的不多……当然题目的指向本身就不够明确?虽然现在修改了题目,不过本答案中还是包含了动画的一些内容,算是便于动画党理解吧~《命运石之

胡陵峰《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视频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人教版初语九上《杨修之死》 教学设计作者及工作单位湖州市长兴县吕山乡中学 胡陵峰☆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小说有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

西岭雪续红楼梦之《黛玉之死》 西岭雪 黛玉传

闲来无事,遂从网上下了西岭雪的《黛玉之死》,因前些时看她写的解密十二钗,倒是颇有道理,所以便有了好奇心。因前些年的刘心武续红楼梦,我看着实在不像个样子,竟不是红楼梦,倒成了红楼外传了,很是不以为然。及至看了西岭雪的续作,倒觉得还好,文

声明:《晋商银行官网 《晋商之死》晋人为什么走西口?(2)》为网友傲慢公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