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乐主义的表现在 《幸福在心》第二章之第二节 享乐的感性幸福1



强调幸福就是满足人的基本欲望、追求人生快乐的观点可以称为感性幸福观。感性幸福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强调个体短期的快乐,把人的自然欲望的满足、肉体的快乐看做幸福的最终目标;一类重视个体长远的快乐,为了获得长远的幸福有时可以放弃暂时的快乐,强调精神幸福的价值高于自然欲望满足的价值。

后者既重视感性幸福的合理性,又借鉴了理性幸福的优点,这种感性幸福理论也被称为“合理利己的幸福”,这一理论奠定了人本主义幸福观的理论基础。

一、幸福就是满足欲望

感性幸福观与理性幸福观相对应,强调幸福的源泉是感性而不是理性,认为人的本质就有感性欲望,而人的基本欲望就是追求幸福,意志只有在追求幸福的意义上才是自由的。感性幸福观甚至认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绝对命令”,是必需的,而且不仅人如此,一切生物都如此,是“基本的和原始的追求”;生命本身就是幸福,最大的幸福是生命的健康的、正常的或安乐的状态。

感性幸福观还认为,追求幸福与道德并不矛盾,幸福是德行的前提,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获得幸福,就没有条件维持道德。其中的道理很简单: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生存若面临难题,就失去道德上的必要性。同时,人的幸福就在人的感性生活中,在欲望的满足与快乐之中,而满足与快乐本身符合人性基本特点,因而也是符合道德的幸福。

二、合理利己追求快乐

|www.aihuau.com|2

幸福必然是利己的,不利己、不满足个人物质利益的要求,难以有个人的幸福。但是,利己要合理,不能因利己而以“自我为中心,损害他人利益”。所谓合理,就是要遵循特定的社会规范。否则,一切以“我”为中心的利己,最终都可能是既不利人也不利己。

人感到快乐就会有幸福感,没有快乐谈不上幸福。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就认为,人生最初就是要追求快乐,而最终目的也是追求快乐,快乐就是人生最高的目标。因此,快乐既是幸福生活的起点,也是幸福生活的终点。

英国的哲学家边沁把感性的幸福观发展为功利的幸福观,以人的感性欲求作为幸福与道德的基础,强调“苦与乐”是人的主宰,是人们追求功利的基本原则。因此,只要了解了一个人的痛苦与快乐的程度,就可以计算出他的幸福有多大。

幸福理论

评价感性幸福的维度

边沁提出了计算和评价人的感性幸福的7个维度:

1.强度,即感受苦与乐的强度大小;

2.持续性,即感受苦与乐的时间长短;

 享乐主义的表现在 《幸福在心》第二章之第二节 享乐的感性幸福1
3.确实程度,即感受到的苦与乐是否确实及确实的程度;

4.远近程度,即感受到苦与乐是在过去、将来还是现在;

5.继生性,即感受苦与乐之后,随之产生同类感受的机会有多大;

6.纯粹性,即苦与乐的感受是否引起相反的感受;

7.范围,受苦与乐影响的人数有多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40893.html

更多阅读

改编的小说:《道德底线》第二部!3,主角:王俊涛罗钢)

说明:本文从电视剧《道德底线》第一部的结局开始写起,承接了《道德底线》第二部开始的一点点内容,但后面的全部都改变了!主要人物:王俊涛(罗钢饰)叶佳佳钢镚陈秀(马苏饰)赵学鹏(钱泳辰饰)山城(地名)第三章 父子相遇祖国对于一个侨居在外

声明:《享乐主义的表现在 《幸福在心》第二章之第二节 享乐的感性幸福1》为网友笑着唱情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