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与赞美能创造奇迹(2)

 第4节: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与赞美能创造奇迹(2)


系列专题:《79个潜规则: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名流贵胄,还是卑微平凡的贩夫走卒,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赞美与尊重。就连宠辱不惊的华盛顿,也喜欢别人热情地称呼他为“美国总统阁下”;凯瑟琳女皇拒绝接受任何没有注明“女皇陛下”的信函;法国作家雨果希望巴黎有朝一日能改名为雨果市;莎士比亚千方百计想为家族赢来一枚荣誉勋章,等等。如果将他们的这些行为简单地归结为虚荣,似乎有悖人性。荣誉,是社会对个人能力、价值的一种的赞许与肯定,无可厚非。

  赞美,并不局限于他人与社会,来自亲人的赞美更能让我们终生难忘,感动至深。台湾著名作家三毛曾在散文《一生的战役》中写道:“我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文中的“你”,指的便是她的父亲。一天,父亲偶然读到这篇文章,悄悄给她留条写道:“深为感动,深为有这样一株小草而骄傲。”三毛看到后,眼泪夺眶而出,在日后的一篇文章中写道:“等您这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您——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扫去了我在这个家庭用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

  正是因为期望与赞美的暗示对人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被广泛地运用于教育、管理、营销等领域。在学校教育中,一些优秀的老师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开始有意识地关注一些后进学生,帮助他们更快地进步;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传达了管理者对员工的信任和期望,还更加适用于团队精神的培养,一些精明的管理者也开始利用这个效应来激发员工的斗志,从而创造出惊人的效益;在营销策划中,策划人可以利用顾客“优质高价”的固有思想,通过提高价格的手段,提升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的期望值,获取更高的利润收益。

  在家庭教育中,最残酷的伤害莫过于对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伤害,最明智的举动莫过于用鼓励与赞美给孩子支撑起人生信念的风帆,帮助他们步入成功的殿堂。卡耐基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缺乏母亲的管束,他像放纵的野马一般,特别喜欢调皮捣蛋。九岁那年,他有了一位继母。继母刚进家门的那天,父亲指着卡耐基对她说道:“他可是全镇最坏的孩子,你以后可得提防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46170.html

更多阅读

皮格马利翁四 萧伯纳戏剧图7幅 皮格马利翁与伽拉忒亚

图11912年萧伯纳创作了话剧《皮格马利翁》(图1),与希腊神话的《皮格马利翁》不同,萧伯纳的戏剧的剧中人都是真人。神话中是皮格马利翁将他的雕刻品改变为人。萧剧中则是把一个贫民区的卖花女改造成为能按上层社会贵妇人的语言举止行动

《卖花女》又名:皮格马利翁

主演:Ekaterina Maximova and Maris Liepa根据英国著名作家肖伯纳的经典作品改编。美丽而快乐的卖花姑娘艾丽莎在广场上冒雨跳着舞。西金斯教授与好友皮格林少校打赌,女孩在他的教导下,一定能脱胎换骨,改造成真正的贵妇。即使王公

电影的皮格马利翁情结 皮格马利翁情结

希腊神话里,皮格马利翁雕刻了一位少女,也许是这位仁兄的技术太好了,这位少女实在太美了,以至于皮兄深深的爱上了自己雕刻的作品,他对作品的深爱最终感动了爱神,爱神把她变成了人,于是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自从美丽的卖花姑娘伊丽莎白被

萧伯纳的现代版的皮格马利翁:《卖花女》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根据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Pygmalion)爱上了自己的雕塑,并最终得以取其为妻的传说为原型创作了同名社会讽刺剧,通过描写语言学教授西金斯如何训练一名贫苦卖花女并最终成功被上流社会所认可的淑女这

声明:《第4节: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与赞美能创造奇迹(2)》为网友爱情辅导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