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拯救人类的哲学(25)



系列专题:《经营与哲学的智慧碰撞:拯救人类的哲学》

  但是,这样的人真的幸福吗?我很怀疑。年轻时出手阔绰,到了六十多岁,就变成“寒酸可怜的老人”,这样的事例很多。那些工资不高却踏实工作的人,虽不能奢侈,却过得相当幸福。

  因而让我想起了《伊索寓言》中“蚂蚁和蝈蝈”的故事。有人说,从前的故事已经不适应现代了,但是这种说法不对,这故事讲的就是现在的事实。“在酷热的夏天辛勤劳作,简直是傻瓜!”讲这话的人迟早会吃大亏。不从这个故事中吸取教训,不愿流汗,想要不劳而获,一味追求眼前的快乐,这是当今危险的社会潮流,这也正是美国式资本主义萌生的弊端。

  “圣经”到哪里去了?

  梅原

  真是可怕的价值观变异!“不劳而获是恶”一直是我人生的信条。比如有缘与市川猿之助先生相识,受他委托我创作了超级歌舞伎《日本武尊》,从初演到现在已经过了20多年,听说观众有数百万之多。这期间经常有若干剧本创作费不断寄来。演员们每次必须登台演出才能赚到钱,而我什么都不干却还能挣钱,我觉得很不安。但现在听说有的年轻人一下子可赚数亿日元,我的罪恶感就消失了。

 第25节:拯救人类的哲学(25)
  我一直以为美国棒球职业联赛球员的年薪过高,但现在有的人收入比他们还高得多,而与此同时还有很多穷人,甚至有人连饭都吃不饱,这是美国的社会现象,日本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在世界上贫困的国家里,粮食危机严重,有很多人饿死。把人类从饥饿中拯救出来,这是近年来才做到的事,而现在再次陷入饥馑的可能又在逼近。或许不久的将来,日本也会出现饿死人的现象。

  买进石油,囤积起来,提高价格,带动物价上涨,引发粮食危机,饿死人,引起暴动。“这一切与我无关,只要我能赚钱就好”,抱这种想法的人越来越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正是卡尔?马克思所预言的结果。马克思称资本家是恶人,而现在发金融横财的那些人就是贪得无厌的家伙。

  资本主义的初始基础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拿圣经”的新教徒精神。基督教伦理节制了人们对欲望的追求,由此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那么现在,如此关键的“圣经”跑到哪儿去了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58136.html

更多阅读

第33节:拯救人类的哲学(33)

系列专题:《经营与哲学的智慧碰撞:拯救人类的哲学》  抑制浮躁、陶冶  精神的古典音乐  稻盛  我和妻子曾一起观看了《日本武尊》,确实很受感动。正如先生所言,这种宣扬“善”的节目,不仅让人们获得艺术的享受,而且作品的核心是

第32节:拯救人类的哲学(32)

系列专题:《经营与哲学的智慧碰撞:拯救人类的哲学》  还有,近来的电视连续剧,表演憎恨、妒忌等丑恶感情的东西很多,看了心里就很不舒服。现在只好通过有线电视,看一些我喜爱的历史剧。因为坏人受到惩罚,看了心情就舒畅。历史剧之外的庸

第31节:拯救人类的哲学(31)

系列专题:《经营与哲学的智慧碰撞:拯救人类的哲学》  然而,当自然主义文学兴起的时候,利欲熏心的主人翁一个个登场了,善的价值完全不提了。连漱石自己也渐渐受了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在后期的作品《道草》、《明暗》中,也不强调善的价值

第30节:拯救人类的哲学(30)

系列专题:《经营与哲学的智慧碰撞:拯救人类的哲学》  动物在吃饱以后就不再涉猎,但是人类在懂得储藏的办法以后,即使东西吃不完,也想要的越多越好。这种欲望的膨胀,让象征母爱的“利他之心”变得淡薄。用教育的方法将“利他之心”呼唤

第29节:拯救人类的哲学(29)

系列专题:《经营与哲学的智慧碰撞:拯救人类的哲学》  “利他之心”是生物的本能   梅原  道德心的源泉,按照孟子的说法,在于“恻隐之情”。看到小孩快要落井,人出于同情,很自然地伸手救助,这就是所谓“恻隐之情”,是道德心的根源。 

声明:《第25节:拯救人类的哲学(25)》为网友彼得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