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创业史诗:创业中国60年(一)



  为曾经振奋曾经苦闷曾经迷茫曾经激荡的流金岁月封存并纪念

  为曾经荣光曾经悲怆曾经暗淡曾经闪亮的创业人物喝彩且珍藏

  特约撰稿/吴晓波 吴 比

  国家与草民的奋斗

  共和国60年的崛起进程,实际上就是一部创业史!而且是彻头彻尾的草根创业史!

  放在全球的坐标上,国家就是一个个个体。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依然脱不了草根个体的定义。承袭下来的,除了值得回忆的曾经显赫的身世,一无所有。人均国民收入几乎敬陪末座,贫穷就像影子一样黏在中国人身上。

  国家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对所有家庭成员说:兄弟们,为了将来的好日子,我们得苦一阵子。于是用票证配给制,把整个家族的有限财富集中起来,投入到最薄弱的重工业体系建设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从旧社会中走出来的人民群众,释放出了巨大的潜能,战天斗地,创造了无数奇迹(也包含伪奇迹)。时至今日,铁人王进喜、袁隆平、郭凤莲等这些名字依然闪烁在国家创业史上。

  建国之初的30年,经济高度集权,所有的个体创业者几乎一夜之间烟消云散。在当今中国内地,几乎找不到一个完整的百年家族传承企业,30年的断层,使其后所有的个体私营创业者都归于草根创业者一类。

  一如现代的企业,初创的激情退却之后,需要再次激发全体员工的创业热情。1978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国策的确立,使国家进入了全民创业期,草根创业者们开始疯狂地涌现,面对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也同样摸着石头前行。

  即便如此,鲁冠球也迫不及待地挂上了“宁围万向节厂”的厂牌;年广久的“傻子瓜子”在邓小平的保护下,雇员到了12人(之前的界定,雇员8人以上为资本主义经济);刘永好兄弟开始养起了鹌鹑;倒玉米的王石成立了“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陈春先在北京一个叫中关村(5.43,0.24,4.62%)的地方办起了“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卢志民,这个刚摘去戴了108天“党内正在走的走资派”帽子的生产队队长建起翻砂铸造厂……

  新旧交替的意识流冲突、秩序的重构、伦理道德的徘徊、商业规则的确立……一切都在1978年之后的15年里积蓄着破茧的力量。

  1992年,邓公南巡讲话,全民创业的夏天终于到来。许多日后闪耀中国的明星企业都在这一年正式登场:华旗资讯、复星集团、新东方学校、波司登羽绒服、太平洋(15.23,0.73,5.03%)集团、德隆实业、汇源集团……这些崛起的新贵们,在社会舆论与政策环境的双重支持下,他们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财富。他们改变了社会对财富的整体认知,创意和资本成为最具魅力而富有内涵的词汇。

 新中国创业史诗:创业中国60年(一)

  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涤荡,时间变得流畅,空间变得平坦。世界是平的,中国也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更是。在我们的身边,出身贫寒的优秀青年成长为创业精英,完成财富的积累已屡见不鲜。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应有之意。

  60年的岁月,不断有创业英雄时隐时现,寂寥的勇士与无畏的先驱们壮志凌云,从影响格局的政策制定者,到奋勇开拓产业市场的企业家,他们都曾通过异乎寻常的手腕和想象力,在发展的每一阶段扮演重要的角色,只是最终有的被擦亮,有的被隐藏。

  当我们把被尘封的陈年往事或一再被人们乐道的创业史,搬上纸面时,才发觉自己置身于历史汪洋。但信手拈来,每一个角落都能折射出创业的荣光或者悲怆。

  他们的成败荣辱,留给我们许多基于历史事实的反思、现实的珍惜,更有对未来的希冀!

  1949~1957

  走进国家经济

  创业史定位:

  1949~1957年,在新中国的创业史上,是一个恢复、重建、斗争与融合的年代。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借助各种力量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而经济秩序的重建也给了民族资本家们全新的创业机遇,随着公私合营的完成,民族工商业者的创业与国家创业的大潮合二为一。

  时代描述:

  1950年8月10日,北京。

  四川船王卢作孚表情郑重,与交通部部长章伯钧签署了《民生实业公司公私合营协议书》,新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

  早在1949年,卢作孚一度避居香港观望。站在一个充满了变革气息的未知年代入口,这在当时是相当一部分民族工商业者的选择。卢作孚带走了价值达5000万美元的18艘轮船,他的去留成为一个足以影响一批人的很微妙的焦点。

  在那段时间,民生公司的经营陷入了困境,公司亏空达170亿元,连发职工工资都极为困难;也正是在那段时间,年轻的人民政府以荡漾的革命激情,奇迹般地完成了经济重建的第一步。

  1950年初,卢作孚思量再三,决意回到大陆,3月24日,他通过公司驻北京代表何乃仁向周恩来主动提出了“公私合营”的议题。

  卢作孚的归国与民生的“公私合营”,在当时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建国初期,民族资本集团受到了比较温和的待遇,私营工商业和工业的数量有所增加,利润也有所上升。然而这个阶段也是新政权逐步接收民族工商业,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国家与民族资本的携手与博弈,掀起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创业浪潮。

  创业史记:

  这是一个重建的年代。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成为新中国创业史上的第一次胜利。

  这是一个回归的年代。国家经济的复兴重新给了创业者以信心,民族工商业恢复生产,开始了新的创业历程。

  这是一个融合的年代。公私合营的完成,让民族工商业者的个人创业,得以作为国家创业的一部分而存在。

  历史在这一刻将国家与个人统一。

  创世纪

  公元1949年5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广东省汕头市德兴路86号的门前,一个穿着白衬衫的年轻身影闪过,光影倏忽,突然停止了流淌。一片迟开的木棉花瓣坠落,成为定格在历史上却久不为世界所知的黑白画面。

  面对一个充满了未知的年代,一些人选择去往香港、台湾地区或是更远的大洋彼岸,而另一些人选择留下来等待一个崭新的中国。其中包括荣毅仁,中国最大的资本家之一,也包括林希之,一个正在白手起家的28岁年轻人。

  新中国的创业,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每一个产业都需要创造。历史给了不同出身、不同命运的人们以相同的机遇。

  怀着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感光企业的梦想,1949年5月,林希之在汕头市德兴路86号因陋就简办起“公元实验室”。“公元”这个名称本身就带有创世纪的特殊气质。实验室里所有的仪器和化学原料都是自制,没有经费,林希之就制作一些西药卖给药房。1949年6月2日,中国第一张原始性氯素相纸终于在这个实验室中悄然研制成功,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光影记忆从此开始。

  1952年10月,轰轰烈烈的“三反”和“五反”运动正式宣告结束。在这场标志着中国民营资本“失去的年代”开始的运动中,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用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就在这时,林希之的公元实验室经过76次试验,制造出中国第一张性能接近进口相纸的感光印相纸。

  1953年4月1日,我国第一家感光企业——汕头公元摄影化学厂建立。最初,这个厂只有15人。后来,他们把汕头市永安街的一段共53间民房全部买下来,在里面曲曲弯弯地安装了1.1米宽的相纸涂布机,60米长的挂杆式干燥道,又安装了钡地纸涂布机、超级压光机、压花机等设备,开始批量生产黑白照相纸,当年产量达到35万盒,填补了中国在相纸生产领域的一项空白。

  冲破封锁线

  为了重建国家经济,从1949年5月到1950年初,陈毅、陈云与上海的投机商面对面展开了银元、纱布、粮食三次场面激烈的攻防战,上海的物价开始日渐稳定。接下来,针对上海工业的半解体状态,政府又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扶植民族工商业,恢复生产”。

  那是一个激情荡漾的革命者的年代,新中国迅速完成了国家经济的重建,然而就在此时,一场意外的封锁突然袭来。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在美国的主导下,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对中国实施全面封锁禁运的决议,内地物资空前短缺。

  为了打破美国人的封锁,中国政府在香港和澳门分别设立了贸易机构“香港华润公司”和“澳门南光公司”,它们采购铁皮、橡胶、药品等物资,然后由香港的民间商人转运到内地。这给了一批人一个白手起家的意外机遇。这些人中,最出名的是霍英东。

  跟绝大多数的东南亚华商一样,霍英东出身贫寒,他当过铲煤工、机场苦力、地下机车司机,开过杂货店。

  早在战事初起的1950年底,霍英东即以一艘风帆船,从香港运输柴油至澳门,卖给“南光公司”。一年之后,他已经拥有总吨位约1000吨的十几艘机帆船。

  在接下来的近3年时间里,霍英东承担了在港澳和内地间运输军用物资的主要任务。白天他要联络、落货,晚上开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为了避开缉查人员的骚扰,每次装船都必须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就像打仗一样”。每运一船货,霍英东大约可以得到相当于货值20%的运费。

  那段历史一直笼罩在迷雾之中,一个可以确定的事实是,当年有众多东南亚华商,或因为爱国,或出于牟利,都积极地从事过向中国大陆偷运物资的活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香港房市、股市“枝繁叶茂”。霍英东是最早入楼市的商人之一,也是“卖楼花”——分期付款的发明者。正是有了这种销售方式,房地产才变成了一个普通大众都可以参与的投资行业。在这个迅猛成长起来的大市场里,霍英东成为盛极一时的“楼市大王”。

  复兴的中国梦

  穿越封锁线,年轻的共和国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发展国民经济。

  1953年3月5日,北京与莫斯科就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达成共识,苏联同意帮助中国建设156个大型工业项目,这就是中国创业史上影响深远、长期被神秘气息笼罩着的“156工程”。那是一个创世纪般的建设年代,在人们激动的欢呼声中,一个接一个的记录诞生了:“一五”期间,中国人造出了汽车,试制成功了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建成了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在长江上建起了第一座大桥……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公私合营提供了可能。

  1954年9月,全国人大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明确提出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全国范围内的公私合营正式开始。

  私营企业家积极配合政府的决策。其中,北方的代表人物是乐松生,他是国内最出名的百年药号同仁堂(17.46,0.61,3.62%)的总经理,南方的领军者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私营企业集团上海申新公司的荣毅仁,他们先后当上了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副市长,一时人称“北乐南荣”。

  公私合营也给另外一些眼界开阔的创业者以新的机遇。1954年,福建泉州的四家私营批发商准备利用安溪县丰富的水利资源建一家水电站,然后办一家电池厂。虽然这些人都是当地知名的富商,但创办电池厂,无论在资金还是技术上,都有不小的缺口。公私合营让他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创业的可能。四家商号的负责人向政府提出联合办厂的申请。在政府的支持下,1955年底,福建史上第一家生产电池的企业——安溪光明电化厂正式建成,其电池生产一直持续到2003年。

  继北京和上海之后,全国各大中城市一个接一个地完成了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家的个人创业至此融入国家创业的洪流,年轻的新中国,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国家经济时代。

  备忘录

  ●1949年,新中国政府通过银元、纱布、粮食三大战役,稳定了物价,开始恢复生产。

  10月20日,新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

  上海“火柴大王”刘鸿生从香港返回上海创办实业。

  ●1950年8月,卢作孚的民生实业公司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

  ●1952年12月,对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完成。

  老字号全聚德(30.41,1.26,4.32%)实现公私合营。

  ●1953年,苏联援助中国的“156工程”开始,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1954年,荣毅仁将自己的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成为新中国创业史上著名的“红色资本家”。

  ●1956年,公私合营全面完成。

  7月13日,新中国第一批自主研发和制造的“解放牌”汽车下线。

  ●     1957年,提前完成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63038.html

更多阅读

《新中国60年语录》 新中国60周年国庆阅兵

大换藏书屋dahuan5856 《新中国60年语录》编辑:大换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推出“60年60句”专题,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话语言说,是最鲜活的历史记忆,我们期望在寻找话语变化的小叙事中,把脉时代变迁的大意义。(绿色积极健康版)1949

新中国60年儿歌童谣的印记 儿歌童谣

引言:每个人的心中都一定会珍藏着几支不朽的歌,而其中必定有儿时的歌谣。儿童歌谣不论是由稚嫩悦耳的童音唱起,还是由老奶奶沙哑的嗓音哼出,都必定能在人们心中唤起童年的回忆与共鸣。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潺潺的小溪流,去找寻那新中国60年

网上连锁加盟:投资全打水漂(一)

饰品加盟、餐饮加盟、美容加盟、化妆品加盟……在网上随意打开某搜索引擎,键入“连锁加盟”四个字,就会出现数十万条搜索结果。今年3月份,正是网上某工艺品连锁经营“投入两万,月赚10万”的创业神话,让太原市民刘心(化名)踌躇满志地投资3

任建新创业:2角钱的第一单生意(一)

黑石集团6亿美元入股蓝星集团,激起千层浪。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资产管理公司及金融咨询服务提供商,美国最大的私募投资基金(PE),黑石集团在中国的首笔投资落在“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蓝星集团”),使一向低调的蓝星集团成为媒体

声明:《新中国创业史诗:创业中国60年(一)》为网友欢爱过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