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节:不抱怨,学会与人沟通(2)



系列专题:《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抱怨的法则》

  表达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情感状态。当我们感到自然、自信或高兴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给别人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但是,当我们感到疑惑或困惑的时候,我们就很难在别人面前尽显自己的魅力,相反,我们还可能会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感觉是体验的一部分。像“你还记得我的生日,我感到很高兴”这样的表达将有助于我们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和他人进行交谈。“我感到……”这种表达方式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够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比如,一个朋友忘记了你的生日,你对他说:“在生日那天没有收到你的贺卡,我感到很伤心。”这是一种直接的表达方式,它不仅能够使对方感到内疚,而且还有效地避免了冲突的发生。然而,在某些时候,即使是最温和的表达也有可能激怒对方。

  像“我感到……”或“我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够更好地克服抱怨和冲突现象的发生。对与信任有关的事情进行抱怨时要试着给他人解释的机会,而对一些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进行抱怨则难免会引起冲突。

  提升沟通的水平

  有人触摸一下你的胳膊,表明他们对你很关心;一些人在听你讲话时抚摸自己的下巴,表明他们正在思考。在表达自己态度的方式上,一些人会使用形体语言,或用别人说过的话。有时会用到双关语,例如在表达一些不太正派的意思时,人们会说一些一语双关的话。

  当一条信息有其更深层的含义时,间接沟通就会出现。间接沟通通常会隐藏着一些间接的抱怨问题。比如,当母亲问自己的孩子,“你的外套呢?”其中就隐藏着某种抱怨。事实上,她知道外套在哪里,其真正目的在于责备自己的孩子没有穿外套。“你为什么不在适当的时候打电话?”这也是一个带有责备含义的问题,其真正目的在于责备对方,让他或她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间接沟通代表着一种有趣的挑战。你想用间接沟通回应间接沟通吗?当对方与你进行间接沟通,而你也希望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对方时,你就可以说:“我不清楚你的意思。”当然还有多种别的回答。你想弄清楚他人的具体意思吗?或许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回答。

  用心聆听,同时积极思考

  我们怎样才能搭建起沟通之桥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清楚下面这个问题,即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感受和意识到别人讲话的意思呢?如果你在听对方讲话时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那么你将能找出答案的一部分。

 第53节:不抱怨,学会与人沟通(2)
  听他人讲话时,通过积极的思考,人们能够更好地鉴别、澄清和确定问题的意思,从而更好地与他人沟通。这种方法在以下这些情况中是十分有价值的:(1)当你向对方传达你已经听懂了这个信息时;(2)当你想弄清楚一些细微之处时;(3)当你想领会一个复杂的信息时;(4)当你想弄清楚一个含混的信息时;(5)当你想验证一下自己对一个模糊信息的理解是否正确时。

  在听对方讲话时积极地思考问题,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对方以及他们的想法。通常情况下,你可以清楚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意思,因为你能够更好地把双方的观点联系在一起。然而,如果你不想积极致力于理解对方的意思,找出其夸大的叙述,以及发现沟通中所缺少的信息,那么你将限制自己积极思考的能力。

  在对方讲话时积极思考并不是要求你始终保持“沉默”,你还要经常地和对方进行交谈,以便你更好地阐明和理解问题。这个过程将有助于你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意思、爱好、心愿、期望、立场、态度以及行为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你还要尽量避免使用怀疑的语气、消极的形体语言以及敏感的抱怨方式,因为这些表达方式会在较短时间内破坏双方的交谈。

  通常情况下,在运用该方式时,你要采取以下这个框架:首先是搜集事实,然后再运用这些信息推断出对方及其信息的大体意思。有时,一些人喜欢采取与以上框架根本不同的另一种框架,即运用自己的猜测能力预先推断出对方信息的意思。尽管人们过去的行为方式可以当做其现在和未来行为方式的参照物,但是大多数人不喜欢事先被别人归类。预先判断能够导致对方感觉自己已经事先被别人归了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65856.html

更多阅读

第55节:不抱怨,学会与人沟通(4)

系列专题:《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抱怨的法则》  做吞咽的动作、苦笑或舔舌头给人传达的信息是—对方目前正处于紧张状态。(干燥的嘴唇通常代表忧虑,但是一些药剂也能产生这种副作用。)然而,形体语言有时候是很难掌握的,因为它既可以传达

第54节:不抱怨,学会与人沟通(3)

系列专题:《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抱怨的法则》  当你被别人理解的时候,你就可能拥有最有效的沟通。有趣的是,多数人会把积极听讲、努力思考的人当做最好的沟通者或健谈的人—即使他们说得很少。  如何才能掌握这种积极的沟通方式呢?

第53节:不抱怨,学会与人沟通(2)

系列专题:《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抱怨的法则》  表达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情感状态。当我们感到自然、自信或高兴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给别人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但是,当我们感到疑惑或困惑的时候,我们就很难在别人面前尽显

第51节:不抱怨,拯救身边习惯(5)

系列专题:《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抱怨的法则》  无论你是黑色、白色、黄色还是棕色人种,无论你是天主教徒、新教徒还是穆斯林信徒,无论你是民主党人还是共和党人,无论你是自由主义者还是保守主义者,无论你是普通员工还是管理人员,无论你

第50节:不抱怨,拯救身边习惯(4)

系列专题:《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抱怨的法则》  实际上,任何团体都可能成为轻浮的方式所攻击的对象:金发碧眼的女郎、律师或心理学家、婆媳之间的关系等等,它们都可能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这些嘲笑是以偏见和推理性的抱怨形式为基础的,

声明:《第53节:不抱怨,学会与人沟通(2)》为网友你再没有回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