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筋骨康 六朝酒风有奇骨



     六朝,又称魏晋南北朝,从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起,到隋文帝完成统一止,历时近400年,是我国酒文化史上毫无争议的一座历史高峰。六朝酒文化之高度繁荣,以高度发展的酿酒技艺和规模增长的酿酒规模为物质基础,不仅助长了文人觉醒时代饮酒文化走向历史高峰,从而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段绚丽魅惑的篇章,同时也滋长了一片更为广阔的领地,即饮酒平民化与民俗酒文化的觉醒。虽然没有圣贤饮酒的清俊儒雅、志趣高远,也没有贵族宴饮的奢华排场、优雅礼仪,但是却集中体现出民众对于精神生活的高度渴望、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因而对六朝已降的民俗酒文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关于六朝酒类传奇和民俗故事的史料,主要留存在《太平广记》等后人汇编的各种笔记类文集当中。与所有的文化现象发展规律相同,六朝仅仅是民俗酒文化发端阶段,其中既有自创的神话故事,也有以名人逸事,尤以后者为主,虽然典籍史料不多,但足以窥其一斑。记者整理分析认为,其主要包括传奇、酒逸、酒智、酒殇等四大主题。

  传奇

  今天许多酒厂所背书的品牌话语体系中,都会有一段相似的神话传奇,即酒的醇美来自某一神奇的泉水或者河流。在汉武帝之前,民间传说也是编纂正史十分重要的信息来源,所以我们今天看《史记》,许多神话人物在司马迁的笔下,变得 “有据可考”。几乎所有的白酒品牌在构建话语体系的初期,也采用了同样的策略和途径,也因此经常受到史学家的质疑和诟病。关于这一策略的优劣得失,由于无关主题,所以不加详述。但是,这一传统的源头,正是六朝起兴起的民间酒传奇。

  南北朝末期顾野王所编的《舆地志》中有一则“若下酒”的记载:“南岸曰上若,北岸曰下若,乃村名也。村人取若下水以酿酒,醇美胜于云阳”。关于下若村名,我们今天已经无稽可考,云阳是否就是今天的重庆市云阳县,也无佐证。但这本在我国地理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典籍,却把若下水适于酿酒的功能做了少许夸张。

  早在晋朝,崔豹的《古今注》就已经出现了与酒有关的离奇传说。据其记载,乌孙国盛产青田核,不知何树所结,也不曾见过什么模样,据说有能盛下五、六升水的葫芦那么大。水装进去,很快就变成酒。有位叫刘章的人得到了两枚,设宴招待宾朋,这两枚青田核酿的酒足以供给二十人饮用,而且一个青田核的酒刚饮完,另一只核中的水又变成了酒,周而复始。但是青田核中的水不能放得时间太长,否则“味苦难饮”。因此称其核为“青田壶”,酒为“青田酒”。

  无限夸大水的醇化作用,是我国民俗酒文化史上的一种常态、一大传统。记者推测,我国的酒以粮食酒为主,把五颜六色的粮食变成单一颜色(白酒的无色透明更显神奇)的液体,味道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关于我国酿酒的过程,我们今天已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逐步解密,知道是复式发酵(糖化发酵与醇化发酵混合进行),而且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微生物群落在发挥作用。然而在古代社会,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就把酿酒的过程无限神秘化。就连技艺最高超的酿酒技师,也对之充满敬畏之心,把功劳主要归属于水和神奇的自然世界,而对于酿酒技艺的传承,更是尊崇祖制、心口相传。

  酒逸

  酒喝的是潇洒,这是在饮酒时的第一体验。然而当有人把这种潇洒演绎到极致,就会创造出异彩纷呈的饮酒方法。在流传至今的六朝酒故事当中,这样的案例枚不胜举。大概因为这些故事无关正史之宏旨,也或许压根儿就不可信,没有载入正史。只有一部分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发酵夸大。后来有人把这些流传在民间的逸闻酒事搜集整理,传于后人,并对我国民间酒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神奇筋骨康 六朝酒风有奇骨
  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收录了一段“昆仑觞”的故事。北魏有一位叫贾摪的一代富豪,不仅博学多才,喜欢著书立说,而且对于酿酒特别讲究。贾摪经常请一位擅长识别水性的老翁驾船到黄河正中间,用葫芦接河源之水,一天也就不过七、八升。这水放置一夜,就会变成绛色,他就用这水酿成酒,取名为“昆仑觞”,因为这酒香甜醇厚,世间罕有。贾摪还曾经给魏庄帝进献了三十斛。

  《酉阳杂俎》还收录了“碧筒酒”的故事。曹魏正始年间,在山东历城有个叫郑公悫的人,每到三伏天,就经常率领宾客幕僚到城北的使君林避暑。他们发明了一种特别的饮酒方法,把硕大的莲叶放在放置砚台的木格上,盛上三升酒,然后用簪子把莲叶和茎秆连接的地方扎破,把茎秆如象鼻一样弯曲超上,互相传递着吸饮。他们把这种酒取名为“碧筒酒”。这种饮酒的方式很快在历城的百姓中间传开,大家竞相效仿,都说经过莲叶茎秆的过滤,酒中浸透出莲的清香,冰爽宜人。

  《拾遗录》收录了“粘雨酒”的故事。五胡十六国中后赵的第三代皇帝石虎,曾经在大武殿前盖了一座高楼,据传说有四十丈高。用珠子编成的门帘挂在上面,帘下用五色玉佩装饰,帘上装了一个空腹的铜龙,能装数百斛酒。让胡人在楼上饮酒,每当大风刮起的时候,远远望去,这楼就像在云雾之中,因此取名叫“粘雨台”。石虎,生于西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卒于东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在正史的记载中,石虎是由后赵开国皇帝石勒的父亲抚养长大,在名分上是石勒的侄儿,骁勇善战,在后赵建国中功勋卓著。后来他杀了石勒的儿子石弘,自立为王。他在十六国中以残暴闻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但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酒徒。

  每当论及饮酒的境界,首先想到的是刘伶病酒。然而刘伶的饮酒境界让人望尘莫及,可操作性不强。而上述三则酒故事,通过创新饮酒方法来表达饮酒的潇洒境界和极致追求,极富生活色彩,便于民众模仿。事实上,这一传统也成为我国饮酒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

  酒智

  饮酒能激发智慧,这在西方是很难理解的。但在东方文化体系当中,却是非常普遍的酒文化现象。而且,在我国历代的酒话当中,以智谋为题材的酒故事最为国民津津乐道,流传也最为广泛。

  在六朝酒传奇当中,就有两个这样的典型。

  一个是南朝宋刘敬叔编撰的志怪小说集《异苑》收录的“中圣人”的故事。曹魏时期,有一位叫徐邈的人,官居尚书郎。有一次正值曹操实行禁酒令,徐邈忍不住偷喝了酒,大醉,结果不小心被属下发现,就质问他为什么要藐视曹操的法令,公然饮酒?他灵机一动,回答说“我喝的是圣人”。这个下属就跑到曹操那里告状,添油加醋地说了徐邈的许多坏话。曹操大怒,要严惩徐邈。鲜于辅就赶紧求情说:“喝醉的人把清酒当作圣人,浊酒当作贤人。徐邈一向谨慎,勤于修身,这次必定是偶尔喝醉,说的酒话”。于是曹操听从了鲜于辅的建议,免去了对徐邈的惩罚。

  一个是北魏杨衔之编撰的《洛阳伽蓝记》收录的“擒奸酒”的故事。话说北魏时期有一个善于酿酒的人,叫刘白坠,在京城洛阳开了一家酒馆,因为所酿的酒质量好,所以顾客盈门,轰动一时。据说他每到六月的盛夏时节,就把酒贮藏到罂瓮里,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十天后,酒味不变,饮后感觉芳香甘甜,喝醉后不容易醒。京城里的达官显贵每次出京,即使不远千里,也都要带上一些刘白坠的酒,作为馈赠的尚品。正因为他的酒扬名千里之外,所以当时有人称之为“鹤觞”,也有人称之为“骑驴酒”。永熙年间,青州刺史毛鸿宾带了一些刘白坠的酒出京上任,途中半夜,遭遇强盗抢劫。毛鸿宾的随从急中生智,故意把刘白坠的酒送给强盗。强盗一看是刘白坠的酒,就畅饮起来,结果酒醉被擒。从此人们开始把刘白坠的酒更名为“擒奸酒”。当时在江湖上行走的人就流传了一句话:“不畏张弓拔刀,唯畏白坠春醪”。刘白坠是我国酒文化史上鲜有记载姓名,也是后世诗文中被提及频率最高的酿酒名人。记者推测,刘白坠应当是很好地提高了酒精度,所以他的酒保质期长,饮后易醉。

  关于酒中智慧的故事,在历史上既有如文中记述的徐邈,以及之后竹林七贤的以酒避祸的生存智慧,也有战场上以酒为计谋运筹帷幄的竞争智慧,更有以酒体道的哲学智慧。在东方民族的潜意识当中,酒智慧了无痕迹,却又无处不在。

  酒殇

  尽管人们对于饮酒充满着企羡和敬仰的心情,但酗酒有害健康,却是大多数人经过实践检验出来的绝对真理。而且对于这一实践的反思,早在六朝时期的民俗传奇中已经初露端倪。

  正史《晋书》记载了一位与竹林七贤之一山涛同样以酒量著称的名士,叫周顗。周顗,字伯仁,曾任荆州刺史,官职尚书左仆射。他生性直率,天性宽厚,但却倔强孤癖,很有名士风骨。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希望结交他,一次在酒酣之际,王导指着周顗的肚子问:“你肚子里装的都是什么?”周顗回答说:“这里空空洞洞,但像你这样的可以装下几百个”。(此处系成语空洞无物的原典出处)据本传记载,他的酒量极大,每次最多能饮一石。他在荆州刺史任上,虽然每天都喝得酩酊大醉,但每次都因为没有饮酒的对手而感到遗憾。有一次,一位老酒友从江北来看他。他非常高兴,准备了两石酒,两个人都喝得烂醉如泥。酒醒以后,他派人去探视一下这位朋友,结果发现这位朋友已经从肋侧腐烂而死。

  相似的故事在西晋名士张华身上早已经“发生”过,却不见正史记载。

  《世说新语》记载,张华富贵之后,有一次发小儿来看他,他用九酝酒招待。两人喝到酒酣之后醉卧而眠。张华经常喝九酝酒,每次醉后沉睡,都令仆人来回翻转他的身体,一直到他酒醒。这一晚,他的仆人照常为张华翻转身体,但他的发小儿却没有人管。第二天,张华醒来,见发小儿还没有起床,就心痛地说:“他必定是死了!”让人去看,酒果然“穿肠流,床下滂沱”。东晋王嘉的志怪小说集《王子年拾遗记》也记载说,张华善酿醇酒,工艺复杂、酒劲儿奇大。如果含在嘴里不咽,时间长了牙齿就会松动。如果喝醉了不翻转摇动身体,能将人的肝肠烧烂。所以当时人称之为“消肠酒”,也有人说张华的醇酒,可以让人通宵都很舒适快乐。王嘉最后还评论说,虽然是一种酒,但其中包含的内容则完全不一样。消肠酒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即使把蒸馏酒诞生之后所有的饮酒案例进行梳理,也没有这样的真实案例。但是其中却透露出,收辑和传播这个故事的人,在反思和宣传酗酒有害健康的饮酒思想。

  《晋书·张华列传》记载,张华是西晋时期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博闻强识,才能卓越,政治成就很高,官至大司空。他一生谨慎崇礼,与《世说新语》中的描述判如两人。在张华的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中,有一段“千日酒”的传说。有一位叫玄石的人,到一间名为“中山”的酒家买酒。酒保将“千日酒”卖给了他,却忘记告诉玄石酒的特征。结果玄石回家喝完酒就睡着了,几天也不见醒来。家人不了解情况,以为他已经死了,就把他入殓下葬。过了一千天,酒保忽然想起来,就到玄石家中询问情况。家人说玄石已经死了三年,现在刚好守丧期满。酒保赶紧让家人把他领到玄石墓,掘坟开棺,玄石刚好酒醒,从棺材中爬起来。“千日酒”显然是民间的一个极度夸张的传说,而非张华杜撰。但是这一故事所传达的酒文化信息却耐人寻味,叫人质疑。

  中国诗论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叫“真诗乃在民间”(明初文学家李梦阳《弘德集·自序》)。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对酒类发展史的研究。虽然我们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都在古代先贤名士身上,但真正为人喜闻乐见的,仍然是民间自然传承的传奇故事。在民俗酒文化发端的六朝如此,1,400多年后的今天也同样如此。而且,在以消费价值为主导的新经济形势下,消费者的话语权不断放大并强化,因此对于民俗酒文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民俗酒文化中有很多不客观和不合时宜的内容,需要我们加以甄别、提炼和发展,引导民俗酒文化向着合理化、文明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6797.html

更多阅读

空气中是钱的味道 空气净化器出风有味道

据柴静透露,她自费投资了差不多一百万作为国内外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费用。她在访谈中表示:“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到此为止,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

尼康单反D90使用手册 尼康全画幅相机有哪些

【转载】尼康单反D90使用手册用机必看:尼康D90简介、视频拍摄技巧、拍摄设置注意事项!尼康D90利用多重曝光拍摄(2)尼康D90拍摄风景照的注意事项尼康D90如何拍好高速运动物体?(4)用机必看:尼康D90微距拍摄方法(5)设置机身对焦辅助灯

面相看哪些人天生有反骨 耳朵反骨的女孩面相

相信大家都听过,三国演义中,诸葛看穿大将魏延有反意,称其后脑有反骨,其性必反,那么真的有反骨吗?这里专门为此探讨一下。在十几年前读到这段故事时,一直记忆比较深,那时还常摸摸自己的后脑,看有没有所谓的反骨,到后来修习相学时,也翻尽相书,以求

蔡康永的《有一天啊,宝宝》 有一天啊 宝宝 mobi

蔡康永:有一天啊,宝宝  作者:蔡康永  第一部分:  第1节:有一天啊,宝宝……  【序】有一天啊,宝宝……  亲爱的宝宝:  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开始我们的人生了。  很奇妙吧?吞感冒药前多少会先看一下服药需

声明:《神奇筋骨康 六朝酒风有奇骨》为网友莫名德眼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