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学费市场价格差异巨大,定价标准的缺失是根本
文 / 莫言
2002年至今,国内EMBA教育已走过7个年头,市场竞争愈发剧烈。从最开始官方指导价20万左右开始,国内EMBA的收费一路高唱凯歌突飞猛进,成为名副其实的“富人俱乐部”。课程设置与师资力量的参差不齐已经不是秘密,收费标准的乱象更让外界雾里看花。
奢侈品与精英教育
EMBA的暴利程度可能令你咋舌。一位业内人士说,“所有商学院的EMBA项目都是赚钱的,而且有的利润还相当高。”
7年间,一流商学院平均涨价45%以上,学费超过25万的商学院已经超过10家,“EMBA学费还有涨价空间。”一位EMBA行业的资深教授如是说。成本呢?一家商学院的EMBA项目秘密收支表显示,课酬少于学费收入的1/10,而毛利润则占到了收入的7成左右。暴利程度堪比奢侈品。
高学费与高消费阶层有关。一位知名商学院前院长曾说,“教育是为一定阶层服务的,如果说本科教育是大众教育,MBA是趋向精英教育,那么EMBA教育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教育。”50%以上的EMBA学生都是所在单位或企业的决策层的领导。高消费阶层对高价的承受能力毋庸置疑。
生源踊跃,也是商学院进一步高收费顺理成章的理由。知名商学院2009年春季班报考人数同比增长20%以上。但凡有点经济学基础的人都清楚,市场供求关系导致价格变化。
此外,奢侈品越奢侈越有人消费—商家营销的手法,专家教授云集的商学院一定深谙其道。即使2010年EMBA价格再次看涨,必定引来其追随者。有可能报名者一边报名还一边庆幸:你看学费又涨了,现在不报名明年还得涨。
学费定价标准缺失
天价学费的背后,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国内EMBA学费从最低的15.2万到最高的52.8万,相差近3.5倍。为何相差如此之大?不可否认师资力量、品牌、课程设置、同学层次的迥异导致了市场价格的巨大差异,但是学费定价标准的缺失才是根本。
通常认为,学费的定价主要基于课程营运成本、学生的经济能力以及学生的投资回报率等指标。而近年疯涨的EMBA学费缺乏成本增长的合理支撑。众所周知,师资力量是每个商学院的立院之魂,EMBA成本当中用于支付教授课酬的比重最高。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著名商学院教授说,“我的课酬从开办EMBA以来,没有涨过一分钱。”商学院的盈利能力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作为正规学位教育的一种,并且在高校开办,EMBA应走非盈利路线。但EMBA学员的特殊性,又让这一专门为“精英阶层”打造的硕士课程蒙上高消费的色彩。这也折射出了商学院的尴尬:作为开办EMBA教育的学院,既在大专院校的非盈利体制框架内,又身兼教育产业化与市场化先行者重任,其教育定位值得深思。
当然,我们也能看到,大部分商学院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他们把EMBA以及其他短期培训课程赚取的收入的一部分上缴给学校,再由校方统一用于弥补本科、普通硕士等相对来说不盈利、甚至亏损的教学项目。据了解,北大光华的EMBA项目收费40%要上缴学校。这是国际教育的通例,也是教育资源互为利用的良性互动,是一种社会利益再分配的体现形式,对EMBA学员自己也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