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危机:国际粮商设局中国大豆产业



  作者:孙红、郝治军

  关键词:新财富;金龙鱼;粮食;大豆;产业;头条

  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居民对植物油与蛋白质食品的需求大幅增长。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中国大豆加工企业数量和加工能力不断增长。与此同时,ADM公司、丰益控股等国际粮商抓住上世纪90年代中国油料市场开放的机会迅速在中国进行扩张。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将大豆视为经济作物而对其重视不够,使得国产大豆面临生产成本偏高、出油率较低、收益较少等诸多劣势。2003年,中国由大豆出口国变成大豆净进口国,对国际大豆市场的依赖日益增强,为以后的大豆危机埋下伏笔。

  2002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大宗商品价格逐步走高,2003年8月,美国农业部以天气影响为由,对大豆月度供需报告作出重大调整,将大豆库存数据调整到20多年来的低点。于是,CBOT大豆价格从2003年8月时的最低点约540美分/蒲式耳,一路上涨到2004年4月初的约1060美分/蒲式耳,创下近30年来的新高。这一涨幅相当于中国境内价格从每吨2300元涨至4400元。此时,中国相关企业由于信息不通畅和缺乏国际贸易经验,片面听信美国公布的虚假研究报告,从而在高价位“抢购”了800多万吨大豆,折合人民币平均价格约4300元/吨。同期大连期交所的大豆409合约创出4100元的历史纪录。但2004年4月开始,国际大豆价格开始暴跌,跌幅近50%。

  由于原料成本过高,国内大豆加工业一下陷入全行业巨亏的困境。为了减少损失,中国大豆加工企业普遍采取了支付15-20%的违约金,终止进口合约,以违约的方式来降低损失。但带来的结果是,国际粮商联合起来,禁止向违约的中国企业出口大豆。由于中国大豆加工企业对国际原料市场的依存度非常高,没有原料意味着企业将关门倒闭,第一次大豆危机全面爆发。面对大豆危机,中国大豆加工企业被迫接受国际粮商的条件,与国际粮商合资,得到原料大豆,以避免倒闭。

 大豆危机:国际粮商设局中国大豆产业

  随后,国际粮商以近乎“胁迫”的方式,参股、控股了中国超过70%的大豆压榨产能,一举垄断了中国的大豆加工业,国内原本就薄弱的大豆产业链被完全割裂。在掌握了全球最大的大豆加工业之后,国际资本在大豆领域彻底建立了完善的大豆产业链条:国际资本利用向南美农民提供种子、贷款以及垄断南美大豆贸易的方式,实际掌控了南美大豆的资源;再利用中国的大豆加工能力,向中国低价倾销大豆,通过全球运作以寻求利润的最大化。

  自2008年10月开始,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国内大豆现货价格从4200元/吨以上的价位跌到了最低的2800元/吨。另一方面,2008年中国农民种植大豆的成本上涨了约25%,大豆种植成本普遍在3600元/吨左右。大豆价格远远跌破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导致农民严重惜售。同时,东北大豆加工企业也不愿意入市收购大豆,承担风险,第二次大豆危机爆发。第二次危机在更深层次上说明外资在控制了中国大豆加工业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摧毁中国本土大豆种植业和加工业,以实现中国大豆产业拉美化的最终目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74100.html

更多阅读

网络经济:“后地产时代”的中国新型产业支柱

1998年,为应对东南亚金融风暴,中国政府加速了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步伐,商品房正式成为了城镇住宅供应的主体。地产也成了中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这十多年里,地产的蓬勃发展除了大大推进了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外,也产生了诸如楼价虚高

郭戈平:国际竞争中的中国零售业发展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 郭戈平  10年前,中国连锁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是走了一条学习,借鉴,模仿国外企业的方法。10年后,我们继续讨论,

声明:《大豆危机:国际粮商设局中国大豆产业》为网友纯洁的小黄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