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混业经营 中国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恰逢其时



  中国平安入主深发展的事件可谓我国金融业走综合金融集团之路的标志性事件,其市场化运作方式对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启示意义,我国金融业当前可能处于推进综合经营的有利时机

  文/董裕平

  2009年6月13日,中国平安公告称,平安人寿将认购深发展定向增发股份,平安将受让深发展第一大股东新桥所持的股份,平安从而入主深发展。深发展6月29日的股东大会高票通过此项收购。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尚未确定见底之时,有观点认为金融综合化经营是引发危机的重要原因。另外,我国自1993年确立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至今也未明确松动。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平深恋”?

  金融综合经营并非危机祸因

  有评论认为综合化经营是引发这场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因而主张维持分业经营体制。一方面,花旗、苏格兰皇家银行、富通等大量涉足证券、保险等非商业银行业务,最终导致巨额损失,危机爆发后,主动分拆出售保险、投资银行等非核心业务,似乎又回归到分业经营。另一方面,中国金融系统在这场危机中几乎是独善其身,没有出现系统性风险,比较之下,就认为“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是保持我国金融系统稳健运营的重要理由。

  实际上,就美欧金融业而言,首先,综合经营并不必然导致金融机构深陷危机。在危机中率先遭受重创、倒闭或者被收购、接管的一些金融机构,例如AIG等保险公司、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投行,并不是完全综合经营的机构,华盛顿互惠银行、英国的北岩银行等则是主要从事按揭贷款的专业经营机构。由于金融危机的极易传染性,这些并非综合经营的金融机构出现严重问题后,系统内的其他金融机构很难完全幸免。花旗的损失80%以上缘自其大量买入的CDO和CDS两种复杂金融产品。同样,我国的一些商业银行也购买了少量的这两种金融产品,结果遭受损失。这说明,花旗等出现的问题本身并不能归咎于综合经营。

  其次,综合经营可能有助于金融机构抵御更强的危机冲击。综合经营的金融机构一般具有更均衡的业务组合、更稳定的核心负债,不同类型的业务收入之间不仅存在互补性,也有替代性,因而其流动性风险相对较小,有利于抵御经济周期波动所造成的风险,实现稳健发展。在金融实践层面,金融危机中,一方面,国际金融业不仅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去综合化”现象,而且花旗在出售、关闭了部分区域的公司金融和消费金融业务以渡难关之时,仍然保留了投资银行业务。花旗CEO潘迪特表示,将继续走全能银行的道路。另一方面,综合经营甚至成为政府拯救一些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的重要手段。例如,美联储允许两大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在危机中变身为银行控股公司,各拥有并经营一家商业银行,帮助其获得稳定的流动性和危机救济渠道。此外,美国银行也大举拓展综合经营,收购了美林证券。由此可见,身处金融风暴核心的美国,在应对危机并检讨各种原因中,自身并没有否定综合金融模式。

  事实上,综合金融集团在金融创新与服务一体化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一站式”金融服务不仅有利于促进创新,更可以节约经营成本,发挥集团资源的协同效应,获得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如2008年平安银行新增信用卡的50.5%来自于平安集团内的交叉销售。

  市场化的平安综合金融路径

  平安起家于保险。随着国家对金融业管理政策的调整变化,平安早就设想构建综合金融集团的战略模式也逐步显露,其管理者对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与竞争机会有相当充分的理解。

  1995年后,平安按政策要求进行分业经营模式转换时,提出了集团控股模式的分业方案,由平安保险变身平安集团,全资或控股各类保险、投资子公司,形成集团控股下的分业经营模式。2002年平安正式明确了以保险为核心,“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为三大业务支柱的综合金融发展战略,并接纳了汇丰的投资。2003年,平安联合汇丰分别出资2000万美元收购了福亚银行,更名平安银行,迁址到上海经营。但由于福亚银行属于中外合资性质,包括信用卡在内的不少业务受到严格限制,且规模太小,银行基础架构与网点资源不能与保险业务匹配,无法满足平安的发展需要。平安2005年竞购广发行未能成功,2006年7月,平安收购深圳商行并完成了其与平安银行的合并。经过这两次成功的收购,平安成为国内银保交叉销售最为活跃的公司,也是国内金融混业平台最为完备的保险集团。

  依靠平安银行自身发展很难迅速形成全国性布局,通过收购则可以快速提升,深发展显然是平安非常合适的目标。深发展在全国19个城市拥有287个分支机构,其中有14个城市是当前平安银行没有覆盖的地方,而在这14个城市里,平安的保险业务发展强势,平安可以借助深发展的现有网点迅速布局全国,形成可观的协同发展效应。深发展可以共享平安超过4500万个人客户和200多万家企业客户的庞大资源,并可在全国超过3700多个机构网点里进行深度资源整合,充分开展交叉销售。

  从平安拓展综合金融的路径来看,其最大特点就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为,背后没有我们习以为常的政府主导操作,这与市场成熟国家那些大型金融集团的构建模式相类似。平安是在清楚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基于追求协同效应和加强市场竞争优势,对所拓展的业务领域做好较为充足的准备之后,主动出击把握市场机会,而不是被动盲目地追求多元化,更不是像以往国企并购那样几乎完全授命政府的“拉郎配”,这可能也是平安发展路径至今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面临有利时机

  目前,我国银行、证券、保险等仍然沿袭较为严格的分业体制,但包括中信、光大、平安在内的一些金融机构业已开始构建综合金融集团,工行、建行等大型商业银行也有意收购相关的资产管理公司开展综合经营,监管层对此也有意做出尝试,在“十一五”金融业发展改革规划中有较为明确的描绘。毕竟综合化仍将是全球高端金融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当前进一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是顺应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大势所需,空间很大、时机很好、风险也是可控的。在这个意义上,平安收购深发展,可谓中国金融业综合化经营标志性的一步。

  首先,从我国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大量企业需要“走出去”,而多数国家的经验表明,本土企业的全球化一般需要有本土金融机构跟随服务。目前我国企业在海外进行大量的投资收购,迫切需要有高端的综合金融服务,而不能限于在国内提供传统的信贷资金支持。中国铝业收购力拓失败,与缺乏本土机构提供高端的综合金融服务不无关系。

  其次,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来看,目前呈现雏形的这些金融集团基本是“一业突出、主辅结合”的模式,主要依托集团内核心金融机构较强的掌控力,经营模式、管理流程和产品种类也都相对简单,金融创新能力不强,协同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整体水平还不高。平安收购深发展后,可能率先发展成为保险与银行“双业并重”的模式,这将会更好地体现出协同优势。

  最后,当前可能处于推进综合经营的有利时机。一是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越来越要求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相应的高效综合金融服务;二是包括平安和工行、建行等一些大型金融机构通过不同形式对综合金融模式已有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在此次危机中保持了稳健运营;三是一些国际金融巨头目前还深陷危机,元气大伤,正在设法改善自身资产负债表质量,基本无力参与或干扰我国金融企业市场化并购的竞争。

  当然,我国在推进金融综合化经营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就金融企业自身而言,不能盲目追求多元化,集团内部需要做好不同业务单元之间的风险隔离,特别是要避免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过度融合而放大系统性风险。就政府与监管层而言,一是要从我国金融发展整体架构上适当规划引导,适时调整监管体制,为综合化经营创造环境;二是避免直接主导操作并购,应尊重类似于平安收购深发展这样的市场选择,以实现有机整合,才能真正提升金融集团的综合服务能力,通过一整套高技术含量的服务组合和金融解决方案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公司金融研究室主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75422.html

更多阅读

银行混业经营 平安银行大换帅 混业经营“加速度”

     “孙建一和邵平的到任,意味着平深两行整合中,最后一波的人事调整已经尘埃落定。”平安银行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9月24日晚,平安银行发布公告称,肖遂宁、理查德分别辞去公司董事长、行长职务,拟选举平安集团副

混业经营模式 适度并适时推进金融混业经营

 文|李一  谈到金融的混业或者分业经营,应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考虑:  一是主体的要求。比如说市场的要求,当客户群、机构客户与个人客户到了一定程度,有这个需求的时候,这是一个前提条件。另一个就是机构本身的需求,当一个金融机构发

赚钱效应怎么算 混业经营赚眼球效应也赚钱

顾客在饭店吃饭,不仅可以买到餐具、花盆、床品,甚至全套家具和内裤。在时尚界,混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最近,杭州不少精明商家,将这种混搭的风格糅合到他们的生意之中,纷纷玩起“混业经营”,售卖不相干的商品不仅可以吸引眼球,还能赚到大把

金融业混业经营 中国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恰逢其时

  中国平安入主深发展的事件可谓我国金融业走综合金融集团之路的标志性事件,其市场化运作方式对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启示意义,我国金融业当前可能处于推进综合经营的有利时机  文/董裕平  2009年6月13日,中国平安公告称,平安

声明:《金融业混业经营 中国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恰逢其时》为网友凌波痕湮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