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改革概念股 国资委“复制”国有银行改革路径?



国资委推出两家资产经营公司试点,颇有国有银行改革中设立4大资产管理公司、汇金公司的痕迹,这种模式对央企的重组改造能奏效吗? 

文/本刊记者  郭大鹏 

2005年,国资委先后在6月和12月推出了两家资产经营试点公司:中国诚通控股公司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意在解决中央企业整合面临的辅业资产剥离、不良资产、人员安置等“心腹之患”。国资委对两家公司的期望是“搭建国有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平台,探索中央企业非主业资产及不良资产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和处置的路子”。 

今年1月初,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对此又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表述,国资委需要两种性质的经营公司:一种是持股型的经营公司,代国资委管理中央企业;另一种是托管公司,专门做资产处置,提高央企不良资产和辅业资产的处置效率。 

这种定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国有银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央汇金公司。1999年,中央政府成立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收购、经营、处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约1.4万亿元不良资产;2003年底,又成立国有独资性质的中央汇金公司,这家公司通过450亿美元注资实现对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控股,后来又用同样的方式控股中国工商银行。中央汇金公司还参股了其它如一些金融机构。 

诚通和国开投这两家央企与邵宁说的两种形式的公司能对号入座吗?从最初的设计来看,诚通和国开投承担的任务似乎都属于第二种。第一种公司从何而来?是重新组建还是从这两家中产生,目前都还不很清楚。不过,这家持股性的经营公司,据说将根据授权行使对部分央企的出资人权利,直接持有央企股权。 

面对央企改革的种种困难,国资委似乎拾起了银行业改革的“法宝”。但是此一时,彼一时,简单的效仿能为央企整合脱困解厄吗? 

汇金公司的启发 

国资委设立资产经营公司的想法,大概是在2005年初提起的。当时,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正在走上快车道,尤其是汇金公司注资后的建行,更是轻装上阵,已经成功实现海外上市,中行和工行也在国家支持下全力向海外上市冲刺。而国资委主导的中央企业改革重组还停留在简单地合并式重组阶段,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国资委成立后全力推出的央企高管招聘、业绩考核,招来的却是一连串“婆婆”的指责。而国资委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并没有明显的进展。这时的李荣融,也是满腹苦衷——面对中央企业庞杂的不良资产、辅业资产和众多冗员,这些问题不解决好,何谈有进有退,资源流动? 

在这种背景下,国资委想到了成立资产经营公司。那段时间,中国诚通集团董事长马正武和国资委的领导开始商量试点的事情。马正武向《中国企业家》介绍:当时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到了一个很关键的点,不良资产和困难企业的退出成为突出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国资委想作一个尝试,研究能不能集中处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诚通在前几年处理原内贸部一些困难企业方面积累了经验和队伍,希望能继续发挥作用。于是双方“你情我愿”,国资委决定给诚通一个尝试的机会。 

在处理不良资产和投资控股煤炭、水电等大型产业项目方面经验丰富的国开投,也和国资委保持紧密的联系,并在年初托管了中央企业中国包装总公司,率先试水资产经营公司。 

资产经营公司试点提出后相当长时间内,国资委的口径都是强调解决央企中的辅业资产和不良资产等,直到邵宁1月份提出设立持股性的经营公司的说法。 

这里面有一个背景就是,国资委发现近两年推动的央企重组,向前推进的难度越来越大。邵宁在2005年6月曾表示,到年底还会推出10对合并重组的中央企业,但现在看,显然没有实现。在不久前的那个论坛上邵宁又表示,由于国资委目前履行出资人职责的169家中央企业幅度太大,绝对不是有效的管理范围,可能需要一个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管,即持股型的资产经营公司。 

提出持股型的资产经营公司,有可能是受到汇金公司的启发。马正武向《中国企业家》分析道:“为什么国有银行改革比央企改革快,一个原因是银行有了汇金这个持股公司,这个出资人不是特设机构的出资人,而是商业运作的法人主体。” 

挑战来自何方 

国资委有意无意地走上银行改革的路径,至少可以带来几个方面的好处:其一,加快辅业资产、不良资产的处理速度,无论是主业还是辅业的整合会变得更加顺畅,从而让中央企业的股权多元化改革轻装上阵,整体上市就比较容易实现了;其二,在国资委与中央企业之间构筑控股型公司,国资委可以专注与出资人的角色,不仅省心不少,同时也规避了法律风险和外界“婆婆”的指责。这两大作用,都有利于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 

不过,国资委设立资产经营公司的方式也将面临一些矛盾和挑战。 

一方面,中央企业的自身条件和受重视程度就不能和国有银行相提并论:个数过多,行业分散,人员包袱确实比银行重,情况也要复杂得多。而且,中央政府对中央企业的重视显然也不如银行。国有银行可以一举剥离1万多亿不良资产,中央企业就很难享受这个待遇。解决央企的各种包袱,归结起来还是谁来埋单的问题。 

据国资委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4年中央企业清产核资清出各类资产损失3521.2亿元。而在2003年,181户中央企业的不良资产共计3177.8亿元,占央企资产总额的4.2%,占净资产的9.9%,加上财政部已核准的近千亿元资产损失,2003年中央企业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5.4%。 

李荣融指出:这些资产损失中,可清理和可追索的债权、投资和实物资产损失占比重比较大,如果追索措施得力,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回收的,按照可回收20%到30%计算,总额可达到800亿到900亿元。 

从数字上看,在不良资产剥离方面,国资委自身其实是有能力的。去年,中央企业利润突破6000亿元。如果国资委有权力运用这些利润,核销央企的上述损失还是绰绰有余的。但按照现有体制,这些利润都还只能留在企业中。国资委要运用这笔钱,只能寄希望于有待推出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了。 

另一方面,国资委的思路与试点公司对自身的定位如何协调也是一大挑战。按照国资委的设计,目前的两家资产经营试点公司都应该是专业化的不良资产处置公司。但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不同,两家试点公司都非新成立的专业公司,有自己的历史,也有自己的战略肯定不会安于不良资产处置的范畴,免得以后像4大资产管理公司一样,完成任务后不知何去何从。目前诚通的战略是打造战略控股型投资公司。首先把物流主业要继续做大做强,然后再通过完成处理央企资产的任务,从中发现培育一些亮点产业。成为试点,对诚通来说,是加快实现自己战略的大好机会。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国资委仅仅把诚通视为一个不良资产处置公司,诚通的兴致恐怕就会打个折扣了。而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的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早已将基础性、资源性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定位为三大业务平台,而且国开投业绩优良,去年国资委搞业绩考评,国开投被评为A级企业。这样一家企业如果让它去收拾其它企业的劣质资产,相信它也不会太情愿。 

 国资委改革概念股 国资委“复制”国有银行改革路径?

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研究部副部长程伟的一句话可以描述国资委和试点公司的心思:好的谁都想要,差的谁都不想要,但是好的不见得就能给你。 

至于还没有确定的持股型资产经营公司,同样绕不过辅业资产、不良资产、人员安置等问题。在程伟看来,目前关于处置中央企业辅业资产、不良资产、人员安置等问题的一整套制度设计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些制度的保证,国资委效仿银行改革路径的思路就很难落实。对于被定位为不良资产处置试点的企业,成为试点反而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10275.html

更多阅读

五大国有银行2013年年度报告大PK 2016年度五大风云端游

截止3月30日晚间,五大国有银行2013年年度度报告均已披露完毕,下面用图表对五家国有大行各项关键指标数据进行对比PK下。五大行净利润合计增长率为11.39%五大国有银行净利润合计的增长速度趋势图中间黄色粗体的是五大国有银行净利润

第28节:为什么国有银行上市不能培植创新文化?(1)

系列专题:《政府有钱为何不如民间富有:金融的逻辑》  为什么国有银行上市不能培植创新文化?  在新股上市停顿一年多之后,现在终于重新启动。特别是加上即将完成的股改,中国股市应该比以前更像一个市场。遗憾的是,新股上市的机会仍然

上海国企改革受益股 如何让广大群众成为改革受益者?

【让广大群众成为改革受益者,是所有人的共识,至少没有人敢反对,尽管无形中,改革越来越演变为极少数人获益而大多数人的利益则因此受到某种程度的损害。问题在于:如何让广大群众成为改革受益者?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刘教授说得很对,由于改革方

声明:《国资委改革概念股 国资委“复制”国有银行改革路径?》为网友假想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