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需要磨砺



 安踏:需要磨砺

  进入后奥运时代,各大体育品牌都在尽力缩小与一线品牌的差距。

  安踏无疑是雄心勃勃的扩张者。6月23日,安踏与中国奥委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成为2009-2012年中国奥委会体育服装合作伙伴以及2009-2012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合作伙伴。这次合作涉及的范围之大,被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主任马继龙称为“中国奥运史上赞助金额单笔最大的一次合作”。

  这是安踏为了成为中国本土第一体育品牌的有力举措。当然,安踏的竞争对手们也不甘示弱,361度赞助广州亚运会、匹克一口气签下6名NBA球员。由此看来,中国体育用品市场进入了“战国”时代。

  安踏近年来动作频频。在管理层面安踏有诸多调整,引入了更多“空降兵”。2008年底,引入郑捷担任常务副总裁,他曾经是锐步中国区总经理,有丰富的国际体育用品品牌运作经验。这让人联想起李宁公司在开始打造品牌时,也频频在外引入“空降兵”的举措。在渠道拓展方面,根据2008年年报显示,安踏渠道方面也看出其扩张力度,新开店数和单店面积稳步增长。在过去的一年里,安踏新增授权零售店951间,总店面已达5667间,总销售面积上升31.7%至约57.1万平方米。

  安踏2009年1月在澳大利亚成功签约伊莲娜·扬科维奇,继而又于4月与中国女网头号选手郑洁签约。安踏希望提升品牌的决心由此可见。安踏市场总监徐阳介绍说,“我们的目标是做中国本土体育用品第一品牌”。

  但是,这家以OEM起家的福建企业要实现向第一线品牌的跨越需要面对诸多艰巨的挑战。

  首先,安踏能否有效运用运动资源?安踏此次牵手中国奥委会后,将在今后4年为中国体育健儿出征的包括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等在内的11项重大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提供冠军装备,加之今年签约的扬科维奇与郑洁。赞助活动与推广活动的经费比率原则上应做到1:1才算恰当,耐克在这方面高达1:3。安踏2008年年报数据显示,该公司去年营销费用近7亿元。今年在赞助费用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有无更多营销费用预算尚需拭目以待。

  另一方面,即使资金落实,还有体育营销的专业化与执行问题。这是安踏乃至中国企业都面临的挑战。一位不愿具名的体育营销专家表示,安踏签约伊莲娜·扬科维奇后,其发布的宣传图片上可以看到是扬科维奇手持安踏鞋的照片,“这与多年前安踏签约孔令辉的动作几乎一样。”该人士认为,“这说明,安踏在运用运动资源上还没有明显的进步。”

  其次,安踏未来实现多品牌收购计划有无资金压力?李宁公司已经收购了红双喜与Lotto在中国的特许经营权,Kappa在2008年收购了拥有Kappa品牌在日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Phenix公司。独有安踏一直酝酿收购,但至今尚未有实际动作。连续花费天价赞助费用与后续可能发生的巨额营销费用之外,安踏有无资金与实力运作多品牌计划?

  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内部管理。一家从粗放管理走向规范化管理的公司,职业经理人密集空降尚需时日进行磨合,这一过程对公司有巨大的挑战。

  一系列行为表明,安踏正在努力提升品牌价值。这家已经创立14年的体育用品企业有句广告词叫:“越磨砺,越光芒”。安踏给自己制订的诸多磨砺,能带它走向本土第一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12535.html

更多阅读

李宁VS安踏:谁是“带头大哥”?

     国内运动品牌的“带头大哥”到底是谁?已成为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一个事实是,2012,一部美国大片对世界末日的戏剧性预言,似乎照进了现实。2012年国内运动品牌陷入内忧外患的窘境:一方面,洋品牌耐克、阿迪达斯两大巨

安踏:“渠道”策略跨越四个时代

    安踏成功,最重要的是全力实施渠道策略。在不同时期,安踏都有不同的策略和重点。        代理制时代       第一阶段为1991~1999年的八年期间,可称为“粗放造网”的代理制时代;这是本土运动品牌渠道发展的必由之路。

安踏:最大的赢利环节还是经营品牌

 晋江众多的鞋厂多半都把安踏的成功归结为广告的先行一步。事实也是如此,安踏聘请孔令辉最早走上“明星路线”,比晋江的大部分鞋厂老板们一拥而上仅仅早了一年多。不过,总裁丁志忠至今否认安踏的成功是因为广告。他说:“做广告能让品

安踏:从“安心创业”到“脚踏实地”

  “一会儿是超大(城市),一会儿是二三线城市;一会儿走专业,一会儿追时尚;左右都不是,为难了自己。”李宁的员工曾有过这样的抱怨。早在1999年,李宁希望品牌国际化,开始拓展海外市场,几年下来难见成效,回头发现国内市场已经“前有敌人,后有追

声明:《安踏:需要磨砺》为网友蝎子红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