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芭蕾第五部分 《看不懂的全球经济》第五部分第一章(一、美元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7月1日,在战争的硝烟未散但盟军胜利在望之际,44个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代表齐聚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名叫布雷顿森林的小镇召开会议,讨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由于事关国际货币体系的控制权和利益分配,英美站在自己的利益立场上,事先各自提出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会上各国代表也吵得不可开交,艰难的讨价还价一直持续到22日,并最终达成协定,最终促成美元本位浮出水面:美元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兑35美元;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与美元的中心平价,汇率波动幅度不超过1%。在这次颇具历史意义的会议上,与会各国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可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构建在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其对金本位的承诺上的。

经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美国政府积累了巨大的政府赤字。20世纪60年代,为了弥补政府赤字转嫁债务,美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发行不断增加,全世界的美元储备也不断扩大。美联储实行的货币扩张政策引发世界性的通货膨胀,亚欧国家为降低金融风险,减少经济损失,便将过剩的美元以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的35美元/盎司的比率向美国兑换黄金;从而引起美国黄金大量外流,以至于美国1968年的黄金储备还不足以支付海外拥有美元的40%。如此现状,使得美国最终决定彻底摆脱黄金对美元的约束,实施最彻底的美元本位制。1971年8月,尼克松总统被迫关闭“黄金窗口”,宣布中止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兑换比率。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在其文章中写道:

对外,美元为什么成为通行全球的货币呢?……1945年在美国华盛顿附近的一个森林别墅召开了一个会议,当时定下的体制就是美国政府庄严地承诺,世界各国央行持有美元,任何时候,美国财政部都给你兑换,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以35美元换一盎司黄金,坚守这个承诺。是在这个前提下美元才替代了英镑,变成全球流通货币,加上“二战”以后美国国力强大,所以美元就开始变成流钞。

但是美国并没有严守它庄重的承诺,35美元换一盎司黄金,随着美元越发越多,美国没有这么多的黄金了,这个是1971年破了,美国算来算去全球的美元数量已经大大超过美国政府储备的黄金,所以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关闭黄金窗口,就是美元再来兑换,对不起了,不能兑换,所以固定汇率时代正式结束,各国就进入了一个变动(汇率时代)。

 最后的芭蕾第五部分 《看不懂的全球经济》第五部分第一章(一、美元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之所以会瓦解,其原因之一是这一体系受到了两股力量的冲击。他在文章《本轮由“弱势美元”引发的泡沫何时终结?》中写道:

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两股力量的冲击。首先,欧洲和日本重建后,相对于美国的竞争力在上升,此时这股力量已经不能被忽视。其次,12个石油出口国组成卡特尔——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通过减产的方式迫使石油涨价超过200%。由于美国当时已是主要的石油进口国,油价暴涨当然降低了美国的生活水平,其效果相当于美元贬值或工资水平下降。

尼克松政府选择了简单的出路,结束了美元的金本位制,即美国政府不再承诺将美元兑换成一定数量的黄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14753.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最后的芭蕾第五部分 《看不懂的全球经济》第五部分第一章(一、美元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为网友岁月并非如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