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下的国家经济战略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导致的美国经济衰退和全球经济恐慌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中的重要一员,受到相应的影响已不可避免,也很正常。一些学者和政府部门也拿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些举措和方案。例如:政府拿出4万亿的投资,保今年的GDP增长8%,增加就业机会,减免中小企业的税收,增加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率,拉动国内消费市场等相关措施。

中国经济近30年的平均GDP保持了约10%左右的增长,在GDP的贡献中,外贸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占到在GDP总量相当大的比例。随着美国以及欧盟国家的经济萧条,导致西方国家国内消费市场的疲软,使得外贸出口企业的定单量大幅度的缩减,企业处在停产、半停产状态,大批工人反乡,外贸企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虽然国家加大了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率,但不会有什么实际价值,很多的外贸企业目前真正缺少的是定单。

政府通过加大投资尽一步刺激经济,可以有效拉动经济,增加就业机会,保证经济和民生的稳定都是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央政府的4万亿投资以及地方政府20万亿的投资,单纯从保证GDP增长8%的角度来看,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真要想冲起来,甩开膀子干的话,不要说8%,就算是12%都不在话下。就像崔永元所说:8%只是一个数字,想保,一定能够保的住。

经济学中有一个“破窗理论”的观点,意思是说:一个人把窗户砸破,能带动五金玻璃、合金、图钉等企业的产品供给,上游原料供应商的原料供应,以及玻璃安装催生出的相关服务行业,提高就业等。“破窗理论”是一个很没有技术含量的话题,就像前面所提,政府只要投资,不管在哪个环节投资,都能拉动经济和提高就业率。中国近几年的房地产市场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表现,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土地拍卖以及房地产消费带动的经济增长比很多的行业都要来的快,能迅速的提高地方政府的GDP,带来好看的政绩报表。拉动内需成为拉动地产,这也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产生的原因。

中国经济真正的问题是通过此次金融危机,政府能否解决中国经济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失调的问题。使中国的经济能够回到科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上来。政府以及相关学者较早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可又拿不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无非就是“破窗理论”之类的观点。

中国目前主要的产业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的低附加值产品以及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的产生,企业在市场上除了价格外没有任何的竞争优势,以至市场价格持续的走低,企业为了保持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使得成本一减再减,陷入往复的恶性循环中。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低效生产能力会加剧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导致价格持续低迷和价格机制失灵;同时,低效生产能力不能及时有效地升级或淘汰,便会造成资源的无效占用,从而挤占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的资源,限制其规模扩张和竞争力的提高。

aihuau.com

经济战略的七点主张:

一、推动产业升级和品牌国际化

此次金融危机中,西方传统的强势品牌也同样遭受了打击,很多企业都削减了市场投入,而这恰恰是中国品牌的机会,等到西方传统品牌复苏的时候,中国品牌在西方主流市场的传播、渠道拓展、公关以及市场推广的成本将会更高。

联想、海尔、华为等作为最早实施产业升级,开始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的先驱企业,这些品牌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企业品牌,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中国品牌,它们的表现将直接影响中国其它将要实施产业升级以及国际化战略的企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以及中国国家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国家品牌背书效应。比如:全球消费者对法国在时装、化妆品等时尚产业的浪漫联想;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在科技、高品质的产品等领域方面的信赖。

中国政府可以联手联想、海尔、华为等企业对西方主要国家进行公关,对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学、政府机构、以及贫困人群提供免费产品等一系列公关活动,对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进行市场培育、主流渠道的拓展和传递一个负责任的中国品牌的信息,加速和缩短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认知。等到西方市场复苏的时候,中国品牌会有更多的机会。北京奥运会与其说是一次体育盛会,还不如说是中国政府的一次全球公关,强化西方主流人群对中国的认知。

二、国内的道路交通、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中国很多地区的基础设施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工业化形成的产业集群、人口的增长、大量产业工人向城市的涌入,基础设施的投入一直滞后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很多大中城市的交通拥堵现象十分的严重。地下管网设施重复铺设和维修的现象比比皆是,煤气公司挖一遍、自来水公司再来挖、光缆铺设继续挖,政府应该通过科学的长远规划,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环节,同样可以拉动钢材、水泥相关传统工业等产业,而不仅仅是集中在房地产。

三、创意产业园区

中国企业要想产业升级,除了在技术研发方面需要加强以外,在创意方面也需要大力提升。例如在深圳等地,以初步形成了创意、工业设计等创意产业园区,传统制造业可以和这些创意产业进行合作,提升企业品牌的时尚元素、品牌体验感、品牌附加价值。连接创意、设计、制造、流通、消费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创意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对接。

四、生态农业一体化产业——农业循环经济链

中国的农业经济还是以农户经济和区域农业经济为主,区域农业经济作物较为单一,产品附加价值低,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

循环农业强调农业发展的生态整合效应,通过建立循环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生物质产业有机的连接起来,扩大产业规模,带动广大农民共同致富,改善生产环境。

实现大产业、大生态、大农业的角度,用循环农业的思路指导农业生产,摒弃依靠消耗资源来发展经济的做法,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低消耗、高增长、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模式。

在生产环节,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推进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

实现农业功能的拓展,从产业化链条和闭合循环圈的角度,扩展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大力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在大中城市郊区引导发展体闲、观光为一体的都市农业,延伸农业的食物营养、工业原料、就业增收、生态保障功能。

强化农业的“工业化”理念,运用工业化思路,尤其发展“工厂化农业”,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拓展农业空间的技术集成与创新,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五、传统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

目前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是传统的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这些企业长期处在国际产业链分工的加工制造环节,这些企业在质量以及成本控制上有一定的优势,没有品牌、渠道、销售团队,长期依靠海外稳定的订单生存,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因为没有了订单,很多企业开始停产、裁员,一些企业也开始了转型升级,开始注重国内市场,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转型成功的,这是事实。产业升级以及转型还需要时间。目前是这些企业能否活下去,挺过金融危机。

这时可以由行业协会牵头,组织外贸企业和国内的连锁超市进行合作,以消化产能和库存。为连锁超市做贴牌生产,铺设国内的销售渠道,逐步了解和掌握国内消费市场的需求结构,适时推出自己的品牌,组建国内的销售团队,完善国内市场的企业构架。等到全球经济复苏,海外的定单量也会逐步恢复,这些企业的成长会更加的健康和稳定。

六、加强社会保障

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低消费的国家。虽然政府一直在提倡要拉动国内消费市场,可是效果并不明显。拉动国内消费市场并不是简单的每年多放几天假就能见效的。

中国公民的储蓄率高并不是说中国老百姓有钱,而是不敢消费,因为中国在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上的缺失,老百姓对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风险因数,捂紧钱袋子很正常。

其次,中国的年税收增长率差不多高于经济增长率10个百分点左右(2008年的税收增长率为21%,经济增长率约10%)。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越来越多,老百姓的收入没多少变化(考虑到CPI指数的波动),特别是广大的基础劳动者,这是以牺牲广大劳动人民为代价的国富民弱。这种增长方式是注定不能长久的,即使仅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也很容易带来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以尽一步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和良性发展。

政府也不能简单的把社会保障都推给企业,因为企业是向国家缴纳了税收的,再者,企业为了保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onmouseover=displayAd(2);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2);>薪酬设计、工作环境、劳动保障上会有相应的综合考虑,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会逐步退出市场,这更多是由市场进行调节。假如都由企业来承当社会责任,那政府的功能何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我们应该鼓掌;企业没有承担不属于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应该理解。

七、适度的金融创新

美国的金融危机使得很多人都非常忌讳谈论金融方面的创新,实质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回避金融方面的创新。金融创新有风险,金融不创新就没有风险吗?风险也许更大。

储户和中小投资者把钱放在银行,银行除了要向他们返回本金以外,还需支付相应的利息或回报。假如银行把投资者的钱都放在金库是否最安全呢?恰恰最不安全。货币放在金库,不会自然的增值,只会贬值,货币只有在流通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增值,再加上银行的网点建设、信息交换系统、安保、人员工资等固定成本,货币的流通量越少,银行亏损的几率就越大。

银行为了保证投资者的利益以及自身赢利的要求,向一些效益好的企业发放贷款,通过贷款的收益使得货币保值增值,这是银行最初的赢利模式。随着银行货币存量的加大,各大银行对国有垄断企业的争夺,以及优质企业或项目的饱和,银行为了保持相应的赢利,开始了在金融方面创新,如:房屋按揭、汽车按揭、信用卡业务、以及风险投资等金融衍生品的陆续推出。

雷曼的破产不是金融创新的错,雷曼为了保持高成长性,导致大量的金融衍生品还没有形成直接赢利的时候,当时的现金流量只有几百亿,而欠投资者是几千亿,当市场信心发生动摇,投资者产生恐慌,一起向雷曼进行挤兑,雷曼的现金流量迅速断流,只得宣布破产。

从这一点上来说,银行作为经济体,和传统经济体一样,都有成长、兴旺、风险控制等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因素。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很正常。雷曼会破产,世界上的任何一家银行都会破产。创不创新都是有风险的,因为货币不会自己升值,必须进行一定的创新,在流通的过程中实现升值。

我们不要因为美国的次贷危机是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而导致,就简单的认为中国不需要金融创新,适度的金融创新是必须的。通用汽车、搜狐、百度、阿里巴巴以及房地产等很多行业都和金融衍生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这些企业或行业也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怎么没有人说这些企业是毒药呢?假如说美国的次贷危机是因为金融创新的错,还不如说是因为华尔街的过度膨胀,而忽略了风险预警机制最终导致的金融泡沫的破灭。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结果,更应该注重整个事件的成因,才不会矫枉过正,走上另一条歧途。

通过此次金融危机,市场自我调节的功能开始显效,很多金融机构都有了较高的风险意识,例如: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避免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延伸、维持一定的现金流量等措施。

裴晋2009.2.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6776.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金融危机下的产物——观《职业丑人沉浮记》有感 宦海沉浮

原文地址:金融危机下的产物——观《职业丑人沉浮记》有感作者:憩园主还记得08年的金融危机吗,一些企业为了保证正常运转,就想大规模裁员,可是面对一些有背景和不想失去工作的员工,使负责人束手无策,这时”职业丑人“就应运而生了,他们顾名思

专栏: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品牌战略

专栏: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品牌战略文/张 军在当下的中国市场,有两个经典的小故事:家长在马路边领着一个蹒跚学步的儿童,指着路边停放的汽车说:“这是什么车?这叫奔驰。那个呢,是宝马。”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市场化,品牌意识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

冯仑: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的“野蛮生长”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中国的房地产界有几门“大炮”,任志强是,潘石屹是,冯仑也是。  身为万通地产董事局主席的冯仑还有一个称号——“地产界的思想家”。这位“思想家”很直率,说话很直白。在很多场合,无论是什么话题,冯仑总是能用一

徐冠巨:危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3月8日,北京。今天是两会的休会日,《浙商》杂志记者在北京会议中心见到了已经是第12年参加两会的浙江省政协副主席、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就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话题,徐冠巨和记者做起了交流,“新时期,社会责任有

声明:《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下的国家经济战略》为网友我做不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