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技术转移的历史回顾



技术转移是技术活动的一种形式,它的历史可追溯到人类历史的黎明期。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一直伴随有技术的扩散和传播。结合经济史、科学史和社会文化史对技术转移的历史进行透视,有助于我们认识它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技术引进工作也有积极意义。

1.古代的技术转移(15世纪以前)

古代社会的特征是自然经济,生产与消费的整个过程都围绕土地进行,生产的目的主要在于满足直接的需要。古代社会生产规模狭小,交通不便,人口流动也与此相应,古代的技术转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技术转移的历史回顾

第一,技术转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直接,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为了提高生产率而进行的技术转移不多。大多数情况下,技术不是为了发展生产的需要主动转移,而是通过市场和商人以产品的形式被动地转移。在古代,这种技术转移往往与强大的市场和有效的贸易方式有关。M·罗斯托夫采夫认为贸易和市场使得地中海附近的希腊化城邦比希腊本土更有成效地介绍先进的工商业方法.这种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非常接近19到20世纪欧洲工业资本主义阶段[1]。

第二,古代的技术本质上是“工匠的技术”。技术的含义主要指技艺、经验和一些简单装置。古代技术的特点是人与技术合一,人是技术的主要载体,技术的传播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进行。比如,中国造纸技术的西传便是唐朝大将高仙芝兵败中亚,兵士中的造纸匠当了俘虏,从而将造纸技术传到西亚,再传到欧洲。 

第三,技术转移的目的主要为了权贵享乐的需要。比如,罗马人从东方和希腊吸取了先进的建筑技术,造出了拥有直径142英尺的园屋顶万神殿,能容纳65000名观众的竞技场,还有那纵横交错的道路,桥梁和向城市供水的引水道等,这些都反映了罗马贵族社会的风貌。在威尼斯,贵族、商人和豪富享用着东方的丝绸,而威尼斯的制镜技术又满足了巴黎上流社会的需要。

第四,技术转移的途径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进行。古代的技术本质上是“工匠的技术”,技术的含义主要是指技艺和经验以及一些简单装置,它的特点是人与技术合一,人是技术的主要载体。

贝尔纳认为早期文明技术传播的三种方式是:

(1)人口的迁移,文明技术通过近邻间的传递而逐步扩散。

(2)商人和开矿人的冒险活动,在交换中也传播了一些生产方法。

(3)通过政治和武力干涉,从而交流文明。

随着船舶制造、航海等交通方面的初步发展,东西方的文明也开始有了交流。丝绸之路从西汉到唐朝的一千多年间基本畅通,我国通过阿拉伯与欧洲保持大规模的经济贸易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

2.近代的技术转移(16—18世纪)

15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确立,以大机器工业为标志的产业革命相继在英国等西欧国家发生,近代科学体系也逐渐形成。力学、物理学等学科—开始便受到生产需要的推动,它们的应用为科学家所关注。此外,西欧基督教文明以新教伦理的价值观念作为社会的行为准则,科学的制度化和社会化受到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的影响。近代交通也有了很大改观,除了航海外,运河的开凿,陆上交通的改善又为技术的传播创造了新的条件。近代的技术转移有着以下特点:

第一,技术转移与经济的关系开始紧密起来。技术转移受到经济的刺激,转移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在英国产业革命时期,发明家理查德.阿克赖特完全是出于牟利,在诺丁汉建立了第一个使用水力纺纱机的工场,而后又在德温特河岸安家设厂。企业家在这种为追求利润而进行的技术转移中起了很大作用。最初的蒸汽机制造涉及到精密零件,熟练技术工人和资本等因素,需要有很大勇气并冒很大风险。瓦特是在两个有远见的企业家约翰·罗巴克和马修·博尔顿的支持下,才使蒸汽机从实验室走进工业世界[1]。

第二,技术转移的途径主要是贸易和商业。对英国18世纪产业革命的研究表明,英国的商业发达,走在工业变化的前头,并决定着工业的变化。事实上,借助于外国工业和各国商业来往,便可以利用外国技术来更新制造方法和改变产品的花样。技术能以产品的形式实现转移,主要的原因是技术与人的分离。在近代技术载体中机器设备、技术装置等物化形式愈益重要。英国产业革命的扩散,也与机器输出有关。比如,法国的企业家雅克·佩里为改进巴黎的供水系统,到英国考察后购买一台瓦特机,然后进行解剖研究和仿制试验,成为他的工厂的产品。德国亚里西亚煤矿的开采和冶炼业的发展也是靠引进英国的技术设备。由于技术本身发展变得复杂起来,技术的体系化使得单靠有经验的工匠来传播技术变得不可能。人与技术分离也就为技术的商品化提供了前提条件,从而使技术转移更加卓有成效。

第三,技术转移受到科学的推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开始密切起来。默顿在他著名的博士论文《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中,研究了一个被人忽视的现象,职业兴趣的转移。1665-1702年英国的科学家对各门学科的兴趣排在第一位的是与工业和技术联系最广泛和最紧密的物理科学[1]。许多科学家同时又是技术发明家。例如,胡克在力学研宄中作出许多贡献,他还考察制砖、制玻璃、制皂、制盐和制糖等行业的工艺流程,提出了许多改进意见。许多到大陆去旅行的英国科学家考察了欧洲大陆的矿山和冶金技术,回国后在哲学会报上刊登了一系列有关采矿工艺的报告,促进了大陆的技术向英国的转移。同样,大陆的科学家在促进科学知识向生产领域转移和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近代技术转移有了最初的法则,技术开始进入商品化阶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技术的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注意,技术的转移过程就是技术的商品化过程。为了保护技术持有者(输出者)和技术购买者(输入者)的权益,导致了专利制度的产生。1474年,威尼斯通过了第一个专利法,以后专利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1824年,英国通过了垄断法,限制滥用王室特权颁发垄断权,因为通过购买专利,既可以促使技术转移,又可以利用垄断专利来阻止技术转移。为了保证技术转移能顺利进行,英国的专利法规定,专利申请人必须公开发明的实质以确保其它人能实施该项发明,才被授予专利权。美国1790年制定的专利法规定,专利人必须递交一份书面说明,并附呈申请专利的物品或模型。说明书的详尽程度不仅应能使人们将该发明同以前正用的其它物品区分开,而且还必须确保该行业中具有熟练技艺的人能制造和使用该项发明。这些都表明专利制度对技术的发明和推广的促进作用。

3.现代技术转移的格局

20世纪以来,世界进入了大科学、大经济的时代,国际间的经济相互依存更加紧密。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技术转移的范围遍及全球。现代技术转移的主流是国际间的技术贸易。华盛顿大学亨利·R.纳教授提出,当代国际间技术转移存在三种技术合作关系:东西方之间的技术转移(E-W),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W-W)和南北方之间的技术转移(S—N)[1]。

第一,东西方之间的技术转移(E—W)

    E-W技术转移是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进行的。由于双方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的差异和对立,出于战略平衡的考虑,这种技术转移受政府干预最大。例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同苏联及经互会国家加强经济和技术合作,使苏联在战略武器和军事方面迅速缩小了同西方的差距。里根政府极力批评和攻击了这种状况,制定了限制性的技术政策,防止美国的国防和空间技术方面的发明流向东欧国家。美国国防部的官员对高级技术流入苏联和东欧国家表示担忧。商业部1983年对输出品管理规定作了修订,规定“关键性技术资料”不准公开利用。

第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W—W)

目前,大部分技术转移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这些国家的企业一般都巳奠定技术基础,引进技术是为了填补某些空白,涉及的多是高、精、尖的技术,转移的途径多采用特许形式,由技术输出方(控制技术专利一方)给予技术输入方使用产品或加工工艺的专利、版权、商标或技术知识的权利。这些国家都具有雄厚的应用科学技术的基础设施和易于接受外来技术的经济结构。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就是从联邦德国购买了生产旋翼发动机543的许可证,从意大利购买了径向轮胎许可证,又从日本购买了生产汽车的计算机工艺,用以发展汽车工业。这类技术贸易占全世界技术贸易总额的75%左右。此外,人员交流和情报交流也是W—W之间常采用的技术转移方式。目前,大部分专业文献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间召开的专业会议也多为发达国家所支配。这些国家的文化背景相似,专家之间的接触频繁,人才的转移是这种技术转移关系的重要方面。

第三,南北方之间的技术转移(S—N)

这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的技术转移,转移的主流方向是由北方指向南方。战后许多国家脱离了殖民地经济走上独立发展道路。这些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迫切需要引进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而发达国家为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和占领市场,加上这些国家采取一系优惠政策,也产生了输出技术的需要,从而促使了S—N之间的技术转移。不过,发达国家提供的技术不是最先进的。这是由于:(1)发达国家向海外输出技术可能导致“布梅兰”效应(进口增加,出口市场减少),因而不愿输出最新技术给潜在的竞争对手。(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梯度大,缺乏按受先进技术的基础和设施。这就决定了南北之间的技术转移多采用合作生产方式,通过资本输出来转移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此外,南北之间还可以通过专利转让,购买成套设备等方式来促进技术的转移。值得注意的是,S—N技术转移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多国公司进行。在以外国直接投资形式的技术转移中,跨国公司占80%以上。在美国,300多家跨国公司的国外投资占美国对外投资的的70%。跨国公司今天垄断了世界的工业技术创新,是技术转移活动中的一个主要力量。

以上三种转移模式是当代国际间技术转移的基本格局。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加强相互之间经济和科学技术合作,由于南北之间的转移存在某些障碍和问题,南南技术合作关系(S-S)格外引人注目。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组织形式、基础结构等条件相似,技术转移有时更易成功。此外,由于南朝鲜、新加坡、巴西等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输出技术,构成新的转移模式。

 


[1]刘研,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国际化,中信出版社,1992年。第84-85页。

[1] 参见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1983年。第257~260页。

[1]刘研,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国际化,中信出版社,1992年。第84-85页。

[1]Hewvy R.Nau: Competition Vs.Coordination in Technology Transfer,Economic Impact,2/1987. P.45~46.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7338.html

更多阅读

肿瘤转移的研究现状与治疗前景展望5 公司前景展望

二、肿瘤转移抑制蛋白——抗癌治疗新希望cyq 发表于 2010-11-29 16:11 |来源: | 阅读肿瘤转移抑制蛋白(Metastasis suppressorprotein)能够在肿瘤转移的多个步骤中发挥调控作用。这些步骤包括肿瘤细胞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及淋巴系统并在其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的句子 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

1、回首过去,我们思绪纷飞,感慨万千;立足今日,我们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引吭高歌,一路欢笑。2、回首过去,我们心怀坦荡,回首过去,我们沉沦于昨日成功时鲜花与掌声的簇拥之中;回首过去,我们没有驻足在昨日构建的美丽梦想中;回首过去,我们

中国广告业未来发展 广告业的未来

在曼哈顿下东部地区,一座拥有100年历史的廉价公寓内,20位来自全美多家代理公司的创意总监、战略官、媒体策略顾问和客户专员聚集一堂。他们盯着空白的海报,为各自的事业、生活、未来中夹杂的绝望与恐惧而沉思。他们并不是没理由的担忧

立足当下 展望未来 郭为的当下与未来(4)

 郭为:因为1980年代的时候中关村出现了,那就有了企业形态。所以我觉得,其实我们在这一代企业家,从某种意义上说,继承的东西很少。如果想要看中国企业的血脉延续的话,应该到台湾、到香港去寻找。  亚布力观点:对,上次我们跟刘晓光也谈到

声明:《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技术转移的历史回顾》为网友笑看红尘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