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审计实践的思考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城镇发展的认识决定着城镇化建设的命运,在当今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之时,建设什么样的农村城镇?如何定位农村新型城镇?过去和今天,我们的认识仍有偏颇,观点仍有分歧,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也给我们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带来许多阻力。

  例如有学者认为,应扩张大中城市规模,以其投资集聚和经济辐射力形成区域经济圈,带动中小城镇的发展;有些人认为城镇化就是让农民进城,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农民变居民,等等。受这些认识的误导,我们的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农民进城门槛也越来越高,城乡差距反而增大,不仅没有解决“三农”问题,反而出现严重的“大城市病”,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大问题。

  因此,发展农村城镇,不能再停留在旧的认识和观念中,不能把自己定位在城里人、用城里人的视角看农村城镇化建设,停留在建城镇是为了施舍农民、照顾农民这一歧视观念上。建设农村城镇化应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事业,关系到农民、城市居民每一个人。所以,建设农村城镇,应以新的思路和观点来审视我们的行为,把建设农村新型城镇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实施目标。

  城镇化应是一个城市综合体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农民进城,但这不是惟一目标,我们不能用房地产开发建设的模式进行农村城镇的建设。一些地方把房地产开发作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方式,认为搞工业园、物流园、科技园、居住小区、高楼大厦、大马路、大广场等这些硬件建设就是建城,可以实现农民进城的目标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把农民城镇化建设看得简单了。

  农民进城只是表面现象,它实际上有着很深的内含,不是布鞋换皮鞋,进院改上楼那么简单。农民进城从居住到就业,从生活方式到生产技能,从风俗习惯到文化素质,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能适应吗?他们能满足吗?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利用市场机制整合调配各种资源,把城镇打造成一个新型的城市综合体,具有城市的各项功能才能实现。

  如美国城镇建设规划就有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尽可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功能齐全;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文化生活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美化绿化环境;四是塑造不同的特点和有个性的城镇。德国也是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城镇化建设、注重整体协调,突出特色等等,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尤为重视,通过法规、技术、经验等系列政策,规范建设新型的农村城镇。

  农村城镇居民的人口来源应是多样性的

  农村城镇居民不能仅局限于农民,即全部居住人口都是农民转移过来的,也应鼓励大中城市居民向城镇转移。众所周知,在目前大中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其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已开始出现下降,食品安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就业困难、生活消费居高不下等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的信心指数和幸福感。针对这些“大城市病”现象,一部分城市居民开始向往田园生活,他们愿意远离大城市生活,到山水相间,天地合一的大自然中去,享受农耕民织的小农生活,甚至愿意种上一亩三分地,返璞做农民。

  农村城镇建设,本身就应具有许多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配套设施,可以满足城市居住的需求,再加上农村新型城镇所独有的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更加符合城市居民对生活品质越来越高的要求。如英国在建设小城镇时政府就非常重视大中城市人口需要疏散的问题,在城镇化建设规划中就结合产业化调整,开发居住用地,创造就业条件和预留规划用地。鼓励城市居民向中小城镇转移和疏散。由于城市居民在现阶段总体文化素质水平和生活品质要求相对较高,经济实力也普遍较高,他们在农村城镇居住,对提升农村城镇人口素质,改善人口构成结构单一,构建新型城镇,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新兴城镇不仅是城乡生产资源、商品交换、信息共享交流的平台,也是人们情感交流、文化传递、历史传承的平台,原有城市居民与新兴城镇居民同住一城,共同生产生活,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而国民身份的一致性认同,可缩小城乡居民内在差距,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和进步。可见,农村城镇居民人口来源的多样性对建设新型城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城镇化建设应更多地满足农民进城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农民进城意味着他们将永远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他们世代相传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个转移的过程对农民来讲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如何让他们在享受城市化生活品质的同时,也能尽量地满足他们原有一部分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享受城镇完善便捷生活的同时,又为他们提供一种保留传统习惯的文化诉求,这是农村城镇化建设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城镇化建设规划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体现。

  如日本,在上世纪50~70年代,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小城镇没有发展反而萎缩,造成许多大城市问题。从80年代起,它们开始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发展,鼓励人们返乡工作,同时通过特色旅游和旅游农业,开发自然资源吸引城里人来度假,开辟一部分山地让城里人自己耕种等等,让城镇居民还能感受农田劳作的辛苦与悠然。

  当然,结合我国的现状和经济发展阶段,我们不是鼓励农民再回田间地头,而是通过一种方式,让城镇居民能保留他们原有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和习惯。现在一些大中城市周边,可分割式的大型农业园,可自采自种的新型果园建设得如火如荼,搞的有声有色,都说明这种返朴归真的需求是旺盛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规划和引导。

  探索农村城镇化“三生”居住新模式

  我国目前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城镇改造,多是以集中人口居住、盖房子为主要侧重点,在提高农民生活品质方面考虑的不够完善。在实际建设中,存在着农民“被上楼”的现象。新农村建设绝非单一地将农民集中居住,提供简单的住房;农民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是要有独特的需求和特色,要从改善居住条件、提升生活品质及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

  为此,我们在理论指导下研究探索出一种“三生有机建筑综合体”,并在实践中取得阶段性成果。“三生有机建筑综合体”的构思以提升农民居住舒适度、提高生活水平、自我生产创造价值为目标,符合国家农村城镇化建设和真正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政策。“三生有机建筑综合体”是在绿色低碳建筑中注入生产的特殊功能,形成了集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的“三生”新型建筑体,它颠覆了传统建筑的概念,将建筑生活功能与生产功能融为一体,大量采用新型清洁能源,成为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民居。

  1.“三生有机建筑综合体”的创新特点

  ①功能叠加的节地模式

  项目运用仿生学的原理,生活、生态、生产三种系统有机统一,即上层蔬菜种植、中层生活居住、下层鱼池养殖,形成一个立体的“活建筑”。

  ②零占地的指标

 农村审计实践的思考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建筑占地面积430平方米,屋顶蔬菜种植面积216平方米,地下鱼池面积225平方米。后两者均为可产出面积,共计441平方米,等于占用土地面积,即零占地,保证了原土地的生产功能。

  ③集约一体化现代农业设施

  “零计划”创新出上层种植、中层生产管理、下层养鱼的模式,将温室大棚、养殖鱼池、管理用房集于一体,形成了创新的“集约一体化现代农业设施”,节约用地,高效产出。

  2.将高科技农业的鱼菜共生循环系统与建筑相结合

  ①系统中的水体可循环利用,下层鱼池的水经“风光一体化绿能水泵”提升给上层蔬菜生长,被蔬菜根系吸收并过滤后自流返回至鱼池。

  ②屋顶蔬菜层对建筑起到隔热效果,同时地下室的鱼池水温可调节地上室内温度。

  3.节能零碳的宗旨

  建筑在朝向上充分考虑蔬菜日照时间和人居舒适需求,采用大斜坡式的造型,保证蔬菜生长的阳光条件,同时,水体到达屋顶后可自然下流,减少能耗;

  在墙体保温方面,针对建筑不同朝向,在墙体材料上采用当地的经济环保砖和保温材料,达到理想的保温隔热效果。

  项目运用了最先进的“太阳能发电与热能一体化”技术,极大地提升太阳能的发电功效,同时可进行热能转换,获得热水资源。

  建筑还运用了蓄能延迟释放热能技术。建筑中部的玻璃阳光温室不仅满足一层采光,还可储存热能,冬季与室内空间进行热能交换,达到节能效果。

  地下地上室温交换循环系统。地下室的冷空气与上层空间可进行温度交换,达到鱼池增氧、室内降温的双重效果。

  建筑着重考虑自然通风和采光设计,设置共享空间和排风窗,保证室内采光和空气清新。

  此外在建筑中还采取了众多节能措施,如:生活节能设备,太阳能暖气系统,垃圾分类回收,生活污水处理,雨水收集利用,沼气循环利用,中水收集利用等,最大限度地达到环保节能的效果,使其成为真正的零碳建筑。

  4.建筑环境一体化的生态效果

  ①采用低矮的建筑形式,建筑与蔬菜绿化融为一体,强调环境的田园特色,形成建筑环境一体化的生态效果。

  在建造中开挖土方和回填土方保持平衡,避免外运,将施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确保生态效果。

  ②低成本的零碳建筑目标

  坚持低成本的目标,采用简约的模块化构造形式,尽量利用当地的乡土材料,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建造成本。

  ③高产出的生产效益

  通过 “三生”中的生产功能,利用鱼菜共生系统可生产出放心的绿色有机作物。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三生有机建筑综合体”可以说是未来可持续建筑的一个空白领域,是现代建筑设计的一大亮点,其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率、持续生产的特性比现阶段的生态建筑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可操作性、集约性和扩展性,应当作为可持续发展新型建筑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一种模式。

  结 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与农村的经济交往与融合日益密切,人员交往也日益紧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全党和政府重要工作之一。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成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途径,具有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关于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和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农村城镇化和进行农村城镇化建设,本文从大视野的角度,以宏观经济学和国家发展战略为指导,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提出一些观点,并努力通过初步探索和实践,找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思路。通过以上分析和论述,对于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下观点:

  第一、不能用房地产开发建设模式进行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一定要在政府主导下,整合各种资源,建设具有城市化功能和水准的城镇综合体,同时要兼顾解决农村农民人口向城镇居民人口转移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第二、农村城镇居民的人口构成应是多样性的。不仅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口和农村农民人口向城镇转移,也应鼓励大中城市居民向城镇转移。

  第三、农民进城意味着他们将永远失去土地和他们世代相传的生产生活方式,这需要漫长的转化过程。如何让他们在享受城镇完善便捷生活的同时,又能尽量保留他们一部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今后农村城镇化建设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鉴于此,本文最后提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一种实践思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法,也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胆尝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974.html

更多阅读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利用校本电子白板资源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校本课程资源”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一个崭新的概念。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的社会

农村大学生的成长与官场沦陷:欲望之路

基本资料农村大学生的成长与官场沦陷:欲望之路作者: 王大进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出版年:页数:定价: 24.8装帧:ISAN:内容简介这是一个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如何在社会上挣扎并且最终“成功”的故事。青年学生邓一群大学毕业时,不甘屈服于命运,千方百

XX区农村文化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农村泥草房经验交流

大力培植农村文化中心户 构建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近年来,XX区为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培植发展农村文化中心户,使之成为农民群众自己的文化活动点。截止目前,全区共培植市区

声明:《农村审计实践的思考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为网友請叫我丶偏執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