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类的构造函数 《基民天下》第六讲 如何构造适合自己的基金组合2



截至到2005年底,美国有53%的家庭投资“共同基金”——即开放式基金——不到3亿人中有将近一亿人投资了“共同基金”;在这些基金的投资者中,超过90%的人将养老作为投资基金的目的。

截至到2007年一季度,我国13亿人口总,仅有1500万基民;尽管还没有机构统计出我国基民投资基金的主要目的,但从新基金被热烈追捧、老基金业绩越好越赎回、作为长期理财品种的基金定投开展困难等等现象中可以发现,我国的基金投资者在基金投资中还存在相当多的误区,没有把基金当成一种长期投资的工具。

当前个人投资者投资基金的主要误区

从2001年第一只开放式基金的诞生到现在不过短短的6年,这种大众理财方式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尚短。目前,与开放式基金的销售、发行火爆相对的是投资者对基金的基础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加上基金公司和各大代销机构的投资人教育工作也还在起步阶段也造成了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正因如此,现阶段个人投资者在投资基金的过程中就难免存在着种种误区。

(一)误区之一:只注重基金收益

我们在各地做投资人教育培训的时候,在问到投资者为什么投资开放式基金的时候,得到的绝大多数回答都是因为基金收益高。特别是在行情火爆的2006年,七成的开放式基金都实现了收益翻翻的情况下,很多投资者不看自身财务情况、不问基金的具体情况,冲着基金的高收益,盲目的进入基金投资行列;而当基金短期内达不到其预定的收益率的时候,又选择频繁赎回基金。

aihuau.com

实际上,不同的投资品有其固有的平均收益率,基金这种大众式的投资品种长期看绝不可能有年均100%的收益。美国1983年到2003年二十年间股票型基金的年均收益率为10.24%;具体到中国,考虑到我国尚属发展中国家,整个经济发展速度快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那么国内股票型基金的年均收益可考虑提高到15%左右。其实年均15%的收益已经相当可观: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数据分析,每年投资1万元,按照15%的收益率计算(分红方式为红利再投资),19年之后的本金加收入一共是101万。而算算投入的本金,不过19万。

另外提示一点,这里的期望年均15%的收益指的是股票型基金,其它类型的基金难以达到这个收益率。比如货币型基金的收益一般只能与半年期定期存款收益类比。

(二)误区之二:将新基金当成新股认购

  首先解释一下,为什么新股认购那么受到大众的追捧。一般而言,为了保证IPO的股票能顺利销售出去,IPO股票价格,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新股价格,会定的比同行业公司二级市场平均的估值价格略低一些。这样一来,只要个人投资者认购到新股,在上市当天抛出,大多能实现较好的正收益,基本上属于无风险收益。所以大众对于认购新股比较积极。

由于股票型基金与股票天然的联系,加上这两年证券行情火爆,许多个人投资者便将新基金类同于新股,认为认购新基金也基本是包赚不赔,因此盲目的热烈追捧。今年以来,只要是新基金基本都是当天达到销售目标:有为买新基金半夜排队、有为买不到新基金直接拨打110,其火爆场面绝不亚于当年认购国债。实际上,通过前面章节的介绍,大家应该已经了解到新基金完全不同于新股票。新基金发行后需要去购买市场上新的、老的不同的股票,短期内既可能跌破面值,也确实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较好的收益。投资者既能分享投资的收益,同时也要承担投资的风险,并不是包赚不赔。

个人投资者追捧新基金的另一个原因是比老基金相比,新基金净值低,同样的金额能够得到更多的基金份额,这个方面的误区将在下面的“基金净值‘恐高’心理严重”部分具体分析。

(三)误区之三:对基金净值“恐高”心理严重

 组合类的构造函数 《基民天下》第六讲 如何构造适合自己的基金组合2
  2007年一季度,新基金发行超过1500亿,老基金的赎回也过千亿。与新基金火爆的认购场面相对应的,是老基金冷清的申购场面和火爆的赎回场面;买基金排队与赎基金也排队两大现象并存。

  投资者对待新老基金为什么冰火两重天呢?一方面是投资者将新基金当新股认为包赚不赔,另一方面将基金净值当成股票价格,认为高净值跟高股价一样,难免出现大幅回调。在这种的基金净值“恐高”心理作用下,即便是在老基金中其销售的难易程度也是跟净值成反比的:大比例分红、基金分拆后的基金,当净值降到与新基金类似的时候,申购也会非常踊跃。

  那么基金的高净值又意味着什么呢?一般来讲,同时成立的基金,净值高的那只基金证明收益率较高,基金经理投资能力较强。2006年7月晨星评级中的五只五星级基金净值比五只一星级的基金净值平均高出0.5元,而06年的收益率前者却是后者的几乎2倍。实际上,基金之间真正具有比较意义的是同样时间段内基金的回报率或收益率,这才是能实现基金之间公平比较的指标。

此外,基金经理也会根据市场的变化、股票的估值情况进行适当的调仓换仓:股价严重高估的时候卖出股票,当股票被低估的时候买进股票,不断地主动性操作,不断地寻找具有持续增长性的股票,从而使基金净值具有持续增长性。

专栏6.1 基金净值的计算过程

基金的净值是不是真的跟股票价格一样的呢?以股票型基金为例(债券型、货币型基金由于投资标的不一样,计算方式也不同),我们首先来看基金的净值是怎么计算的。

计算公式:基金净值=(总资产-总负债)/基金单位总数

举个虚拟的例子来说明基金净值的计算过程,假设2006年1月1日发行了两个规模为50亿的基金A和基金B,两个基金去投资一个简单的股票市场:

基金A投资情况如下:

 平均投资股票 一年中的股票走势 盈利

基金A 投资1号25亿 4元→6元 12.5亿

 投资2号25亿 10元→15元 12.5亿

一年后,基金A的净值变为:

    (50亿+12.5亿+12.55亿)÷50亿份=1.500元/份

基金B投资情况如下:

 平均投资股票 一年中的股票走势 盈利

基金B 投资3号25亿 5元→4元 -5亿

 投资4号25亿 10元→14元 10亿

一年后,基金B的净值变为:

     (50亿-5亿+10亿)÷50亿份=1.100元/份

(这里假设基金A、B的申购赎回量持平)

  基金每天的净值也是这样计算出来的,只不过股票数量增加到几十乃至上百只,计算的周期变成每天一次。

(四)误区之四:盲目追求高比例分红、频繁分红

各大基金公司,被个人投资者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你们的基金为什么还不分红?某些基金秉承“积极分红”的营销策略,净值一高,就想办法分红分到一元附近,尽管业绩并非一流,其基金销售却受到个人投资者的热烈追捧。特别是在2006年下半年以来,基金大比例分红的营销策略,将老基金的高净值通过较大比例的分红降到一元附近,吸引了无数的个人投资者。而如果某些基金成立一段时间后,要是没有非常积极的分红,即便收益率在同类型的基金中名列前茅一般也都会受到不少个人投资人的疑问,认为其业绩不够理想。

那么有关开放式基金的分红,一般是怎么规定的呢?是不是频繁分红、高比例分红更有利于投资者呢?参照有关基金的法规,开放式基金合同一般对基金收益分配即分红原则有如下规定:

(1)基金收益分配每年至少一次,最多不超过6次。成立不满3个月,收益不分配;

(2)基金当年收益先弥补上一年度亏损后,方可进行当年收益分配;

(3)基金收益分配后每基金单位净值不能低于面值;

(4)如果基金投资当期出现净亏损,则不进行收益分配;

(5)每一基金单位享有同等分配权。

(6)法律法规或监管机关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以上规定是对开放式基金分红的一般性规定。其实从这些规定中可以发现,基金合同一般是限制基金分红次数和分红比例在一定范围的。因为基金分红次数过多,基金分红比例过大,基金经理难免要卖出部分股票;如果被迫卖出的这些股票又正好是基金经理希望长期持有的品种,那么这样的分红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基金的净值和未来的成长。

(五)误区之五:过度分散投资

  由于“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一个通俗化的分散投资品种、分散投资风险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般来说,国内的基金投资者在基金的购买上基本不是出现只买一只基金的情况。但是,有些事情往往过犹不及,中国的老百姓大多将这个分散投资的理念运用的过于充分,特别是新基金等比例配售、限额配售开始之后,基金过度分散投资的情况就更为严重。目前,一个基金投资者持有七、八个品种很常见,持有十几只、甚至更多数量的基金投资者也大有人在。

  那么基金这样过度分散投资有哪些坏处呢?

(1)投资者难以“照顾”全所持有的全部基金

  很多投资者都是在新基金发行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去认购新基金,特别是新基金发行等比例配售方法实行后,更是将退回的资金不断的投入下一只新发行的基金中。如此循环,持有的基金数量不断增多,不用说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情况、基金产品的特性,很多投资者连自己持有的基金名字都很难叫全。

  基金尽管是专家理财,但是必要的功课还是要完成的:选择品牌的公司、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定期(如一年)衡量一下基金的收益率等等。当一个投资者持有过多基金之后,这些在基金投资中必要的功课就很难去完成了。

(2)持有过多基金会降低持有基金的整体收益

市场上好的基金产品很多、新发行的基金产品也源源不断,很多投资者都希望能买到市场上尽可能多的产品,一方面分散风险,一方面总是不想错过市场上自己认为不错的基金产品。

实际上持有的基金数量过多往往会降低自己持有的基金整体的收益率。以2006年的基金收益率为例,如果投资者仅持有当年收益率前三名的基金,收益率将高达174%,而如果将2006年市场上所有的股票型基金全部纳入囊中,那么整个收益率将降为117%(2006年上证指数的涨幅为130%)。数据说明,基金多绝不等于收益高;相反地,持有基金数量过多,收益较差的产品还会拖累整个组合中收益,使投资者最终的收益受到相对损失。

(六)误区之六:频繁申购和赎回,未树立长期投资观念

从炒房、炒股票到炒基金,虽然品种在不断变化,但是用在这些本身应该是投资的品种上的字眼却是“炒”。稍有烹饪常识的人都知道,“炒”菜的原则一般是“短、平、快”,“炒”字运用到投资上可能更多的只能成为投机,或者短期操作,基金这种长期投资的品种到了中国也难以逃过被“炒”得命运。

“炒”基金的出现,一方面是个人投资者对基金缺乏了解,将股票型、积极配置型基金当成股票在运作,另一方面,各大基金咨询机构过于频繁的基金排名也起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在各大基金的理财讲座上,不难听到投资者抱怨自己所持有的基金跑得慢,再一细问,其持有时间,很可能不过短短一、两月。

如果所购买的基金被套,个人投资者一般会等到解套后才想到赎回;而如果所持有的基金已经实现一定收益的情况下,投资者就很难持有基金较长时间,落袋为安的心理通常占据上风。这种现象特别是在行情火爆的2006年特别明显。2006年上半年的大幅收益让刚刚经过漫漫熊市的投资者更多的选择了落袋为安,随着指数的不断上涨,投资者又继续不断地赎回老基金,追捧新基金。这个现象用基金规模变化的曲线很容易看出来:无论是在熊市还是牛市,一个基金产品成立后一般很快都会遭受至少1/3的赎回,然后规模逐渐稳定;在06、07年基金动辄发行100亿的情况下,短期内赎回量超过首发规模50%的情况也并不少见。新基金被狂热追捧、老基金却面临净值越高赎回越烈的尴尬局面其实也是投资者短期操作造成的结果。

那么,频繁的申购赎回基金究竟好不好呢?在美国,90%的投资者将养老作为投资共同基金的目的,基本上都是遵循长期持有的原则。国内频繁申购赎回基金的波段操作,一方面成功的概率极低,更为严重的是大幅降低了投资的收益率。

某基金公司曾作过这样一个统计:将05年年底该公司旗下2个基金产品的10万个客户申购、赎回情况提取出来,发现能够在05年全年最低点申购、最高点赎回的客户仅有一个!其实N次波段操作成功的概率无异于抛N次硬币,每次都猜中哪面朝上的概率。

与此同时,该基金公司还作过持有其基金产品不同时间收益率的统计:其旗下03年底成立的一只基金,截至到2006年6月30日,持有时间超过2年的客户平均收益为58.8%,而持有时间不到半年的客户其平均收益只有8.325%;即便做4个半年的波段,平均收益率也不过33%,依然远远低于一直持有2年的收益率。

  从上述的数据中不难发现,其实频繁申购、赎回基金的波段操作,成功概率极低,而且一旦操作失误、后果很严重。基金是一种中长期理财的品种,应树立长期投资的观念。

(七)误区之七:盲目追求高收益的基金产品

   在多次的基金理财讲座中,我都喜欢问基金的个人投资者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买基金?基金最吸引的地方在哪里?得到的90%的回答是基金的收益高。还有10%的回答是专家理财。开放式基金的本质就是专业人士理财,按理说这本应该是基金这种投资方式最吸引人的地方,结果仅有很少的投资者能意识到,而开放式基金资产流动性好、规模投资等等优势基本没有人提及。

   近两年以来,基金动辄就翻番的收益,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新的基金投资者。这批投资者比以往的基金者相比往往仅看到基金的高收益,对于基金的基础知识、基金投资的风险度都缺乏应有的认识。另外,在国内,基金的净值基本上各个时间段都有排名、每年、每季、每月、每周,甚至每天;这样频繁的收益率排名也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投资者对基金收益率的关注。  

   实际上,收益跟风险永远是孪生兄弟,高风险对应高收益,低风险对应低收益,这是投资中的基本常识。具体到基金中,收益最高的股票型基金也是具有最大波动性、最大风险的品种;而收益最低的货币型基金则相对风险很小,收益也比较稳定。在基金不同品种具有不同收益率、不同风险方面,国内的基金投资者也存在一个普遍的误区:不区分基金类型而简单攀比基金的收益率。很常见的就是将股票型的基金和积极配置型的基金作比较,然后抱怨积极配置型的基金收益太低。这样的比较其实无异于让自行车的选手和赛车选车一起赛速度,然后指责骑自行车的选手速度太慢。

按照个人理财的普遍观点,投资者的年龄、收入、个人财富、对待风险的主观态度、投入的资金大小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的投资者具有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年龄越大、个人财富相对较少、较稳健的客户一般应选择风险较小的理财品种。对于老年人而言,资产保值的重要性要大于资产增值的重要性;而对于中青年而言,由于各阶段房子、孩子、未来养老的日子等方面的压力,资产增值的重要性则应大于资产保值的重要性了。所以,对于不同风险承受的个人投资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品种:没有最好的基金,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基金组合。

(八)误区之八:对基金风险存在错误认识

   谈到国内基金投资者对基金风险的错误认识,一般都会想起那位买了基金再回到银行去问基金利率是多少的老大爷。其实那是对基金风险错误认识的第一种表现:不知道基金投资有风险。应该说,无论是07年以来的震荡行情还是基金相关的各大机构开展的投资者教育活动都已经给了个人投资者实际的感受和理论的认识: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然而,即便是各大跟基金相关的机构在不断告诉投资者基金投资有风险的当下,依然普遍存在着对基金风险的另一个错误认识:风险等于损失。目前很多基金投资者都知道基金投资有风险,却简单的认为亏钱就是风险。那么什么是风险呢?风险其实指的是投资结果的不确定性,包括三个方面:好结果的不确定性(盈利多少是不确定的)、坏结果的不确定性(亏损多少是不确定的)、还有好坏的不确定性(究竟未来是亏损还是盈利也是不确定的)。由定义可以看出风险等于不确定性,不等于亏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6192.html

更多阅读

声明:《组合类的构造函数 《基民天下》第六讲 如何构造适合自己的基金组合2》为网友刘胡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