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人类经济生活中的房地产开发



    孰先孰后:经济发展与房地产开发

    在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史上,究竟是经济的发展诱发决定着房地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呢,还是房地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如果说是后者,这显然与唯物史观中的经济决定论相悖;如果说是前者,是否意味着人类来到世间一开始便无处藏身?

 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人类经济生活中的房地产开发
    人类文明史向人们显示,这两者的发展似乎是相符相成的。人在从猿向人的转变过程中,其栖身之地也在发生变化。这其间,“劳动”在“人”之上升成其为人的演化中,是一个关键因素。劳动在本质上来说,是经济活动,或者说劳动的起因就在于人类的谋生要求。这种要求大体可以概括为人的“衣、食、住、行”。从现代人的角度看,远古时代人的这些需求也许很原始,甚至很难说能成其为衣食住行。但是,世间任何事物都不是突然成熟,一出现就表现为完整形态的;它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任何事物的成熟形态,都必然能追溯到它的原始、萌芽形态;而任何一个刚刚产生的事物,都必然有其发展、成熟形态。在我看来,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自身的居住条件也相应地在提高。

    究竟是经济发展在先还是居住环境从而房地产发展在先,实质上是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表现。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种决定因素,必然陷入循环论证的旋窝。

    经济发展中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善

    人类的祖先结束了自己的攀援生活之后,首先把自然洞穴作为自己的栖身所。1921年在中国北京周口店发现的猿人化石,就是在当地的龙骨山洞穴发掘出的;著名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和“拉斯科洞穴壁画”也证明人类在其幼年时代的居住处。由于当时生产力的低下,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的住处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英国人雅可布8226;布洛夫斯基依据史实写到:“当3万年前古人类从此在地球上留下他们的踪迹时,他们就是以岩穴为其居住的。可以肯定,人类象一个觅食者或猎人那样生活了100万年。”(雅可布8226;布洛夫斯基《人之上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页)经济发展产生了经济剩余,这为人类改善住所造成了可能性。先是自然洞穴逐步得到改造,再是出现人类能动地营造住所。似乎可以说,窑洞是现今保留人类原始居住所“活化石”。生存问题一旦得到缓解,发展问题便提到日程上来。一部社会经济发展史,同时就是一部人类居住条件改善的历史。这一过程向人们展示出,人类从地下上升到地上(从自然洞穴到人工洞穴从全地穴到半地穴、),从茅屋上升到砖房,从平房再上升到高楼大厦。如果说原始洞穴与之相适应的是经济社会的原始形态,那么茅草屋与之相适应的是经济社会的自然经济状态,而水泥楼阁与之相适应的则是近现代的商品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中人类住房最终取得商品形式

    进入商品市场经济以来,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中发生以一系列质的变化。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原来本不属于商品的东西,后来必须待价而估。这使我们想起一个经济学中的掌故。

    大约在十八世纪初叶,当人类社会的一门叫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崭圳露头角的时候,曾有一种十分流行的认识:凡一切可以垄断的、并且具有稀缺性的资源都有价值,都可以成为商品进入市场买卖;那时,学者们通常用的例子是,阳光、空气和水是不稀缺的,而且也是不可能垄断的,因而是不具有价值的。这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经典例举,后人毫无警惕地不断引用。正当经济学家们重复这一例子的时候,它的经典性受到了挑战,中东地区的犹太人正在悄悄地变着法地将阳光转化为鲜花,在西欧市场倾销。现今时代,水资源的商品化势头,恐怕是人人都感受到了的。下一步利益的竞技场,会不会是眼下人们尚能自由呼吸的空气呢?

    其实,洞穴最早也并不稀缺,人类的迅速繁衍使得其变得愈来愈不容易找到。地上房屋的出现,一开始还并未被卷入商品潮流。由于自然经济的局限性,使得人类住房的商品化步伐迈得并不快。在西方,漫长的中世纪中,住房的交易也多属物物交换;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封建社会中,人类的住房极少有作为商品买卖的。即令是在商品生产方式取得了统治地位的近代,住房着上商品的盛装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事。

    第一个质变点:房屋的商品化

    商品市场经济将愈来愈多产品卷入其中,人类住房最终也未能幸免。不仅如此,房屋的市场取向必然取得房屋商品化的现代形式。这是人类住房史上的一个重大嬗变。房屋商品化,改变并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首先,在人的经济活动中,房屋问题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提出,成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其次,它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多采的选择性,为经济生活中人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再次,它为人的迁徙提供了机会,为人的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不仅如此,它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人的生活态度,人的生活战略;同时也改变着人本身与自然住房相联系的一切本性。

    从另一个角度看,房屋商品化在产业群体中形成一个新的产业:房地产业。房地产业的出现,对于人类的经济发展产生着新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对于自然资源的分配上,而且表现在对于社会财富的创造上。新的产业吸收着新的就业人员,新的产业也创造着新的社会财富。人类社会的经济产业从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三次产业的分化与发展就是一个明证。人类最早只是从事农业劳动(广义的),即从大地上剥离原始财富;加工业的出现,是由于对原始财富的再创造而形成的;第三次产业是在前两次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人类的智力、精神生产劳动发展到相当高度而出现的。大的产业分化是这样,一个具体的产业的产生与分化也是这样。房地产业现今作为一个独立而又新兴的产业,在我国方兴未艾。

    另一个质变点:房屋的职能分化——家庭住宅与社会用房

    经济现代化与市场化的发展,给人类用房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房屋发生职能分化。在这一分化的过程中,家庭住宅的独立首当其冲。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类的住宅常常兼有生产作坊的职能。在农村,人畜同居,住宅中兼作某些副业生产,兼备库房等,这样的事几乎是家家如此。在城镇,居民住宅中的多职能、多功能性几乎也是比比皆是。首先是生产的社会化和服务社会化,使得居民住宅的职能趋向单一化;由于就业的广泛性,使得居民收入增加,家族单位变小。加之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推动着房屋职能的分化进程。这一大约持续了将近半个多世纪人类住房的功能性变革,现今确已明朗化。

    人类房屋的分化之因在于房屋职能、功能的固定化。这种分化,与产分化,社会分工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分工的发展,是这一进程的内在技术基础,而以产品的商品化、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趋向,则是这一进程的经济基础。但是,从社会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要使这一变化趋势真正得以实现,没有经济制度方面的基础,则是不可靠的。

    房屋职能的分化,对于产业产生的影响在于:房地产业的兴起。换句话说,房地产业的出现,应该归功于房屋职能的分化。在商品市场经济中,围绕房屋的职能分化,又产生了房地产业的各个分支。

市场经济中崛起的中国房地产业

    作为一种规范的房地产业出现在中国,恐怕只是改革以来事。

    从建国初期到70年代未的大约20多年的年代中,由于实行土地国有化和城市住宅非商品化,房地产业在中国几乎还是空白。伴随着改革而的来的住房投资体制、建设体制和分配体制的改革,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扶摇直上。据1992年的统计资料表明,92年我国城镇房地产开发公司已由80年代初期的10家发展到3700家,经营性公司约4700家,房地产交易所、交易市场和其它中介机构达1600家左右。“七五”期间,全国房地产公司完成开发工作量1027亿元,平均年增长39.3%,年销售商品住宅面积1.32亿平方米,年销售收入686.5亿元。

    尽管如此,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仍然十分艰难。众所周知,从经济政策上看,房地产业的市场化取向在我国至今还有保留。从产权角度看,土地的使用既有“不足”的一面,又有“过犹”的一面;住房改革呐喊了七八年,也是只听轰天雷,不见雨点下。即令在放开的领域,房地产业作为规范的市场化发展仍有诸多的“瓶颈”。

    ——房地产业其中包括两大项:一是地产业,二是房产业。房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地产业的开拓与发展。然而,在中国,地产业能否能其为一个产业,至今仍没有一个前后一贯的政策规定。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关系如何处,这种权限如何划,“权柄”由谁来握等等,都成其为问题。土地能否商品化,哪些土地、又在多在程度上可以商品化,更是远为涉及事。没有土地的独立所有权,没有土地经营单位的自主经济实体,房产业只能是一句空话。谁都知道,不可能盖空中楼阁,没有土地就没有房屋。这恐怕是房产业的第一大忧虑。

    ——房地产业发展中另一个令人头痛的是房产业的产权问题。尽管产权问题远不限于房地产业,但是它在这里表现得十分突出。产权问题的存在是多侧面、多方面的。首先是产权不自主。作为公有制的房地产业,各个企业的自主所有权没有得到实现,因而企业不仅活力不足,而且由此造成公有资产严重流失。由于产权不自主因而其次造成企业产权不明晰。“大公”与“小公”之间不明晰,企业与政府之间不明晰,企业与企业之间也不明晰,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公与私之间的不明晰。

    ——此外,还有土地市场混乱,房地产价格扭曲,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滞后,不正当竞争与投机行为严重等等。

    尽管存在上述种种问题,一个基本事实是,我国的房地产业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市场经济的在大潮中崛起了、发展了,而问题毕是前进中的问题。对此,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杞人忧天。我们相信这些问题会随着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得到解决,我国的房地产业会在磨砺中逐步崛起、发展、成熟。

[注]此文“经济学家”网首发,要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人本经济学-自主劳动网.中国经济学”(www.economics.com.cn,www.wayee.com)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73848.html

更多阅读

“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起源:意识起源有两个方面——自然界、人类社会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最初的一切物质都有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为意识的产生做好了准备。二,意识是人类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

2.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阶段划分及其标准 人类社会三个阶段

2. 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阶段划分及其标准近代西方史学界,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阶段法。他们以欧洲史为中心,把千万年的历史作纵向性的串联,给人一种延续不断的发展假象。然而,西方的历史,是否有非常严格

郭正和:品牌建设本质是企业经济健康发展

郭正和:谢谢主持人,谢谢21世纪经济报道给我们厦门国贸集团这个机会。可能很多人对厦门国贸不是很熟悉,厦门国贸是一家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主要经营领域是贸易、房地产和港口物流,这家企业是一个成长中的企业,起步虽然有20多年,但是最近几

声明:《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人类经济生活中的房地产开发》为网友傲世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