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知识 知识社会的管理



彼得·德鲁克一生写了很多书。《下一个社会的管理》是德鲁克进入高龄后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有人说这是德鲁克为未来写的书,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感觉到许多表象现在已经发生。所以我认为他的所谓下一个社会已经来临,或是在明天,也可以说在今天稍晚些时候就要光临在你我身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更应该对德鲁克这本《下一个社会的管理》进行深入研究。

人口因素与信息革命的巨变,制造业的衰微,劳动力的裂变,知识工作者的崛起,这些变化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就是本书的主题。

变化已经出现,下一个社会已经到来,这是不可逆转的。在未来的10~15年,甚至可能在更长的时间内,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将是应对这些造就下一个社会的重大变化。管理者必须利用这些变化,并将之转变成企业的机会。

其实最近几年,也有不少谈变化的书,如《大趋势》等。在《大趋势》中对未来的预言其实也反映出与历史相对应的现实。其实,人们对未来的预言也与所处的时代不无关系。比如经济史家华勒斯坦就预言2025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走到尽头,会被一种新的方式所取代。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担忧一脉相承。而未来学家托夫勒的《大趋势》已经在当今世界呈现出来——其列出的十大趋势中,第一是从产业社会到资讯社会,其二是从能量科技到高科技。这又与人类在地球上生存面临的困境相关。

aihuau.com1

在《下一个社会的管理》一书中,德鲁克首先从信息革命、国际互联网谈起,继而涉及到电脑的普及以及电子商务对人们和社会的冲击,最终落到知识革命这一问题的中心。毋庸置疑,他想再一次呼吁我们重视知识的作用。因为下一个社会将是知识社会,知识将成为社会的关键资源,知识工作者将是社会的主要工作者。

回顾德鲁克笔下整个知识含义演化的进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传统的知识只能提升个人的教养,现在的知识却能通过有效率的企业系统扩张成为对全人类有益的经济商品;知识终于直接和经济联结,人类社会进入到知识经济化的时代。在这一时代,知识是个人所拥有的最基本的资源,也是整个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资源。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这些经济学家从不离口的传统的生产要素没有消失,但它们却转为次要的了。只要有知识,就能得到它们,而且能轻易地得到。

德鲁克说,20世纪中叶以来的所谓“信息革命”实际上是“知识革命”。计算机只是一个触发器,软件才是关键,它将传统的工作根据世代的经验予以重组,其中凝聚了知识的应用和系统的逻辑分析。换言之,起作用的是认知科学。由此不难得出一个判断:在经济和技术上保持领先的要诀是知识专才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对他们的价值的承认。因此,他预言知识技术人员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数十年中社会甚至是政治的主导力量。

本书对美国社会在经济社会变革中的诸多敏感问题的论述,譬如劳动力的转移、城市人口的变化、城市化的变迁等等都对当今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有着积极的提示作用。他用通篇的内容时刻提示我们在管理理念方面要注意的要点和视角。

 社会管理知识 知识社会的管理
对于管理下一个社会的人,即管理者,就要有预见性、创造力。用德鲁克的话说,就是要成功地引领变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造变化。企业有组织地抛弃那些被证明不成功的东西,也必须有组织地不断改进每一种产品、服务和流程。

德鲁克最后说,最重大的变化还没有出现,2030年的社会与今天的社会一定大不相同,并指出下一个社会的特征是新机构、新理论、新意识形态和新问题。命题十分好。不过,缺乏对这一精彩论点的阐述,实感有些遗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76357.html

更多阅读

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知识工作者 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

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知识工作者《后资本主义社会》后感自可以实现大机器生产以来,拥有足够的资本,可以购买机器雇佣工作者者为王,故资本为核心,社会为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大机器的冲击导致的手工业者、农民的失业,每个新兴

法律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合作的重要性

隨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的进步,广大人民的法律意识也不断增强,老百姓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到法院起诉或应诉,是我们囯家在实施依法治国进程中取得的可喜成就。然而,在诉讼的过程中,许多原告方由于法律知识的不足,抱着有

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全面小康目标

班级:____姓名:______学号:____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总体小康水平的表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理解总体小康的特点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不平衡性。能力目

spi四种工作模式 知识转换的四种模式

     日本籍知识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曾在1991年《哈佛商业评论》 11-12月刊中发表过《知识创新型企业》一文,首次提出了知识转换的四种模式。并在1995年出版的《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动力》一书中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

声明:《社会管理知识 知识社会的管理》为网友清风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