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经典广告视频 Part 2 经典可乐



     品牌故事

  一纸配方无限价值和“神秘感”

  直到1998年,“股神”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做公开演讲时,才当众揭示了可口可乐那1%配方的秘密——配方中的1%所产生的神奇效果就是:没有味觉记忆!巴菲特如此解说:其他饮料,如甜苏打水、橙汁、汽水等等,如果重复饮用,会让人对其味道生发麻木感,味觉记忆往往令人对其产生某种“厌恶”。但是,可口可乐没有味觉积累——这意味着:在一天里,即使你多次喝可口可乐,而每一次的味道都是一样的好。

  这是巴菲特对可口可乐秘密配方的解读。在可口可乐公司元老罗伯特·伍德鲁夫(Woodruff Robert)看来,配方首先是一纸手书,它和产品本身一样,由其发明人约翰·彭伯顿(Dr. John Stith Pemberton)创造。

  藏不住的秘密?

  自1886年在美国亚特兰大诞生以来,这个配方已保密近130年之久,坊间流传配方代号名为“Merchandise7X”。为了保住这一秘方,可口可乐公司元老罗伯特·伍德鲁夫在1923年成为公司领导人时,就把保护秘方作为其首要任务。1925年,董事会通过一项决议,将可口可乐的神秘配方安放于亚特兰大市某信托银行的保险柜内。当时,这一将饮料发明者约翰·彭伯顿的手书藏进银行保险库中的过程,还以新闻形式向公众播放。可口可乐公司同时声明称,如果谁要查询这一秘方,必须先提出申请,经由信托公司董事会批准,并在有官员在场的情况下,在指定时间内打开。

  截至2000年,知道这一秘方的只有不到10人。《可口可乐帝国》一书中描述称,配方分成三种关键成分,分别由公司的3个高级职员掌握,三人的身份被绝对保密。同时,他们签署了“决不泄密”的协议,而且,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另外两种成分是什么。三人不允许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外出,以防止发生飞机失事等事故导致秘方失传。能够被给予这样机密信息的人,也视其为公司赋予个人的最高荣誉。而在与合作伙伴的贸易中,可口可乐公司只向合作伙伴提供半成品。获得其生产许可的厂家,则只能得到将浓缩的原浆配成可口可乐成品的技术和方法,却得不到原浆的配方和技术。

  愈是令人感觉“神秘”,愈是刺激人的好奇心。最近的一次解密报道,依然波澜又起:2011年Thisamericanlife.org网站公布了一组照片,它们刊登于1979年2月18日的《亚特兰大宪法报》上,相片中的人拿着一本打开的书,展示了一组疑似约翰·彭伯顿手写的可口可乐配方和配比(如图)。

  网站同期还刊登了药房老板雅各布斯提供的可口可乐配方,他的药房是全球首家售卖可口可乐的地方,其配方与报纸相片上的手书十分相似,不过,雅各布斯的配方多出了几个成分,如李子汁和三叶草。

  正是这则解密,让该网站很快被蜂拥而至的点击率击溃,《美国生活》广播栏目为此制作的一期节目,也搭上顺风车,主持人忍不住感叹其传播超过此前很多严肃认真的报道。而对于该网站展示的所谓可口可乐配方是否真实,可口可乐公司并没有给出明确答复,而是称:“对可口可乐配方的所谓解密,历史上不是第一次,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大家尽管去尝试解密,但我们相信,可口可乐就是可口可乐,独一无二的挡不住的感觉。”

  解不开的机密

  无独有偶,时间再往前追溯不到10年,又是一次解密新闻。那是1993年,《可口可乐帝国》的作者马克·彭德格拉斯特,在为撰书进行采访的过程中,意外地从可口可乐档案保管处得到一份配方手册。这份手册来自担任晚年彭伯顿学徒的约翰·特纳。在彭伯顿去世后,他将配方带回老家,然后在那里从事了多年药剂师工作。1943年,特纳的儿子将这本手册交给了可口可乐公司。据彭德格拉斯分析,这个出自彭伯顿本人之手的配方手册,记载的可口可乐配方,很可能是1888年改进的版本。

  有趣的是,两份源自两处的配方,尽管糖浆成分比例略有不同,但是决定可口可乐风味最关键的元素,也即最神秘的“商品7X”的成分和比例却完全相同。这是否以意味着,它便是可口可乐保管了近130年的机密呢?

  可口可乐公司对于马克的配方,直接表示它并不是“真东西”,世界上只有一个“真东西”,但并不是迄今尝试解密的那些——这包括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那一次。当时,身为《纽约客》作家的伊莱·卡恩在其《大饮料:可口可乐的故事》一书中,曾列出过可口可乐的部分原料。也许当时信息并不如现在发达,或者这段历史很快被翻篇,这次解密引起的反响远不及之后的两次。

  尽管如此,解密还是推动了外界进一步猜测,它包括从已有的配方信息对比中,确信可口可乐的配方经过改进,不然的话,可口可乐早该被列入违禁品行列了——这从可口可乐命名的灵感里,可以找到配方最原始的秘密。命名源自糖浆原料古柯(Coca)的叶子和可拉(Kola)的果实,这会让饮料含有可卡因。

  至于可口可乐到底是如何改进配方,之后又是不是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来迎合消费者口味继续做改变,只能猜测无法得到确证。如此一来,可口可乐依然“神秘莫测”,缘起则全在于尚未公开的1%。

  相比较很多其他号称有秘方的品牌,比如国外的品牌,肯德基有11种香料、麦当劳有神秘酱汁,国内的品牌中,王老吉凉茶、云南白药牙膏,无一不有秘方,但偏偏可口可乐的秘密备受亲睐。理性分析人士对此表示:这也许正中可口可乐下怀,所谓的配方不过就是营销噱头,大家越是解密,越是在帮助可口可乐营造神秘感。

  是又能奈何呢?如果不违背人性的话,时间越久,神秘的价值和吸引力确定会越大。可口可乐的配方之谜一日不解,可口可乐品牌的价值,就一日不会遭受相关的损害风险。而且,可口可乐的配方之谜,不仅先天赋予可口可乐营销“好出身”,还让后期贸易合作模式自成一家:留下利润率高的浓缩原浆生产、销售,半成品的装瓶和产品零售则交给第三方,至于营销,可口可乐公司、装瓶厂、零售商三方构成联盟体系滚动向前。这是不可估量的价值贡献。

  品牌模式

  产销包给装瓶厂商

  为了保守汽水配方的秘密,可口可乐没有选择一切包办,而是在分解流程之后,将生产浓缩液后面的环节,比如调配原浆、装瓶销售,交给了第三方。身为消费者,在购买可口可乐产品的时候,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你购买的产品实际上来自某家装瓶厂,而不是可口可乐公司。如果稍微了解一下可口可乐的生态,你也就明白这是为什么了。

  可口可乐产销其实有三个环节:

  1.可口可乐公司:主要生产并向装瓶厂出售浓缩液,负责可口可乐品牌的市场推广活动(电视广告/网络广告/体育赞助以及包装的设计等);

  2.装瓶厂:装瓶厂是可口可乐商业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联系着可口可乐公司和客户,主要负责生产、装瓶、并将产品推向全球,绝大多数装瓶厂独立于可口可乐公司;

  3.零售商:即最终与消费者联系的便利店、餐馆、大卖场、电影院等,向最终消费者出售可口可乐产品。

  正是凭借“特许装瓶”的模式,可口可乐得以在内部集中于浓缩液的生产和研发,外部集中于出售浓缩液、授权、推广,快速将其品牌扩张到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个专注本地化的国际公司。

  在可口可乐300多个合作装瓶厂中,有国际化的上市公司(如可口可乐经销CCE,市值约85亿美元),也有家庭式运营的小公司。1924年,伍德鲁夫刚到可口可乐的第二年,就组建了装瓶商标准化委员会。1929年,可口可乐又建立起了培训学校,教授如何混合原料等工艺技术。伍德鲁夫的远见让可口可乐受益至今。

  装瓶厂商制造麻烦

  1899年,阿萨·坎德勒将可口可乐在美国大部分地区的装瓶权,以1美元的价格售予来自田纳西州查塔努加市的本杰明·托马斯和约瑟夫·怀特海德。这一年,查塔努加因此成为首个开设可口可乐装瓶厂的城市。这个合同开启了可口可乐公司独立开创装瓶生产系统的先河,这一系统则一直是公司软饮料运作系统的基础。

  其运作模式就是:通过开发合作伙伴(如当地优秀饮料企业),签订一定年限的特许生产经营合同,由其在限定区域内生产销售可口可乐系列产品,协同进行渠道拓展与品牌维护,以及在当地设立公司。简单来讲,就是可口可乐给装瓶厂商授权,把可口可乐的品牌给后者使用,并由其自筹资金兴建装瓶厂和流水线(或者利用其原有的工厂和设备),购买可乐浓缩液、自行加工和装瓶,自己铺设销售渠道和网络,专注于当地市场。总之,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全部环节均自行处理,还要配合可口可乐公司的市场调研和品牌推广活动。

  这种以“特许经营”装瓶厂为核心的业务系统,优点是看起来比较简单,环节也不多,在可口可乐早期的发展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口可乐也倾向于与装瓶厂保持一定距离,认为这样可以带来更大的商业优势。但随着超级零售商出现、消费者口味变化,以及数百个新的饮料品牌的出现,这种优势后来逐渐被侵蚀(20世纪80年代尤为明显)。

  装瓶是资本密集型工艺,涉及专门化的高速生产线。生产线仅在类似规格和结构的包装方面具有互换性。每条装瓶或罐装生产线的成本在400万到1000万美元之间,因装瓶量和包装类型而异。建造一个带有仓库和办公室的小型装瓶厂的最低成本为2000万~3000万美元。一个带有五条生产线、年产1500万箱的大型高效工厂,成本为3000万~5000万美元。在装瓶厂的成本结构中,包装材料大约占装瓶厂产品销售成本的48%,浓缩原料占35%,营养性增甜剂占12%,人工费用占其余可变成本的大部分。装瓶厂的毛利往往超过40%,实际上,经营利润很薄,因为装瓶厂还需投资于卡车和分销网络。

 可口可乐经典广告视频 Part 2 经典可乐
  此外,由于特许装瓶厂相互独立运作,具有不同的成本结构和利润水平,因此它们常常难以达成统一价值。但超市连锁店不能接受在相邻的市场上对同一产品采取不同的定价,当可口可乐希望像百事可乐那样,以较低的价格进入大型超市时,可口可乐无法说服它在各地的装瓶厂。这些装瓶厂常常各自为政、缺乏协调,不愿意向超市低价供货。由于装瓶厂不能联合起来,可口可乐大量合同输给了百事可乐。

  就这样,20世纪80年代,数目众多、良莠不齐的装瓶商影响了可口可乐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许多独立经营的特许装瓶商呈现的状况是:规模有限、缺乏资本,无法进行新的投资和研发,各自为政,盈利状况参差不齐,成本得不到有效降低;由于长期独占一块市场的销售权,缺乏开发扩张的积极性;面对大型连锁超市诸如折扣、价格、供应量等要求时,根本无法满足。

  基于同样的原因,可口可乐在拓展不含气饮料市场时,经常会被装瓶商拖后腿。但由于和这些装瓶商之间只是合作关系,没有股权上的关联,所以,可口可乐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也显得无能为力。加上可口可乐自身拥有的装瓶量很少,几乎没有终端销售权,面对增长很快的高利润场所,可口可乐自身获利不多。

  整合装瓶厂商

  重组装瓶系统变得迫在眉睫。对装瓶系统进行重组的核心目的,就是要扩大对装瓶商的话语权和保证可口可乐自身的装瓶量。通过收购装瓶商的部分股权,回购特许经营权,将那些不“友善”的装瓶商,逐步剔除出装瓶商队伍(比如菲律宾的索利安诺家族,可口可乐最终收购了它余下的全部30%股权。《可口可乐的征服》中对此有详细描述),同时获得对装瓶商的话语权。

  不仅如此,可口可乐公司还对装瓶商进行投资和现代化改造,协助其对主要客户进行市场营销,并且引导装瓶商进入高利润领域,使其经营更有效。而为了弥补部分装瓶商退出后留下的空白,可口可乐不断扶持新的装瓶商,甚至向其提供资金支持,确保其能配合公司的增长战略。另一方面,对装瓶系统进行重组,也提升了可口可乐自身的装瓶量,使其可以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而不用再借道装瓶商。

  收购装瓶厂商是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可口可乐系统的正确模式。随着大量的整合行动落实,装瓶系统发生了变化,可口可乐参股与控股的装瓶商比例大幅提高,它也有能力推动其装瓶商不断去满足市场新需求,包括开拓不含气饮料市场。装瓶厂商经营的低利润,也使它们愿意从可口可乐公司获得帮助,从而实现现代化管理和有效的市场营销,并使不属于可口可乐旗下的装瓶厂商越来越缺乏竞争力。

  1985年,可口可乐的总产量有11%来自公司拥有装瓶厂。一年后,可口可乐收购了两个大型装瓶厂,加上已经拥有的装瓶厂,使自己装瓶的产量比例达到1/3。使收购达到顶点的是可口可乐企业集团(Coca-Cola Enterprises,简称CCE)的形成。这一年,CCE成立并上市,并对可口可乐的装瓶系统进行大量整合。CCE对收购的装瓶商实现控股,保留49%的股份,余下的51%向公众出售(此举可以在财务上不实行合并报表,既可以降低资产密集度,也不用在报表中反映装瓶商的不良业绩,而可口可乐又能保持对装瓶商的控制)。

  此外,CCE和其供应商与销售渠道进行了新的谈判,巩固主要市场,削减20%劳动力,并通过统一分销和原材料采购降低成本。1986~1987年,CCE每箱可乐的净售价降低了2.5%。到1992年,CCE成为最大的可口可乐装瓶企业,销售额达到50亿美元,CCE成为高度自动化的、带有大型仓库和发货能力的、年产5千万箱的巨型工厂。如今,CCE是美国最大的可口可乐装瓶商、分销商、代理商,可口可乐公司占有CCE35%的股份。

  在拓展关键业务上,CCE也为可口可乐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CCE共为可口可乐生产约420亿瓶/罐饮料产品,占可口可乐全球总产量的19%。同年,CCE在北美和欧洲的产品结构中,不含气饮料分别占到了43%和32%,通过CCE,可口可乐加快了向不含气饮料领域扩张的脚步。

  为了在向不同的零售顾客分销汽水和不含气饮料时,可口可乐能掌握更大的灵活性和控制权,2010年,可口可乐收购CCE的北美业务,包括后者的债务。与此同时,CCE将反过来收购可口可乐在斯堪的纳维亚和德国的装瓶业务。

  可口可乐在美国的装瓶厂还在负责越来越多的小品牌的业务,包括茶、果汁和瓶装水。CCE还负责可口可乐包括英国在内的一些西欧市场的装瓶和分销工作。

  收获新的盈利模式和格局

  新的业务体系和关系形成后,可口可乐公司与装瓶厂商、零售商之间合作又分工:所有产品的宣传与广告都是可口可乐去安排,装瓶厂去执行。双方通过共同负担所有广告、市场费用的模式来协助装瓶厂开展业务,但在当地的生产、销售和物流主要由装瓶厂负责。对可口可乐公司而言,相比原先比较单一的盈利模式—收入基本来自向装瓶商(直接顾客)出售浓缩液,可口可乐收入源中引入了第三方顾客(也就是购买最终产品的消费者),创建了新的收入源。

  在新的盈利模式下,可口可乐通过传统产品(可乐、浓缩液)和强大的品牌推广(每年20多亿美元的广告投入),锁定庞大的客户群(直接消费者和装瓶商),针对这个客户群不断推出后续产品(不含气饮料)和衍生产品,来满足他们的新需求,构建新的盈利点。而在成本支付方面,原先主要由可口可乐自己承担的研发、推广等成本,现在更多通过装瓶公司实现共同承担,拓展了成本支付渠道,降低了自身成本。

  收购装瓶厂的趋势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这样做的结果是,可口可乐通过在产业链上寻求控制点,以及对上下游企业的入股、收购或结盟,塑造了一个非常有利于“两乐”的行业结构:80年代初,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各自拥有20%~30%的装瓶厂;到1993年,可口可乐拥有的4个装瓶厂产量占总产量的70.1%,百事公司在美国拥有的装瓶厂产量占百事总产量的55.7%。

  很显然,对装瓶厂的收购是为了抵抗“非可乐类”饮料的扩张,一旦“两乐”控制了大部分装瓶厂,中小饮料厂商就不得不通过两乐的“装瓶厂”分装饮料,两乐由此就可以控制整个行业的竞争结构。

  可乐为什么只做软饮料

  面对饮料行业的激烈竞争,为了规避风险,可口可乐以及竞争对手,都在20世纪70年代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多元化经营。最初,可口可乐公司大举进军与饮料无关的其他行业,在水净化、葡萄酒酿造、养虾、水果生产、影视等行业大量投资,并购和新建这些行业的企业,其中包括1982年1月,公司斥资7.5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制片厂的巨额交易。然而,这些投资给公司股东的回报少得可怜,比如并购哥伦比亚的电影和电视工作室,所获得的资本收益率仅1%。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可口可乐公司决心集中精力于主营业务,哥伦比亚制片厂的股份,也在1989年后期以5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索尼公司,并把这些钱大部分用来投资建立新的装瓶生产线,以及回购可口可乐公司自己的股票。这之后,可口可乐公司的利润很快直线上升。也正是这种专注,让可口可乐不断发展成饮料行业的领导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499.html

更多阅读

可口可乐广告主题策划66号 可口可乐策划书

可口可乐是中国著名的国际品牌之一,是中国软饮料市场的领导企业,在中国积极推进本土化进程。我们的愿景是令全球人们的身体思想及精神更怡神畅快,让我们的品牌及形象不断激励人们保持乐观向上,让我们所触及的一切更有价值。作为世界最大

可口可乐公司的优势与劣势 可口可乐的广告优势

之前,可口可乐发生过以新产品完全取代经典可乐的重大营销失误。而我对可口可乐和百事的观点就是:可口可乐更甜。喝了之后会觉得更渴。而且,现在的明星效应很严重,百事的明星团队更加庞大,不管是在海外,还是国内,都远超可口可乐。所以在品牌

可口可乐  移动学习改变销售培训

     人才培养特色:为了强化销售队伍的知识保存和行为改变,Working Simply公司将他们脍炙人口的生产力提升项目转化为一项客制化的移动学习App——可口可乐在销售培训中正运用了此法。  管理咨询公司Working Simply有一项里程

雅思口语part3范文 Part 3 新鲜可乐

     老可乐的新方向  从汽水全面走进饮料界  售卖汽水起家的可口可乐,至今 仅在华的装瓶厂就有42个。论及过往的百年,传承下来的除了汽水的口味,还有百年沉淀下来的经典形象,这包括:意味着“自己才是最正宗真东西”的可口可乐

声明:《可口可乐经典广告视频 Part 2 经典可乐》为网友看清所以看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