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 邬达克——上海老建筑的“洋爸爸”



     最近因工作关系,常跑上海。和上海的朋友聊天,他们经常会提到一个洋名字“邬达克”(László Hudec,1893-1958),说起来兴头十足,什么这幢建筑是他设计的、那幢也是他设计的。后来我才知道我们熟知的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吴同文住宅(绿房子)、沐恩堂、诺曼底公寓(武康大楼)等杰作都是他的手笔。我去过的汾阳路150号日式烧烤餐厅仙炙轩(白崇禧公馆)原来也是邬达克操刀的。一天,和朋友逛“外滩源”,朋友随手一指:看,这幢真光大楼也是他设计的。

 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 邬达克——上海老建筑的“洋爸爸”
  “邬达克热”在上海持续有些年了,民间有一群“邬粉”,为他设计的老建筑痴迷,豆瓣网上的“邬达克的老上海”小组,人气极旺。这群邬粉对老建筑的爱护之心,甚至开始感动并左右了相关机构对邬达克作品的保护与开发计划。

  邬达克,匈牙利人。1914年,21岁的他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约瑟夫技术大学建筑系。后应征入伍,参加“一战”。1916年被俄国军队抓获,送往西伯利亚的战俘集中营。1918年,25岁的邬达克逃离集中营,经哈尔滨流亡到上海,没有人认识他,他也不认识任何人,为了谋生,加入克利洋行,成为助理建筑师。7年后,32岁的邬达克在上海拥有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开始了他职业生涯的黄金期。1918—1947,二十九年里,他为上海建成的项目不下50个(单体建筑超过100幢),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那个时候的上海气度不凡,心胸开放,为各色人等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是远东最大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工业中心,快速的城市化带来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有人分析,邬达克传奇产生的原因就是:他在适当的时间,来到适当的地方,从事了适当的职业。想想,真的就是这么回事。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邬达克。

  其实,邬达克真正的兴趣是宗教和考古,1947年离开中国后,曾参与罗马梵蒂冈教堂地下圣彼得墓的秘密考古工作,晚年定居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潜心宗教研究。他在上海设计了沐恩堂(之前叫慕尔堂)和息焉堂等宗教场所,由于邬达克的虔诚之心,他笔下的教堂庄严瑰丽,每次经过西藏路上的沐恩堂,我都会多看几眼,仿佛能从中汲取到某种东西。

  和邬达克建筑最亲密的接触,就是走进大光明电影院。犹记三十年前,我考进上海复旦。从合肥一脚踏进大上海,自然少不了“朝拜”一下大光明电影院。当时它是中国最高档的影院,位于繁华的南京路上,和号称“24层楼”的国际饭店挨得很近。在大光明第一次看的电影是龚雪主演的《大桥下面》,她那副楚楚可怜的样子,至今不忘。

  小时候,经常看到国际饭店(“24层楼”)的图片,它是上海的标志。当年合肥最高的建筑只有7层,所以24层楼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是多么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呀!国际饭店在1934年落成,即刻赢得“远东第一高楼”的美誉,“仰观落帽”的夸张故事,则在民间广为流传。贝聿铭也声称年轻时途经国际饭店,为其设计风格的完美独特而折服,促使他未读完圣约翰大学便远渡重洋去美国学建筑,一代建筑大师,正是受到邬达克的间接影响而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邬达克建筑中的诺曼底公寓(武康大楼)住过的名人最多,吴茵、赵丹、秦怡、孙道临、王文娟、上官云珠、王人美、郑君里都曾是这里的居民。“文革”中这幢楼里住的很多名流和高知不堪折磨,跳楼而亡,人们把它称为“上海跳台”。上官云珠就是在此跳楼的。那个年代的演员中,上官最有韵致,她演戏的节奏感掌控得最好。最近又看了遍《早春二月》,开场时,上官云珠在船上的侧影乃至背影都戏味十足,看得出这个失去丈夫的寡妇的悲伤和绝望。好的演员,背部都会演戏,确实。

  年初的上海之行,我特地去新华路211弄和329弄寻访,两条弄堂相互连接,构成一个规整的马蹄形。1930年后,由邬达克设计,在此兴建了二层高级花园住宅二十多幢,风格多样,环境幽雅。当年,这一带属于“哥伦比亚住宅圈”的精华部分,因居民多为外国侨民,故有“外国弄堂”之称。当初的独门独院,如今有的里面住着七八户人家,有的闲置颓败,有的成了酒吧,有的则重新翻修成豪宅。和我一起探访新华路外国弄堂的好友,小时候就住在这一带,他每天骑车上学都要经过新华路,他说那时根本没闲情钻研弄堂里藏着的乾坤。一是上海老洋房太多,见多不怪;二是那会儿房子大多被糟蹋得不成样子,外立面破败不堪,谁会留心这些。

  如今的上海,高楼大厦越盖越多、越盖越高。可人们还是钟情于民国年间的老洋房,那时候的房子,包涵了设计者的诚意和心思,充满了美感和质感。时代的步伐越是迅速,我们越是怀念那些端庄沉稳的老建筑。但我明白,是“时光”让邬达克的老建筑变得益发令人赞叹和向往。是的,真正的原因是时光。

  今年是邬达克诞辰120周年,令人欣慰的是番禺路129号他旧居的一楼日前辟为邬达克纪念室,并对外开放。邬达克终于魂归上海故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9949.html

更多阅读

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 达.芬奇的故事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美术家、自然科学家、建筑工程师。他十四岁那年,到佛罗伦萨拜著名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弗罗基俄是位很严格的老师,他给达.芬奇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画鸡蛋。开头,达.芬奇画得很有兴致,可是以后第二课,第三

中国古代建筑的外观形象及其文化特色 古代史书中的侠客形象

中国建筑作为世界建筑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体系,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传承积累,对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东方文化和哲学的载体,不仅自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其平面和外观上也最能给人们以生动而

黄忠达一个有争议人物的一篇太极拳论文 黄忠达 凌空劲

黄忠达 一个有争议人物的一篇太极拳论文太极拳是拳,在古代拳就是一种用于搏击的技术。拳有内家、外家之分;拳的种类有很多,但在以前有共同的一点是必须有技击的含义。不能用于技击的,就不能称之为拳。拳是一种载体,它可以去承载不同的

声明:《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 邬达克——上海老建筑的“洋爸爸”》为网友一丨格调丶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