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制作工资单 《好爸爸的懒哲学》 第一部分 为什么当爸爸一定要懒 Chapter



     如果把家庭教育比喻成大厨师做菜,那么父母双方的配合应该是妈妈教育就是主厨在做的一道美味,而爸爸教育就应该是各种调料:也许不起眼,也许不时时起作用,但对最后的味道,哪怕是盐放多了或少了,都直接影响整道菜的质量。

   现实生活中,称职的妈妈有很多,而掌握关键味道的爸爸们呢?我所接触过的爸爸们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爸爸:吃力不讨好

   我把这类爸爸定义为勤爸爸。我很理解他们的苦心,但他们搞错了培养孩子的方向,最终吃力不讨好。

   这一类爸爸事无巨细全都要管,简直比妈妈还操心。

   因为在我与这类爸爸交流的时候,他们用力的着眼点都集中在每一个“现阶段”,而没有一个人能够清晰说明把孩子培养成人的长远目标是什么。

   一道美味本该调料适量,却由于调料过多,反而破坏了其应有的味道。

   所以我认为,尽管他们很用力,但用力过猛的结果,恰恰与培养孩子成人的方向背道而驰。

   如果用盖房子来形容教育的话,那么父母的遗传基因是一块地,家庭教育就是打地基,学校教育是添砖加瓦,社会教育则是后期的家具装修,这些结合在一起才能盖出好房子。

   如果家庭教育所形成的地基是一个四合院标准,而人生的设计图却是写字楼,那么就只能等着房子塌了。

   这几天打开报纸、网络,几乎所有人都能发现一个头条新闻:某某名人之子再次犯案。这个孩子平常是多么优秀,在北京最好的小学和初中就读,还擅长钢琴、歌唱,可以说是多才多艺。可是在这些光环的背后却有着一连串与之相反的案例:打架斗殴、强奸犯罪……

   也许因为他是名人的孩子才引人关注,可是除去名人的影子,与他同犯案的其他几个孩子呢,再扩大一点,发生类似案情的那些被人称为优秀的孩子呢?这样的案例我们听说过不止一次。

   也许这是一些特殊的极端案例,不足以说明我们家庭教育问题的严重性,那么我们再关注一下按照正常教育思路培养起来的孩子,他们从小到大,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到最后考上大学,一路走来,可以说家长尽了全部力量,可是到头来情况怎样呢?很多孩子大学毕业后成了啃老族,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孩子大学毕业后去找工作,月薪两三千元,挣那点钱还不如在家待着呢。于是毕业快两年了,依然赋闲在家。

   我不禁困惑,家长费了不少力培养出来的孩子,在社会上却栽了跟头。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在此,我不得不提到“成人”与“成才”这两个关键词。

   “人才”二字,是“人”在先,“才”在后,先成人,才有可能真正成才!

   从成为爸爸的那天起,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真正地培养孩子长大成“人”。我理解的“人才”二字中,培养成才易,培养成人难。

   “才华”可以简单地用学习成绩或多才多艺来标识和培养,但在孩子独立走上社会之后呢?这个社会不仅是中国社会,也包括影响我们越来越多的国际社会。

   由于我的生活经历和工作背景等原因,直接或间接交流过的中外留学生超过万名,国内外的家长也见过千名。太多的例子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些事实:

   ◆所谓的优秀大学生却禁不起社会的考验和磨炼。

   ◆学习优秀、多才多艺的孩子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名牌大学的文凭也躲不开“试用期”三个字,工作岗位一换再换,所有用人单位都无奈地解雇拿着名牌大学文凭却眼高手低的年轻人。

   ◆家长辛辛苦苦送孩子出国深造,但孩子即使最终取得了文凭,却与西方文化格格不入,“海归”混成了“海待”。

   我们过多地关注了孩子的成才,而忽略了孩子的成人,我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的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本是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却被许多家长误解。他们拼命地为孩子的起跑线教育做着准备。可是请问:“你搞清比赛的内容了吗?是长跑还是短跑,或是跳栏?”如果连比赛的内容都不知道,那么精心的准备过程可能会帮倒忙。如果是长跑比赛,在起跑线之前给运动员准备的却是短跑钉鞋,那么运动员不但无法取得好名次,可能连腿都会被废掉。

   我觉得现在的家长都很有长远眼光,大概没有多少人只把这个比赛当作为了文凭的考试,它应该是人生的赛场。大学毕业之前的长度连赛程过半都谈不上,又何谈终点撞线呢?只是走上社会以后,家长的教育好像就完成了,所以这个文凭终点完全是家长给自己设置的标志,而不是孩子的。

   爸爸培养孩子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再教育的过程: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最终具备的,不仅仅是自己身上的优点,更有爸爸们已经走过的冤枉路上的反思。我们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可是,这貌似也很难:为了让孩子今后能够避免大的挫折和大的失败,我们现在该如何做准备呢?

   很多培养孩子成才的阶段性方法和建议,实际上是与长期培养成人的趋势相矛盾的,比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以保护为主;而成人之后,孩子需要面对各种压力和各种伤害,又需要他来自卫;孩子成长时,父母在尽力维护一个真善美的环境,而社会环境是非常复杂的且有很多丑恶的东西。

   孩子22岁大学毕业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成人”,需要每位爸爸从孩子2个月、2岁、12岁就不断施加影响,而不是等他到了18岁那天。

   所以,对于这类用力过猛型的爸爸,我通常会建议:“与其每天‘埋头’苦心培育孩子在当下,不如‘抬头’笑着培育孩子看未来!”

   ◎注:我并没有贬低这类勤爸爸的意思,他们的付出是很大的。我额外引用了一个为孩子增高的例子来比较懒爸爸和勤爸爸(见附录A)。

第二类爸爸:有力无处使

   我和这类爸爸深谈的结果是,我发现这类爸爸并非真的不想管,而是不会管,不知道该如何管。面对社会上林林总总的教育书籍和形形色色的教育专家,他们听到和看到的一些所谓的理论,与自己的经历和对成人社会的理解完全不同,所以不知所措,反而不知道什么是有效的。其中一位爸爸的话很有代表性:

   第二类爸爸要么简单粗暴,要么无条件溺爱。

   “我很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多出一些力,但越看书、越听讲座就越困惑,所以感觉真是有力无处使啊!又想到反正有妈妈负责,我索性就不管了。”

   到底什么样的困惑能让这些事业成功、人生经历丰富的爸爸头疼至此呢?

   我召集了一大群忙爸爸和懒爸爸闲聊,连问以下三个问题。

   (1)第一个问题:“小时候,你们谁挨过自己老爸的打?请举手!”

   随后以我自己为代表的爸爸们,手举得像小树林一样……

   (2)第二个问题:“认为挨打并没有影响家庭关系,也没有影响自己的成长,甚至是件好事的人请举手!”

   这回台下手举得像一片森林,因为第一个回合不好意思举手的爸爸们也加入了(请注意这个不好意思举手的现象,在后面另有解释)。

   (3)第三个问题:“为人父后,你们从来没打过孩子,并且今后也不准备打孩子的请举手!”

   这时候,森林依旧,并且更茂盛了,因为有人举起了两只手。

   看到了吗?这就是困惑。我们从小挨过打、忍过饿、吃过亏,而现在我们这些爸爸却被妈妈们、爷爷奶奶们、老师们、各种专家们教育得把不打孩子当成第一天条,却没有人问为什么。因为他们被那句“打孩子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吓坏了。

   我并不是倡导打孩子,我自己也舍不得,我只是想说:“目前,中国很多家庭教育领域里充满着伪专家和伪理论,而没有人问为什么。”

   还有更多的困惑,最典型的一个困惑就是,我们都知道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而大部分家长都在非常勤奋地建造这个温室。

   从产生独生子女这一社会现象开始,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似乎正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从最早的重视孩子学习和分数,即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到现在倡导的快乐教育,给孩子减负,从重视孩子学业到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个趋势是好的。但很可惜,由于孩子是父母眼中的骄傲,没有一位家长会甘心于孩子的学习落后,所以追求高分的现象并没有减少,而是在追求高分的情绪上,又致力于给孩子培养一个完美的成长环境。家长为孩子操心到了“没什么别没钱,有什么别有病”的境界。还需要再加上一句:吃什么别吃亏。

   钱文忠教授认为,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会吃亏的。如果把孩子按照《弟子规》那样培养成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到社会上混混看,马上会被人摆平。

   满大街的书都是说如何教育孩子真善美,这当然没有错。那么我想问:“这种教育是不让孩子说谎?那么孩子终归是要说谎的(或者说走上社会之后的客套话),专家们建议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说谎?如何学会说谎?”

   又一个困惑是:家长是言传身教的典范,我们要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如果孩子的成长出现问题,社会就会把家庭教育当作罪魁祸首。那么我们真的需要在孩子面前假装成一个圣人吗?我们能装得了那么长时间吗?

   我们都是很普通的人,我们会在家里骂人,我们会发脾气,我们会对别人说三道四,这些都需要背着孩子到什么时候呢?说脏话可以忍得住,不当着孩子挖鼻孔也可以做到,但要是在饭桌上放了个屁该怎么办?我不知道专家们该教育我们如何做,我只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我会说:“对不起,安妮,爸爸刚才没忍住,放了个屁!”安妮说:“没关系,爸爸。不过下次你最好能‘轻拿轻放’!”

   希望大家原谅我这个粗俗的例子。虽然没有任何一本家庭教育图书里会出现“放屁”这两个字,但面对通篇的空话和假话,我看连放屁都不如。

   第二类爸爸在培养孩子成长时属于完全随心所欲型。我倒不认为他们真的是不负责任,恰恰相反,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经历,感觉很多所谓的教育方法是与现实相矛盾的,所以因此困惑,也就不作为了。

   我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太多的教育方法反而让人无所适从,能否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那样做到无招胜有招呢?”

   我们已知的伟人、名人,包括自己的偶像,他们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虽然我知道有“孟母三迁”这样的故事,但他们都系统学习过教育孩子的方法吗?不讲究教育方法的伟人父母成就了伟人,而讲究教育方法的名人却很难让下一代继续成名。我接触的很多亿万富豪,靠自己的努力和素质取得了成功,但却很难让自己的孩子继承这些。继承父母的物质财富很容易,继承精神财富却几乎不可能。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中国也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

   当我们反思如此多的困惑时,当我们思考这些真正的伟人或名人的父母时,我也发现了第三类爸爸。

第三类爸爸:好钢使在刀刃上

   他们的事业很忙,成天飞来飞去,往返于各大城市和各个国家之间,可是他们的孩子真正是健康全面发展,尽管还未成年,但无论是积极主动的态度,还是在独立性以及个人特点等方面,都很让人欣慰和放心。

   这一类爸爸把好钢使在了刀刃上,我把他们称为“只不过”爸爸。

   我非常认真地向几个爸爸讨教过他们的教育理念,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几乎这些爸爸都说了类似的话:

   “我没怎么管啊,只不过……”

   我没怎么管啊,只不过我经常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演出而已,所以他的胆子大些吧;

   只不过我从小就带他到处跑,出差时也经常带上他,大概见识多一点吧;

   只不过他从小就当班长,还喜欢为班里的同学组织活动,能力就锻炼出来了吧;

   只不过他经常听我说些生意上的事,还不懂装懂地和我讨论,没准是早熟呢;

   只不过他总是爱看笑话书,看完了就给我讲,每次逗我笑了我就鼓励他,结果这孩子说话总是特别有意思;

 第一部分 制作工资单 《好爸爸的懒哲学》 第一部分 为什么当爸爸一定要懒 Chapter
   只不过我没有特别要求他提高学习成绩,就是要求他自己收拾屋子,自己帮妈妈做些家务,自己做学习计划,结果孩子很独立,学习反而不用管,成绩还好。

   只不过……

   听了无数个“只不过”后,我发现这些“只不过”绝非偶然,这些“只不过”背后有着很多共性,这些“只不过”背后培养的正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素质。

   因此,这类爸爸真正做到了用巧劲帮助孩子成长,所谓好钢使在刀刃上。我非常推崇这些爸爸的方法和做法,也因此不断地在研究和琢磨这些“只不过”背后的秘密。

   我总结这些“只不过”背后的秘密,发现有三个因素很关键,它们不仅在公认的好孩子身上得到体现,也能够在事业成功或人生成功的成年人身上得到证明。

   我把它们概括为成人三要素:积极主动的态度、正确的方式和有原则的责任感。

   我觉得这个成人三要素也是所有人都会认同的。

   (1)积极主动的态度(在本书中有时简称为态度):这一点不需要过多解释。培养出一个没有进取心的孩子,这种失败仅次于培养出一个罪犯吧。

   (2)正确的方式(在本书中有时简称为方式):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正确的方式,这好像是一句废话,但是在单方向或环境不复杂的情况下,找准正确方向,坚持到底就是正确的方式。而在复杂环境下呢?如何找到正确的方式?

   学校里的数学题都是用足每一个题目里的条件,就可以计算出最后的结果,这类题目并不难。而如果是给出10个条件,需要自己分析,用其中某几个条件来推理结果,这类题目就很难。

   成人以后工作和生活中的情形也一样。在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里,该如何找到并执行正确的方式呢?这一点很难。而在执行过程中,又会遇到各种变量,需要及时调整还是继续坚持呢?这一点最难。

   所谓“赢在执行”,难的不是按计划实施的过程,而是坚持和调整的矛盾。“坚持就是胜利”强调的是韧性和不变,而“适者生存”这条世界上最古老的原则强调的是调整的是和变化。那么什么时候该继续坚持,什么时候该放弃原有方向而进行调整,就是正确和错误的分水岭。

   (3)有原则的责任感(在本书中有时简称为原则或责任感):责任感就是该做的事情一定要做,该承担的责任一定要承担,所谓有所必为;而有原则,或者说有底线,就是所谓有所不为。哥们儿义气也是一种责任感,但没有原则的话,就容易走上歧途。

   如果能培养孩子从小就具备这样一种技能:无论大事小事、难事易事,他总是善于找到正确的方式,那么做家长的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我觉得一个爸爸如果能够从一开始就将上面这三条融入家庭教育当中,那么培养孩子成人这个目标就一定会实现。教会孩子态度、方式以及原则,就没必要考虑其他了。

   尽管我摸索和总结出了上面这三条要素,但如何让爸爸们能够轻易地在自己孩子身上实现呢?特别是培养孩子找到正确方式的能力,貌似更难下手。我们需要一些工具来实现这个目标,工具既不能太复杂,形成又一类吃力不讨好型的爸爸,也不能伤害到孩子每一阶段的成长,要能够年年见效,终生有效。

   从“只不过”这一类的爸爸的方法中可以总结出共性,但如果把共性再变回几个简便通用的方法却是个大难题。因为这些方法实在是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有的是根本无法复制,有的是由于个人特殊背景或环境,简单复制下来反而对其他家庭有害无益。

   最后,我终于从这些五花八门的方法中,从我接触各国文化的经历中,以及自己个人的经历中,成功地找到了三个工具来实现这些共性。

   态度、方式以及原则这三个要素在我旅居德国、美国后,在我总结了德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的秘密之后,也得到了验证,让我对此有了深深的感悟。而这也正是我这套“好爸爸的懒哲学”的发源地,我所倡导的三个工具都有这些“只不过”和德国人的秘密、美国人的秘密的身影。看完本书之后,我相信你们也可以从任何真正好爸爸的方法里找到这三个工具的影子。

   因此,下面我将谈到德国人的秘密、美国人的秘密以及中国人的秘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0139.html

更多阅读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奇幻漂流观后感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1、李昌顺:  下午,电影课程来的太突然了,马老师把自己的历史课贡献出来,让我们看电影。这是无私啊!  刚开始许多的小动物出现在我的眼前,啊!这是到了动物园吗?过后,一个男人回忆起小时候他和一个叔叔学习

声明:《第一部分 制作工资单 《好爸爸的懒哲学》 第一部分 为什么当爸爸一定要懒 Chapter》为网友梦一场荒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