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营销管理有感 读《渔夫与管理学》有感



《渔夫与管理学》我读过三遍,评价只有一句话:每读常新。

对《渔夫与管理学》的感想却有很多,如同一个学武之人刚练成绝世武功迫不及待要找高手对决一下,不吐不快。

成君忆先生运用浅显的语言,平实的故事来说明管理智慧的根源。给我印象最深刻之处有三:

一.认清自己的自私、贪婪和欲望

自私、贪婪是人的本性,而欲望则给这些本性以一个美丽的外在表现形式。我没见过不自私的人,正如同我也贪婪一样。他们与生俱来,但却并不是十恶不赦的罪过。罪过在于我们没认识到其危害,却默认他、谅解他甚至纵容他。这才是万恶之源。

我们也许都是自私、贪婪的受害者,也都以此害过他人。前者我们肯定会心有不甘,甚至留下深深的痛苦记忆,后者难道我们就很有快感,大吐心中怨气?经历告诉我,我们每每将痛苦转移到别人身上时,我们自己获得的快感并不足以让自己兴奋,更多的是一种侥幸心理,以及对害怕面对有所察觉后的受害者的担心。这种快乐是那么的短暂,以至于瞬间化为乌有。我们需要这种快乐吗?

选择不自私、不贪婪也许不轻松,毕竟还要过欲望这一关。我们的一生都在受欲望的驱使。要我们这样那样、成为这个那个。为了证明自己的优秀、证明自己的聪明,能人所不能。我们积累更多的财富、住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娶更漂亮的女人,甚至常换。我们自私到恨不得能够控制一切,我们贪婪到想把地球据为已有。可是又回到了那个老问题,这样我们就快乐了吗?

快乐是一种原生态,它不因占有财富、美女、权力即能获得。相反的贫穷的人未必不快乐,富有的人反倒常被烦恼所扰。为什么,因为自私、贪婪和欲望让你总梦想得到更多、掠夺更多、担心失去、担心不能变得更富有、担心重返贫穷。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心智不能得到解放,就会背上越来越重的负担,压断了腿,压折了腰。真是死去元知万事空啊,可已经太迟了。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追求快乐。

快乐就象小鸟在天空飞翔,象青草在雨中绽放碧绿,象小河在尽情流淌。我们有多久没有注意自然界的美丽了。你还记得你最近一次看到燕子是哪年什么时候吗?

让我们放下自私、贪婪和欲望吧。

如何放下?先让我们认清他。自私、贪婪没有什么,只是一种担心自己不这样便受到伤害的意念。奇怪的是我们越是这样越是会受到伤害。当我们不自私时我们反倒会有意想不到的获得,此外还将同时拥有一份愉悦的心情。人担心自己受到伤害并没有错,这是人要活下去的一种本能,我们都无需为此自责。但人的自私一旦超过了限度,就不再是天性这么简单了,他会让你违背良心,舍弃起码的道德观念,无视法律的严苛,做出一个利好的选择:让你功成名就,让你富可敌国,让你权倾朝野。于是你开香槟、摆大宴、前呼后拥,只是你不快乐。因为你清楚这繁荣背后无穷无尽的危机,质疑快乐能持续多久。你期望他能永远,但担心他明天即将结束。

正如成先生所讲的,欲望和需要是不同的。人人都有需要,需要被无限放大就成了欲望。需要是可以被满足的,而欲望却永无止境。欲望就象在圆柱形的笼子里跑动的老鼠一样:老鼠跑的越快,笼子转的越快,想停都停不下来,想不快跑都不行。这样的日子,哪里有快乐而言。所以我们不要做那只老鼠,我们做个快乐的人。

当我们认清了自私、贪婪、欲望后,我们就会理性的对待自己的人生,在每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选择。认清后,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要财富、拒绝权力或什么什么,而是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正确的方法、创造性的思维自然而然的获得。当官是为了造福一方,而不是为了享有特权、为非作歹;财富取之于社会,也要回馈于社会,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不管你多么有钱、有权,先让我们快乐起来吧。

二.放下自我、立地成佛

现代人不仅要应付压力巨大的繁忙工作,也无法不受充满诱惑的世界的影响。宁静的心态实属奢望,有心情认清自己已十分难能可贵,更不要说放下自我,立地成佛了。为什么要成佛,佛什么样,成佛能带来什么?

在佛经里,佛陀是智慧的,也是超越生死无所不能的。所以尘世中广有人敬佛,却鲜有人成佛。敬佛的人用佛来逃避,成佛的人以佛来要求自己。不是要求自己长生不老,而是要求自己象佛一样参透世间万物,淡泊宁静;象佛一样放下是非,心智清明;象佛一样热爱生命,善待万物。

何谓放下?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赋予人身体、运转精妙的器官、思维的系统。就如同变化的四季一样,有着鲜明的外在特征。当我们形容一个小孩子黄发垂髫,形容一个老翁鹤发童颜。那是一幅多么鲜明生动的画面啊。如晨露、似新月、象晚秋一样自然、靓丽、清新。能观察到外界一切的美,能领悟到世界中一切的真,能欣赏宇宙中无限的未知,而没有恐惧、没有畏缩、没有敷衍。这才是人应该有的本来面目,这才是作为快乐的人应该每天拥有的心境,这才是放下自我后的状态。

自然属性让人如同世间万物一样美丽,享受每一天。但社会属性给予了人成为万物之灵的能力。人成了世间的主宰,人有了无穷尽的欲望,人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甚至可以不顾一切。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对每个人来讲,以死和求不得这两关最难参透。一了百了,死后就不再拥有,放弃了一世打拼积累的财富,怎么甘心?明知不可以而为之,给自己订下一个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一辈子为其追逐、奔波,无法实现后为其披上理想的外衣,美好的愿望让下一代前仆后继。所以社会属性可以成就一个人,也能毁了一个人而让其全然不自知。

那么放不下会怎样,会选择逃避。当你不能放下欲望,你就会受他的驱使违心的做各种事情以迎合欲望。一旦你的欲望得到满足,马上会有新的欲望出现。一旦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你唯有逃避。借助酒精、性、药品等等麻醉自己,强迫自己忘记这一残酷的现实以及由自己强加给自己的痛苦而难以自拔。请不要忘记同时你不是一无所有:你拥有坚定的信心、不屈的努力、走向成功的艰辛过程、各种各样的小插曲。而这一切你认为都不重要。在你这里,快乐仅仅因为欲望是否得到满足。很明显,你追求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你也就永远不能快乐。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当你觉得快乐的时候,你已经不快乐了。快乐是不能被获得的,你只能感知他。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除非你放下自我。

放下自我后,你仍旧有你的追求,只是你期望得到结果,同时乐于努力的过程。每天你充满斗志,自我激励,解决各种难题,不断向目标迈进。当你实现目标时,你已经没有了设定目标时幻想的成功时的喜悦,因为过程中你一直很快乐,不再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或制造宏大的场景来证明给别人看。快乐是你自己的,无须证明给别人知道。一个口袋里装着一瓶麝香的人不用满大街张扬,因为他身后飘出的香味已说明了一切。你快乐的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以此为荣,你不再居心叵测,不再阴谋诡计,不再不择手段,你快乐的实现着自己的梦想,你正拥有着更大的快乐,而且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这样你就成佛了。

佛经里讲佛祖拈花而笑,感慨世间万物皆有灵性,众生是那样的平等,这世界是那样的和谐。体会佛祖当时的心境,他放下了,所以他成佛了。成了千万人数千年心中的神,虽然这并不是佛祖所期望的。人不可能为了成佛而如愿,因为想成佛是欲望,欲望是不会得到根本满足的。当你放下欲望时,你恰恰可能实现。我想佛祖的故事说明了这点。佛祖因为放下自我,成了佛祖。绝不是想成为佛祖后拥有后人的顶礼膜拜。人之于佛就这点差别:人总想成为佛,而佛即是放下自我的人。

佛也是人,也有各种需要,也有喜怒哀乐,也罚恶扬善。只是不再有欲望的负担,解脱了自己的心智,用心去看世界,也就拥有了大彻大悟的智慧。佛是一种心境,佛是心灵深处的一片祥和,佛是雨后草叶上的一滴露珠,自然、纯净、清新。庙里有香火是佛,庙里无僧众也是佛。因为佛不是佛像,佛在人们心中。寺庙香火之所以那么旺盛是因为人们宁肯相信虚无也不愿参悟佛的真意,所以树起一个泥身五体投地。因为逃避总比面对要容易得多,我拜了佛,佛就应该保佑我,如果不保佑,我就拜的再心诚些,感动佛。他真正要的只是一种被关照的承诺,哪怕是虚假的。

三.用真爱与世界互动

成了佛,也只是渡化了自我。而佛之真谛在普渡众生。我们未必都要成为佛祖,但我们自己能生活在快乐中,为什么不与别人共享,让别人也同自己一样快乐呢?

快乐需要感悟,但快乐是可以感染、影响别人的。快乐的人拥有的远比只拥有财富的人更多。快乐的人心中是有爱的。因为有爱,才会随时准备无私的帮助别人,所以快乐便常驻心中。

这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的年代,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于社会组织中,都需要其它部门的人密切的无私的协助。只要你细心,你会留意到身边的人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嘿,搭把手”,我们已经看到了,何必非要等到对方说出来才行动?是我们自己的自私、冷漠、不主动、懒惰心理关闭了爱的大门,让自己在门里患得患失,让同仁在门外欲言又止。等到自己在门外请求援助时,想到自己曾紧闭的大门,又怎敢奢求对方的慷慨?于是自己在门内又加了一把锁。

你心中的门闭的太久了。当你需要帮助时,大胆的讲出来。人本质上都是有爱心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因为帮助人是快乐的,而这种快乐是不求回报的,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在不经意间,你也许得到的回报会更多。

不管我们要不要主动帮助别人,我们已经从别人那里得到了许多的帮助,你还有什么理由对别人的请求漠然置之?你也许很忙,也许心力憔悴,也许有千百种理由,请不要忘记,帮助了别人,你的心会得到安慰,会恢复活力,会快乐,这怎么算也不是亏本的买卖。

一颗充满爱的心是丰盈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无论其翩翩年少,还是古稀花甲。他会是宁静的、包容的、满足的、快乐的。老子是这样的,穆罕默德是这样的,耶稣也是这样的。我们不一定要成为这样的伟人名垂青史才不负来人世走一遭,但我们想活的同他们一样真实、一样快乐、一样年轻。

那么让你的心中充满爱吧。

用爱来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件事,每个人。

沙漠会因此变成绿洲,而绿地会因此更加碧翠。有了爱的浇灌,你的心会从干涸变得湿润,由冷漠变得热情,由恐惧变得坦然。你的心便如波涛起伏的大海,包容万物,惠及众生。因为放下自我,你变得成熟;因为广施博爱,你变得深遂,你的爱心成就了你,也成就了你成功的快乐的一生。

坦诚的生活,真心的爱与付出吧。你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你没有让别人成功;你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你没有让别人快乐。

而现在就开始改变自己,为时不晚,快乐将终生与你相伴。

我们都是尘世间的凡夫俗子,每天都有情绪上的波动,做着自己喜欢不喜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我们想快乐的活着,快乐的工作着,快乐的成长着。是我们的心智不够开放、不够理性、不够成熟所致。

我们承认让一颗受过伤害的心鼓起勇气去爱别人是件艰难的事,但同时也是平复这颗残破的心的最好的方法。

我记得一个心理学家讲过这样的一个案例:有一个女孩找他来做心理咨询。她被男朋友抛弃了,她心里满是仇恨,问怎样才能解脱。心理学家只是听。于是她回去疯狂的谈恋爱,让男孩爱上她后便绝情的抛弃他们,疯狂报复无辜的人,以此来减轻自己的痛苦。过了一段时间,又来找心理学家,谈了这段时间发生的事。心理学家还是没说什么。又过了一段时间,女孩又来找心理学家,这次女孩变了,变得开朗了,快乐了,她自己把问题解决了。心理学家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女孩说,让我失恋的男友就好似我心中的一棵大树,被抛弃后,树被拔走了,而我的心里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洞。我拼命报复用对方的失意来填满它,可是这个洞根本没有尽头,靠这种方法我永远也装不满它。于是我想,我干嘛不认真再谈一次恋爱,在我的心里种植一棵新树,来填满我的心灵。结果她成功了,她找到了自己的真爱,而心中的虚无也不见了。

爱的力量是神奇而伟大的,那些伟大的人:穆罕默德、甘地、释加牟尼、耶稣无一不提倡博大的无私的爱。只有爱能化解仇恨、抚平创伤、带来安慰、恢复宁静。如果能用爱来解决,我们不会选择战争,那实是不得已而为之。让自己用爱来对待别人,这个世界便充满着爱。

 

我想,这就是我读罢此书最大的感触吧。感谢成君忆先生,揭示了人性深处的东西,我们每天都受其困扰的根源所在,把它放在阳光下,让我们开始面对它,审视它,认清它,摆脱它。

 读营销管理有感 读《渔夫与管理学》有感

此书不仅仅是为管理者而作的,是对各行各业的人的贡献。正如成先生所说的,有了正确的人,便有了正确的世界。

再次感谢成君忆先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13626.html

更多阅读

读《西藏生死书》有感_婴儿 读西游记有感

读《西藏生死书》有感 (2013年1月31日) 2011年暑期,我在北京探亲期间看了《西藏生死书》,书很厚,我却在一周之内看完,看后,舒爽地吐了一口长气。太美太好!西藏,从那个时候开始,深留在我心中。他的悠久古老、他的深沉厚爱、他的明净舒雅,使

读《冰心散文集》有感 冰心散文集txt下载

读《冰心散文集》有感吴秋芸在散文集中我先看的是《一只小鸟》他讲述的是一只小鸟对大自然充满了新意,它飞到枝上唱起了歌,它的声音里满含着清–轻–和–美,唱的时候,好像“自然”也含笑倾听一般.树下的许多孩子听见那歌声后,觉得

读《骆驼祥子》第十章片段有感 骆驼祥子第十章批注

读《骆驼祥子》第十章片段有感片段: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和那个破布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祥子始终没言语,呆呆地立在那里。听说老车

声明:《读营销管理有感 读《渔夫与管理学》有感》为网友峩是采花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