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知识产权 论知识产权文化



◇全面小康社会需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创造物质财富和知识财富的文化氛围,其中知识产权文化体系的再造尤为迫切。

◇知识产权文化体系有(物态要素、制度要素和精神要素)三个层次、(人本、科学、民主;学习、诚信、和谐;创新、创业、创富)九大基本要素组成,并且她是一个始终处于动态变化、有机关联、互补升级的文化“魔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内,只有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确处理九大基本要素的“排列组合”,才能切实保证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中国的“和平崛起”,才能不断增强我们的“软”实力。

 

文化在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同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一样,将成为与国家(区域)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战略问题。到2020年,我们将建成惠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变革过程,它需要与之相应的思想、道德、知识、智慧的集萃来形成“知识产权文化”,更需要为经济发展、科技昌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思想保证。因此,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和再造,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就显得更加迫切。

一、文化的内涵分析

人类总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和需要创造文化。故人类创造的文化都具有一定的价值[2]——生活价值、方法价值和精神价值等。如服饰、建筑、食物、诗歌、绘画、风俗、中庸、谦让、和谐、统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等,这些功能满足了人类对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         文化的定义和分类

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不胜枚举。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3]。按照文化的价值它基本可分为三类:即物态文化(如建筑、服饰、绘画、雕刻、器皿、度量衡、中西药等)、制度文化(如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教育、艺术、哲学方面的各种制度等)、思想道德和意识等精神文化(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民族精神等)。

物态文化是文化主体把其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科学探索、技术创新、文艺创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不断发现、发展、创新、积累和物化的文化形态,因此最容易被不同的文化主体所认识、交流和吸收。

制度文化是文化主体把其精神文化规范化、制度化、政治化的表现形式,物态文化是制度文化的基础和工具,因此制度文化则常常处于不断变革、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之中。

图一、文化的组成与层次(略)

精神文化是物态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础、源泉和动力,具有鲜明的时代、区域和民族特色,也有较强的连续性、保守性和凝固性,因此精神文化最难被不同的文化主体所认识、交流和吸收。但是在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科学、哲学、技术、艺术、语言、知识、思想、道德、制度、规则等大文化观念已超越国界,精神文化的大规模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已不可阻挡,并已成为物态文化和制度文化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

三类不同层次的文化构成一个以精神文化为内核、物态文化为表象、制度文化为联接腱的文化同构体(图一),三者密不可分,互为依托,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稳定性和内聚力。

2、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及其两面性

中华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是即中国传统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具有两面性。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4]:即“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倡扬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重视人生价值,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以及社会关系中的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十大特色[5]:“即勤劳智慧,奋发有为;爱国爱家,仁政恤民;勇于创造,革故鼎新;廉洁奉公,为民请命;轻利重义,舍生取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尚贤选能,注重文事;敬老慈幼,尊师重教;诚信谦和,敬业乐群;胸怀博大,协和万邦”。

但不可否认,这种文华积淀的惰性[6]和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浮躁浮夸浮华之风[7]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与科技经济全球化、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较发达的全面小康社会格格不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求稳怕乱、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固步自封、敷衍了事、庸碌无为,反对变革的民族心理;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安贫乐道"为尚,不以贪图享受、奢侈浪费,追求低级趣味,热衷于个人享乐为耻;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意识,“不患寡,而患不均”、以“树大招风”、“出头椽子先烂”、“人怕出名猪怕壮”等为由,扼杀人们的竞争和创造精神;封建的宗法思想、家长制、一言堂,唯上、唯书、唯洋的教条主义态度,以权谋私、追名逐利,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浮躁作风;文化本位主义,盲目自大,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唯我独尊,一味排外的思维方式,简单地用"好"或"坏"、"是"或"非"来判断人和事,用形而上学去反对形而上学,甚至用封建主义去反对市场经济;安分守己、明哲保身、患得患失,“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自洁、自好处世哲学;贪图享受,大吃大喝,奢侈浪费,追求低级趣味,热衷于个人享乐奢侈糜烂之风等等。上述传统文化的惰性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严重地妨碍了今天的改革开放,制约了我国经济转轨、体制转型的步伐,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制度、精神和文化障碍。

二、知识产权文化的内涵分析

“知识产权文化”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优秀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与其物质、政治及文化生活相适应的、能够凝聚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国内外和社会各个阶层一切力量、促进国家(区域)和人民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和繁荣富裕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制度规则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知识产权文化”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起到基础的、先导的、保障的和战略的作用。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培育和再造“知识产权文化”,必须与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大潮流相适应,必须与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相适应,必须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相适应。

1、影响知识产权文化形成的变量分析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分析和知识产权文化的定义不难看出,知识产权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经过人们继承、丰富和发展而来(图二)的,在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和政治、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的潮流中逐步形成的新型文化形态。因此,影响知识产权文化要素构成的内外变量主要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建立在民族发展繁荣的基础之上,根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把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赋全面小康社会以民族特色,才能培育出真正现实的、有活力和凝聚力的知识产权文化。否则知识产权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科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8],[9]。首先,世界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知识经济悄然到来,世界经济秩序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特网、电子商务、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转移速度的加快,传统产业的比例逐渐降低,贸易方式将发生革命性变化,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比重大幅度上升,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以及其他专业服务等新型的服务贸易也将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出现;世界经济贸易打破了政治体制的束缚,将快速发展,并呈现经济自由化、一体化、全球化趁势。其次,在WTO、WB和IMF框架下的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贸易规范将基本趋同;传统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高额关税、配额制度等)将逐渐式微;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消费类电子产品)和一些资本密集型产品(如钢铁、船舶制造)的生产相对过剩,贸易保护主义将以新的形式(知识产权与技术壁垒、反倾销诉讼等)继续存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盛行;各种形式的国际区域合作将继续发展,我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图二、知识产权文化的来源、外生变量和基本要素(略)

加入区域经济组织;中国的国际影响将继续扩大,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第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及政策的制定实施产生重要影响,执行世贸组织规则,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国有企业改革、民营企业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将共存共荣;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加紧迫,政府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必须尽快解决,政府调控经济和社会运行的传统手段(如行政审批、资源分配、人才管理等)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和运用市场方式;对外经济活动进一步规范,国内市场更加开放,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和政策法制环境更加完善。此外,国内经济转轨、体制转型和社会进步不可逆转;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战略高技术将更加重要。

——政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进入21世纪后,国家强盛、区域繁荣、人民富裕的途径和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知识创造财富、知识创造文明!由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本、信息、技术、人员流动加快,国家的政治利益完全建立在国家科技和经济利益之上,文化融合成为世界发展的大潮流、总趋势。由于知识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使得国家政治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人本、科学、民主、人权的观念将更加深入普及,中西文化在交流、传播和碰撞中将互相吸纳、借鉴和升华,进而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知识产权文化。

2、知识产权文化的要素组成

如何从中西文化的思想宝库中汲取营养,把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形成的文华积淀改造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文化,并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伦理规范、民族精神和制度模式,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文化保障和智力支撑,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准绳,关键是要把握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知识产权文化的时代脉搏,抓住知识产权文化的基本内核,凝练知识产权文化的主导要素,让人们易懂、易记、易行。本人认为,知识产权文化的构成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三组九要素(图三、图四):

图三、知识产权文化体系主视图(九大要素)(略)

图四、知识产权文化体系的俯视图(三组层次)(略)

第一组由人本、科学、民主三要素组成,她是知识产权文化体系的精神要素,处于知识产权文化体系的顶端,与精神文化和政治文明相对应;第二组由学习、诚信、和谐三要素组成,她是知识产权文化体系的制度要素,处于知识产权文化体系的中部,与精神要素和物质要素相联接,与制度文化和精神文明相对应;第三组由创新、创业、创富三要素组成,她是知识产权文化体系的物质要素,处于知识产权文化体系的基础,与物态文化和物质文明相对应。

知识产权文化体系的精神要素表明,以人为本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起点,又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归宿;科学精神与科学技术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源泉和动力;民主制度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社会主义中国追求的、具有鲜明时代性和民族特色的本质要求。因此,在培育和再造知识产权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克服其保守性和凝固性,吸收先进文明的精华,丰富、完善和强化其精神内核,使之真正成为知识产权文化的灵魂。

知识产权文化体系的制度要素表明,开放、吸纳、包容和扬弃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发扬光大的关键,在经济、科技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学习和借鉴其他文明的长处,提高人的素质,积累知识资源,创造物质和文化财富,必须把建设学习型社会(机关、企业等)制度化、规范化,并使之始终贯穿于整个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成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的战略任务,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政治和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并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社会各种主体(法人、自然人和其他团体)的社会经济活动,必须运用全球通用的经济贸易规则(如WTO规则)、文化规则(知识产权规则)和行为规则(如诚信)等去参与国内外科技、经济、贸易、文化的竞争;全面小康社会乃至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必然是中华民族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一致,社会各种主体(法人、自然人和其他团体)的规范管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因此,在培育和再造知识产权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以法制国的理念,学会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把握制度规则不断变革、发展的机遇,把握经济快速发展、文化观念相互碰撞的战略机遇期,尽快克服政府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切实发挥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真正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知识产权文化体系联接腱。

知识产权文化体系的物质要素表明,创新和奉献、创业和发展、创富和文明才是建造适合中国国情的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大厦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实际,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厦宏伟,但如果没有全国各族人民在科学探索、技术创新、文艺创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不断创造、发展、开拓、奉献、积累、投资、物化和美化,“中国现代化大厦”岂不是空中楼阁!因此,创新(包括各种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是民族振兴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知识产权文化必不能少的基本要素;创业就是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运用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积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广泛和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创造财富的欲望,通过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促使每个人将自己的资本、知识、技术和一切才能投向最有效益的领域,在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回报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机会,促使各种市场主体的活力竞相迸发,保障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充分涌流,以造福于全体人民。创富就是在鼓励创新,挑战传统,发展产业和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各类事业的基础上,通过开拓进取、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商业冒险、团队合作和规范竞争,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不断满足了人们对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需求;同时,随着社会的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财富的追求将更加迫切,在健全法制,发扬民主,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文艺作品大量涌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事业空前繁荣,三个文明齐头并进。所以,创新、创业、创富作为知识产权文化体系的动力源泉最容易被不同的文化主体所认识和接受,是现阶段培育和再造知识产权文化的精髓。

三组九个要素构成一个以精神要素为灵魂、物质要素为动力、制度要素为保障的知识产权文化同构体(图三、四),三者密不可分,互为依托,是一个始终处于动态变化、有机关联、互补升级的文化“魔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源动性、内聚力和辐射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内,只有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确处理九大基本要素的轻重缓急和“排列组合”,才能切实保证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培育和再造这样一个知识产权文化体系,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促进中国的“和平崛起”,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作者为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河南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

[2] “传统文化价值的四个层次”,鲁能信息港,2002年7月1日。

[3]  现代汉语词典,P1318。 

[4] 李兴成,传统文化与新时期传统文化

[5] 同上

[6] 徐景春,“传统文化的惰性”,1996、6。 

 文化产业知识产权 论知识产权文化
[7]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8] 李善同等,“十一五”:中国八大挑战和待解决的七大问题,2003年09月11日,经济参考报

 

[9] 郭民生,“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2003年12月12日,科技日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15615.html

更多阅读

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发展知识产权文化需要重构企业文化

     知识产权文化对推动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作为社会的基础单位之一,亦具有创建知识产权导向的企业文化重任。目前已有一批学者关注企业如何创建知识产权文化,但均采用定性方法分析。作者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发现知识产权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民营企业产业升级悖论

2008注定是一个悲情之年,华尔街那些平日里光芒万丈的投行精英终于给全世界惹了大麻烦,而元凶没有别的,只有贪婪。华尔街的耻辱让全世界人民患上了集体抑郁症,在这块遮羞布没有被彻底拉下之前,关于中国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困

声明:《文化产业知识产权 论知识产权文化》为网友見片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