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吴菲

  引言:“观复”,出自老子《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马未都解释道:“就是说万物都在生长,我看着你轮回。境界很高。”

  盛世兴收藏,马未都当然“时尚”。“大概这几年传统文化成了件时髦的事。”对这一切,马未都自己倒是惯常地面无表情、安之若素。

  生于1955年,马未都历半生、知天命。世人眼中,他是个古玩传奇、时尚新宠、财富神话。而事实上,他的每一步皆有来路,那些古艺术、老器物、旧时光,那些传统深处沉淀的美,是他幼时的迷惑、成人路上的陪伴,是他对老之将至的寄托,是他准备生命结束时留给人世的礼物。

  逐利的时代,很多人想“成为马未都”,想要像他一样坐拥宝藏,恨自己不能如他“幸运”、生逢其时。马未都也自道“我的成功不可复制”,那个成就了他的时代一去不返。然而细品马未都的故事,会发现此生除了天赋和时运,他其实还有更根本的护佑加身——对自己兴趣的一份真爱与坚持、对独立思想的一世自珍,以及对生命的清醒自知。

  戒不了贪,别玩文物

  8月22日下午,北京秋日晴好,居地偏远的观复博物馆不太好找。之前长长纷乱的路径倒像一曲神秘暖场。红顶、满墙绿蔓,扉门深掩。站在绿壁环护的静静庭院,清水净流,日暖生烟,眼前的观复,宛如一粒遗世明珠。

  马未都衣衫寻常,但整个人望之有尘不沾身的一种特别的洁净感。他用一只珠圆玉润的紫砂大杯喝茶,有那种足以让你对他的生活心生嫉妒的悠闲。

  “我对古玩的兴趣有点与生俱来,我很小就喜欢这东西。最早感兴趣的是瓷器,我觉得生活中看不到这么漂亮的东西,它们为什么都在柜子里?为什么我用的就都是粗瓷碗?为什么历史上的东西都比我们现在的漂亮,而我们的课本上说过去的人生活得水深火热?”

  少年马未都有太多的“为什么”?刨根问底的毛病就这么从小落下了。“‘文革’让我们在刚开始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就彻底不学习了。过早辍学反而使我们更早走向社会,于是你的兴趣在哪儿就冲哪儿去了,也不受学校教育的约束。正是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我的世界观。”

  “我的年龄段卡得可丁可卯,21岁时‘文革’结束,1980年我25岁。25岁到35岁是我‘狂收暴敛’的10年。这10年古董价格长时间是谷底,没有什么起伏,持续的时间特别长。比我大的人,‘文革’前章乃器这些藏家,让人整死一半,比我小10岁的人等他们有能力的时候,这些东西都贵了。”

  《三联生活周刊》评论:“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收藏的“马未都们”,其实是享用了过去长期文化破坏的恶果,他们在10年内以抄底的低价买进,得以成就批量收藏。这种辉煌成功彰显了一种价值的回归。”

  在物求人的年代,马未都收藏了不少好东西,在人求物的年代,他已经不怎么收藏了。马未都见证了人与物之间的转化,也玩味出收藏这个领域里的人生哲学,比如,“你戒不了贪,就不能玩文物。”

  博物馆的尊严

  马未都会在采访开始前,要求来访者先浏览一遍他的博物馆。我猜这是他的习惯。一个人的自珍就这样无声地传达出来,沉静而坚持,让人感动。

另一个感动的瞬间,是当记者跨入观复的门窗馆时发生的。不是周末,参观的人不多,门窗馆里岑寂无人。那些昔日人家的门扉和窗棂,在柔和的灯光下闪闪发光,它们穿越过清代、民国遥远的时间和风雨,从几世人居的灰尘、油烟、自然的倾颓和野蛮的拆卸中幸存,向你迎面而来。那些美丽的花纹和线条清晰而洁净,在古曲悠扬中闪现灼灼光华。看到它们,你会明白什么叫“文物的尊严”。

  “是不是跟咱们孤儿院那弃婴似的,被人家领走了都过得不错?”马未都笑问。

  “在我年轻的时候,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批判到极致。那时我实在闹不清楚,为什么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如此仇视?于是收藏中,我很愿意与大家共享文化。文化必须要想办法让人亲近它。我办博物馆不是糊弄,收藏得有喜欢的环境。同样一件文物,把它搁在优美的环境中布置起来与随便摆放,效果完全不同。什么叫博物馆做到极致?就是你能想象的博物馆的尊严它全有,所有的藏品它都是供着的。”

  文物是历史的证物。“我们现在老说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我们用什么能跟古人沟通上?我们过去太蔑视自己的文化了,而又建立不出新的文化。我们所处的时代,今天已经把大量文化要素都去掉了。升华来自于复杂。而我们现在的生活大部分只能用‘简陋’形容。”

  炫耀知识,我快乐

  “开博物馆,大部分人误解我想通过这个发财。其实,这个博物馆消耗的精力和财力非常大。以我这个聪明程度,如果想发财我肯定不干这事。我当时为什么办这个博物馆?最简单的说,就是为了一个虚荣——炫耀!我要炫耀知识。很多人愿意炫耀财富,买好车,买好房,穿金戴银,都是炫耀财富。但精神上也可以炫耀。我知道很多你不知道的,熟知你不知道的。文化传达带给我很大乐趣。”

  在马未都看来,只有文化的乐趣可以陪伴人穿越时间,“其他的乐趣都有限的,都是人生一段一段的。人生理上的乐趣是时有时无。而文化的乐趣是无穷尽的,可以让你享受到人生的最后一刻。”

  “我没想靠这个发财。我看过网上有人说我藏得比较深,想卖个大价钱。我说这事儿我都不跟你解释。早晚有一天我捐了你横是不能再说我这事儿了吧?我不靠这个生存。我的生存的要求特别低,我已经觉得生活好得不行了。从创办开始,我就说这是文物界的希望小学,因为说这个事大家听的懂。你捐赠一个希望小学你肯定不是谋求一时的回报,你也没有办法谋求回报,但是最终会得到回报,我希望是永久地得到好处,心灵得到好处。”

  博物馆会依赖制度活下去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古人云:“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藏家与藏品之间的离散,是个永恒的宿命。

  学人赵珩尝叹:“藏品与收藏者的生命同在,恐怕已是很大的奢望。沧海流遗,往往不是个人可以把握。曾经拥有的或是企盼的,失去的或是怀恋的,一切都会淡去,物质于人,只有临时典守,哪里有常存永驻?快乐只是停留在那短短的瞬间而已。”马未都对此想得很清楚:“第一,不想把收藏重新变成钱;第二,不想传给后代,只想实实在在留给社会。”

  “我这点比一般人想得通,我财产留给家里有什么好处?无非就是让他卖着方便点儿而已,对不对?我就一个孩子,他自己有工作而且生活得很好,那犯不着。我碰到过一个日本人,他很痛苦。自个儿七十多岁了,家业也大,就一个孩子。他儿子跟他说:‘你的所有东西在你生前处理完毕,别遗留给我,我也不会要。我是个医生,靠我的技艺就能生活得很好。’这么大家业,卖掉吧,全是钱,没有用。所以他特痛苦。”

 “而且,我觉得它本身是社会财富,你为什么要留给孩子?我一直说希望博物馆完整有效地留给社会。对我来说,最悲哀的是什么?是我死了,博物馆就死了。我们现在的世界都是依赖人生存的,那这个人不在了怎么办?所以我特别希望能依赖于一个制度,让我们能平静的离开人世,知道后果。而这个制度能保证博物馆延续下去,高品质地运营。将来我死了,如果后代还能延续,他们知道‘我们祖上还有一人叫马未都’,挺光荣的,就行了。钱花了有什么用,对不对?”

  我愿意看到我自己的结局

  马未都正在谋求“让博物馆活下去的制度”。而今观复已经实行“理事会制”,理事最低门槛是人民币十万元,人数限制在百人以内。“十万元很低了,比高尔夫会员的门槛低多了。博物馆理事将来一定会比高尔夫会员的地位高。高尔夫会员那算什么社会地位啊,只能代表你可能有点儿钱吧。”

  对于观复的未来,马未都认为他离世前就看得到。“它能不能维持下去我生前就会知道。如果快的话,可能十年之内就见分晓了。今天很多人表现出对赞助博物馆的兴趣,再过十年二十年以后,社会上有大量财富没去处,人们会捐出来。捐哪儿?很多人,我会让他看到生前的深厚荣誉的时候就捐给我。”

  1998年,马未都的父亲仙逝,他在捧到父亲骨灰的一刻意识到人生苦短。“我父亲身体特别好,得了癌症迅速去世了。他去世时72岁,我今年53,再有19 年就到我爹死的那个年龄了,这还得说上帝给我这岁数得够我爹的那个寿命。就算我到那天不死,那我最多还有19年,不就这个事儿吗?你人生所剩的时间并不多,不够你挥霍。我就想,别空怀着这一肚子的学问最后就走了。”

  “我愿意看到我自己的结局。我希望六十岁的时候能退休。退休以后最好的状态是,我几个月就偷偷来一次,在门口买张票,看完以后特高兴。这是我最喜欢的状态。我不喜欢来了以后前呼后拥、指手划脚的,那一点儿意思都没有。我就作为一个观众在看,‘哦,你们有什么新展览了’、‘哟,这很有意思,这个我不知道 ’、‘那个东西是我早年买的’……”话别的时候,马未都这样向记者描述他梦想的晚景。那一刻,窗外日光和煦,观复童话房子一样的红屋顶看上去可爱而温暖。明年,观复在北京城中的新馆址就要动工了。马未都为他那些宝贝们谋划的未来正在路上。

  歌德说:收藏家是幸福的人。信然。

  问答部分:

  《胡润百富》:您这算不算给好多富豪指出了一条路呢,比如,将来可以把钱花在哪儿?

  马未都:指出路是可以的,但我觉得对大部分人不是很有作用。他必须得有这个素养,没这个素养他不听你的。我们对文化的需求,我认为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算一个真相,还是一个假相。就是说大部分追求文化的人不是真的从内心里喜欢文化,一个是附庸风雅,还有就是追逐钱,想着这事儿能挣钱。

  《胡润百富》:可您说过:“戒不了贪,就不能玩文物。”

  马未都:我至今为止看到的企业家,对艺术有感受的很少。感受的前提不是你买了好多艺术品,而是你对艺术能够从另外的角度去谈它。比如你从哲学的角度、从社会学、美学、史学、科技学,你从任何一个角度可以谈谈,这就算你对这事儿多少有点了解。当然我们大部分人是从经济角度,“我这可贵啦,这花多少钱买的”,特土,我看土得不行。但这个社会就这么土,那没办法。我们今天整个社会表现都很土,企业家急需文化营养。

  《胡润百富》:素养也是可以培养的?

  马未都:有钱以后怎么提高你的精神享受,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课题。你如果不是真心地享受,真给你摆那儿你也没什么感觉。那么你需要努力,能接触多少接触多少,首先不能抵触艺术上的消费。我们都喜欢有形消费:花二三百万买辆好车,很多富翁全买过。买的时候就知道,交钱的一瞬间你就开始赔钱,用上几年就扔掉了,换个新车,对吧?但有些富翁呢?买一张画,买个瓷瓶,买件家具,他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东西以后能不能挣钱。你买那豪华车的时候你怎么不想啊?买车是个消费品对不对?那我也觉得艺术也就是个消费品,你消费得起你就买,你花二百万买个瓶子摆那儿你看好看就行,假设它以后值了两个亿,那是你的造化,不是你的追求。但是我碰见的大部分都这个路子,“将来值多少钱?”太土了,都这么问我,我就觉得无言以对。我怎么跟他说呢?

  《胡润百富》:有没有被您影响到的例子?

  马未都:没有。我身边的人都是不抛头露面的。经常露脸的富翁我也不招他们。中国企业家,我对他们影响是有限的。我比较大的还是公众影响,就是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的影响;第二个,除非有个别企业家作为朋友,可这类朋友能推心置腹的不算很多。我们有很多有钱人,这些企业家,内心脆弱,经不起说,你说他“土”他不愿意听,他觉得他特洋,他穿的都是名牌。我倒是跟一些世界顶级富豪聊过,觉得他们还不错。

  马未都,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收藏家、文物鉴定家。1996年创办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并出任馆长。现正CCTV“百家讲坛”开讲,引起追捧无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25848.html

更多阅读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凄其以风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赋也。采采,非一采也。卷耳,枲耳,叶如鼠耳,丛生如盘。顷,欹也。筐,竹器。怀,思也。人,盖谓文王也。寘,舍也。周行,大道也。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故赋此诗。托言方采卷耳,未满顷筐,而心适念其君子,故不能复

各为其主 各为其主谁说

洛阳成语典故各为其主成语释义:各人为自己的主人效力。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曹爽传》:有司奏综导爽反,宣王(司马懿)曰:“各为其主也。宥之,以为尚书郎。”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十二

声明:《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为网友流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