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
在外部,八个事业部的老总被我换掉了七个,没有协同管理能力的工厂厂长也换了不少。我对总部职能部门的组织机构重新进行了调整,将功能弱化的战略管理、人事管理、信息管理、营销管理、组织体系管理等进行了强化,组建了战略发展总部、人力资源总部、营销总部、信息管理总部、管理推进总部等;原有的中层干部全部就地免职,重新竞争上岗。一夜之间,大家感受到了我的硬派作风。大家意识到,总部原有的官僚的、粗放的、动作迟缓的、不思创新的旧习,将会随着这次改革不复存在。但是在调整中,我把持了一项原则,就是一边改革一边调整,化整为零,把大风大浪变成不断的小风小浪。 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我在青啤工作了三十多年,上上下下全都非常熟悉,甚至可以说很多人是从小一起光着腚长大的,怎么处理老乡、同学、一同进厂的朋友等熟人的关系,避免形成小圈子?我认为还是靠竞争机制来解决,所有的岗位都规定公开竞争上岗,按能力聘用,优胜劣汰。 接下来,要变的事太多了。首先是我们的战略必须要变。鉴于青啤所走的是一条快速扩张之路,那么我们的管理家底怎样?我们的资本家底怎样?我们的文化家底怎样?我们的品牌家底怎样?等等,随着我提出的青啤发展战略要从"做大做强",转向"做强做大",青啤发展的这些核心资本将率先遭遇竞争和挑战,我们不得不变。于是,我上任以来的三把火变成了摸清家底、适时求变、在变革中求发展的自我革命。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我带领着我的团队耐住了寂寞,耐住了性子,和组织一起承受了五年的沉寂和五年的变革之痛,苦练内功、修身养性、厚积薄发,终于赢得了青岛啤酒健康、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我刚上任时,青啤董事长李桂荣给过我如此的评价:具备统筹规划、独当一面的经验和能力,同时也具备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并具有很强的开拓和创新意识,完全能够胜任风险大、挑战性强的工作。通过上任后的成绩,大家都认同了他的评价。这些对我的褒奖,我认为都源于青啤,这个我一辈子成长和磨炼自己的摇篮。 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 在人生的机遇面前,我曾经犯过两次傻。 与如今那些一路从大学、MBA、外企等温室里成长出来的经理人不同,我这一代人的经历要艰难得多。从小,我就是一个非常好强、立志将来一定要成功,而且必须成功的人。可以说是环境造就了我这样的性格。

我父母都是孤儿,我母亲6岁就没了父母,而我的父亲11岁成了孤儿。后来,这样两个孤儿走到一起,靠一件小棉袄从外地漂泊到了青岛,然后借了别人家的一个门洞成亲,这个门洞就是我们的第一个家。这种困难的境遇使我母亲一直生活在焦虑之中,我记得我刚懂事的时候她只有三十多岁,但她从那时就开始每天担心她会不会也突然去世,万一她离开之后谁来照顾我们,我们后面的生活怎么办? 我家当时的家境十分困难,很难吃到饱饭。我家门外有一棵槐树,到了春天刚刚发芽的时候,槐花和叶子就都被我们摘下来吃掉,我们甚至吃过糊火柴盒的面糊。家中只有我一个男孩,在山东人传统的思想里,我就是家里的顶梁柱,没有任何借口把养家的责任推给其他人。改变家境是我的使命。在那样的困境里,我从小就想,我必须要成功。这种执著使我在后来的工作中,坚持干什么都要把它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