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
2001年8月29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宣布,经控股股东提名,董事会选举通过,由我出任青啤公司总经理。 这个结果超出了所有媒体的猜测。他们一直都把目光集中在青啤的几位功勋卓著的副总身上,谁也没有想到青啤最终会选择时任总经理助理、北方事业部总经理的我来接掌大局。 青啤的竞争对手华润对我上任的评价是:他懂啤酒。 上任伊始,我知道很多人都等着看我的三把火,但是我一直按兵不动。我心里很明白,对于一个百年的老企业来讲,很难只用三把火就把它迅速革新成基业长青的企业,我的实力也不能简单地用三把火来衡量。刚刚上任,千头万绪都亟待整合,我应该先从哪里入手呢? 文化不是一天能改良出来的,制度的建设也需要一个过程,我想,还是应该从大家能看得到、体会得到的关键点下手,具体来说,就是从拉动业务成长入手。 所以,我一头就扎到市场里去,"贴着地皮跑,潜入水底游",把市场的问题找出来,到一线去解决问题。我用三四个月在全国转了个遍,摸市场。直到今天我还保留着这个习惯,每过两三个月我就要下去转一转,一年要花两百多天在外边,在上面只听汇报,会造成信息不对称,做决策就会出偏差。 我"贴着地皮"跑了一圈之后,发现了第一个问题。青啤扩张之后,要往外派管理者,那么,我们派的是什么人呢?都是以往管理工厂的人。因为派的人不合适,没有管市场的专长,以至于当地的市场打不开,利润急剧地下滑,公司上下都着急,于是就频繁地换人,最后连管理工厂的人都没得派了,当时彭总有句玩笑话说:"把派干部的人派出去得了。" 发现这样的问题之后,我就提了第一个观点-人人都是人才,但是你需要进行自我革命,自我转型。我逐一和市场一线的管理人员谈话,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推心置腹地对他们讲经传教,所谓的"经"就是市场观、品牌观,所谓的"教"就是做市场做品牌的方法。经过这样的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的交流传导,一线干部增强了对品牌和市场的认识,感悟到了营销的真谛,同时也使我对他们有了较充分的认识,对他们做市场的能力也摸得比较清楚,做到了心中有数。

另一方面,我们从组织角度着手,开始对派出的人进行培训,给大家信心,证明大家可以转型成功。我们开始建立一些规矩,比如定期沟通会议制度、营销专题会议制度、最佳实践交流制度、轮岗轮职制度、"回家看看"制度等一系列的促进学习交流和转型的办法,并不惜花重金聘请世界著名营销专家给我们做营销专业培训,营销学最基本的4P、4C理论和方法开始植入青啤。令我汗颜的是,市场经济发展了这么多年后,青岛啤酒才开始真正建立起规范的、系统的营销体系,青啤的营销人才才开始有了雨后春笋般成长的土壤和环境。 我坚定地提出"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这一人才观,可以说,这是我上任后在用人方面做了一个颠覆性的改革,这实际上是我向组织传导"走专业化道路"的一个信号,今天的青岛啤酒,正是在沿着专业化道路健康行进。我们的组织部门非常灵敏地捕捉到这一变化的契机,立即开始将改革的斧子砍了下去,一时间波澜四起。青啤的老传统、旧习俗开始接受挑战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