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苏伊士运河:凝聚与分裂(2)

 第14节:苏伊士运河:凝聚与分裂(2)


系列专题:《认清贸易真相:贸易打造的世界》

  但苏伊士运河所凝聚起来的,也因该运河而分开(部分原因是它改变了欧洲人生活、统治的方式)。由于很容易就可以得到家乡的产品(甚至冰!)和消息,新一波欧洲人来到东印度群岛。他们被称做trekker(短期侨居者),以有别于先前来此的blijver(长久侨居者)。他们只把东印度群岛当做工作中的一个地点,最终还是要回到欧洲。侨居当地时,他们过着和家乡一样的生活。新一拨来此的欧洲人带妻子同行;先前的长久侨居者则娶当地女人为妻,以通过姻亲关系打进当地上层社会。新一拨欧洲人不愿与当地人直接往来,大部分不愿学马来语。数百年来,马来语在从苏门答腊到吕宋的广大地区间,一直充当贸易语言,直到欧洲人到来。许多未婚的短期侨居者,非常瞧不起当地的"土著",所以常常和日本女人同居(在那个种族歧视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毫不避讳的年代,日本女人被认为是"较高等级的亚洲人")。欧、亚洲人婚生的混血儿,先前还被认为和欧洲人地位差不多,现在成为比"纯种"欧洲人低一级的另一个阶层;因此,很多混血儿否认自己的亚裔血统,极力甩掉"东印度群岛"的痕迹。

  别的侨居民族也开始形成一个生活圈,排斥异族。新一拨华人移民也发现,与家乡保持联系,比以前要容易得多;继欧洲人之后,他们也开辟出纯华人的聚居区,建立强调中华文化传统的学校,创办只有华人可以加入的贸易组织和民间团体。华人上有地位更高的欧洲人鄙视,下有地位较低的马来人敌视(华人掌控了放贷、税款包收、毒品买卖,自然引来马来人敌视),在这种处境下,他们创立了东印度岛群最早一批"民族主义"组织,但他们所心系的国家是中国。这些组织早期的活动包括为祖国的政治运动(包括1911年推翻清朝的革命)募款,要求殖民当局给予华人等同"欧洲人"的地位--殖民当局早就给予了日本人等同"欧洲人"的地位。

  不久,东印度群岛上占人口多数的原住民也开始行动。但对爪哇人、亚齐人、米南卡包人(Minangkabauan)等族群而言,他们致力于提升自己族群的利益、对抗欧洲人、华人,但他们没有民族的认同感。在这点上,苏伊士运河助了他们一臂之力。欧、亚间的主要航运路线,这时是通过中东而非绕经南非。这块殖民地上的"圣特里"(santri虔诚穆斯林,也叫白派,他们注重伊斯兰教的礼仪与形式。)穆斯林,借运河开始了麦加朝圣之旅。在以前,尽管这里的穆斯林占人口的大多数,但由于路途遥远,他们很少去麦加朝圣。运河拉近了他们与遥远的"心脏地带"的距离。这时正值"伊斯兰现代化"运动横扫中东。该运动主张,真正符合《古兰经》意旨的伊斯兰,并非与现代世界的生活不相容。认为伊斯兰与现代格格不入的错误印象,源自伊斯兰与各地习俗混杂;为还原伊斯兰教本来面目,让伊斯兰在这个世界继续存在下去,就必须抛弃掺杂进来的各地习俗。东印度群岛的"圣特里"穆斯林受此启发,采取了多种穆斯林现代化的措施:创立了既可以研读《古兰经》,又可以学习西方科学、社会科学的学校;设立由穆斯林贸易商组成的合作性组织,以阻止华人进入香烟、蜡染印花布等生产领域;为提升穆斯林政治权利而奔走。欧洲人通过轮船、通讯,使东印度群岛接触到更有生命力的外来观念,却发现外来观念未必就是欧洲观念。鼓动反抗欧洲人统治的中坚力量,大部分来自伊斯兰联盟(Sarekat Islam,创立于1911年),而创建它的贸易商就是受到"伊斯兰现代化"运动的影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50903.html

更多阅读

个人魅力的养成与增强 第14节:第2章 个人魅力(6)

系列专题:《使人生愉快与完美的学问:情商与影响力》  解决的路径是:提升情商的“乐群性”。  银行的领导诉苦:“现在银行网点储蓄所顾客排队,谁都不耐烦,把怒火发在柜员身上,柜员总是被呵斥,恨不得把制服脱了,跟顾客暴打一顿,再也不干柜

第14节:尴尬(1)

系列专题:《有意义的人生智慧与科学:生而向善》  第五章 尴尬  1860年7月2日,伊德韦尔德·麦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登上了一辆由旧金山到密苏里州首府圣路易斯的马车,他要到那儿去搭乘一辆到欧洲的火车。他准备到欧洲去寻找稀有

寻找泰坦之击阶段四 第14节:第二章 寻找第六阶段(3)

系列专题:《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得爱学习》  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也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妈,你看,这样好吗?”他们也做相同的事情来取悦老师,主要用在有魅力或受欢迎

第14节:第五节:1号销售经

系列专题:《无往不利的商战指南:九型人格销售经》  第五节:1号销售经  1号令人舒服的地方:公正,赏罚分明,情绪稳定  1号令人不安的地方:批判的态度,追求完美,有时候显得吹毛求疵  ◆ 成长方向  @ 不要做批评家,吹毛求疵  @ 想清

第14节:★因材设计(8)

系列专题:《教育界第1畅销书: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带着梦想,余涵在高二参加了绘画大赛,获得了一等奖,这对她来说是很大的鼓励,这次的获奖对她的清华之路起到很大的作用。余涵对自己更是充满了信心。但我告诉她,还是不能放松对课程的学习

声明:《第14节:苏伊士运河:凝聚与分裂(2)》为网友上官少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