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认清贸易真相:贸易打造的世界》
7.苏伊士运河:凝聚与分裂

苏伊士运河所凝聚起来的,也因为它而分裂。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欧、亚两洲之间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运河开通三个月后,伦敦、孟买间的航运成本下降了30%;这条运河的开通,再加上轮船的广泛使用,在十年间,马赛到上海的航程由110天缩减为37天。人员、产品的流动和观念的变动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苏伊士运河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影响最大,该群岛是哥伦布时代所谓的"香料群岛",也就是今天的印尼。很多欧洲人自信地预言,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该殖民地与欧洲的关系日趋紧密,西方人的习俗终将取代当地的习俗;西方文化在群岛上普及后,群岛上的马来人、印度人、华人等,也将对西方文化产生认同,并形成欧洲化的社会,当然唯欧洲人马首是瞻。但实际上,苏伊士运河所发挥的作用与此背道而驰。到了20世纪初,印尼表面上统一,但内部因阶级、种族、宗教差异而严重分裂,荷兰的控制开始松动,同时亚洲内部人民间出现敌对情绪,这种情绪至今无法消除。 苏伊士运河开通后一年(1870年),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收到了第一份电报。1872年,荷兰人鼓励其他欧洲人投资这块殖民地,原本人烟稀疏的外岛出现了大量烟草田、咖啡园、可可园、橡胶园,不久后这里发现了锡矿区和油井。1873年,为保住最珍贵的外岛苏门答腊,荷兰人和当地的亚齐人发生了长达30年的战争。最终,荷兰扩大了殖民地范围,确立了日后印尼独立时的版图。这片殖民地出现一种新的企业,这种企业有别于先前的殖民体制,更类似于现代的农业综合经营体制。 1870年之前,东印度群岛的出口商品大部分产自爪哇,而且几乎都由农民生产。为便于统治爪哇,荷兰人曾支持当地的传统生活方式。农民一辈子待在村落,自给自足,受思想传统的土邦主和村长统治;另外,他们还需要服徭役种植甘蔗等经济作物(一般用来生产糖等出口商品)。徭役根据土邦主所辖土地、人民的数量分配。但现在,国际贸易的扩大,使荷兰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当地的传统来经营殖民地。法国人、英国人排干湄公河、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不久后从英国的科芬特里(Coventry)到中国广东,都可吃到南越、缅甸的大米。东印度群岛的劳工一旦可以吃到进口大米,欧洲人立刻将这些外岛开辟为大型种植园,不再生产粮食,只生产出口作物。种植园需要大量人手,为维持廉价工资,欧洲人从人口稠密的中国、印度、爪哇引进大量"苦力"。有钱的华人跟着迁移过来,经营粮食零售、典当、鸦片等生意;拥有种植园的欧洲人地位最高,处于这个移民社会的最顶层。欧洲人原来扶植的土邦主和村长,这时被打入冷宫,其角色被较"现代"的行政人员(工头、收债人、法官、警察、私人警卫)取代。即使在爪哇,出口也由于大米进口量日增而趋于专业化,更多农民被直接带入现代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