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认清贸易真相:贸易打造的世界》
关键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支持这类冒险事业。他们知道商业有助于维持华南的繁荣,但不信任那些离开祖国而久久不归的人民。他们想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禁止人民待在海外超过一年。对贸易商而言,这只是稍有不便(贸易商有时在待了两个贸易季后得动用贿赂才能回乡),但对农民却有很大的制约,因为农民只有在国外待得更久,才能赚回远道往返的旅费,揣着大把的钱衣锦还乡(背井离乡讨生活的人大多希望如此)。 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即中国政府无意对外殖民,这导致海外侨民几乎得不到祖国对他们的安全保障。海外暴力排华活动频频发生,清朝政府虽偶尔表态支持暂时居留海外的"好"子民,但对于离开祖国更久的"坏"子民,却连表态支持都没有。华侨只能自己保护自己:要么逃离当地,要么贿赂官员,或者两种办法双管齐下。对原本就居无定所的贸易商而言,这并非难事,但对于农民,即使是小有积蓄的农民,却是一大困难。 中国政府不仅不愿动用武力对侨民居住国施加压力(让他们保护其侨民),也不愿意帮助华商。大家都知道,欧洲国家准许民营公司(例如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可以动用武力,夺占海外地区,设立政府,殖民开垦。华商也有这样做的能力,但他们所欠缺的是吸引他们这么做的诱因。欧洲公司开辟殖民地的成本高昂,但它们有办法弥补这些成本。它们所生产的出口商品(烟草、糖之类),都绝对可以在本土市场消化。由于气候、地理环境的限制,欧洲无法自己生产茶或糖(因此市场巨大);同时,财政窘迫的政府乐于限制其他国家殖民地的产品输入。这些商品即使被课征重税,在欧洲几乎也没有竞争对手。但中国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需求并不迫切,因为邻国国力都不如中国,而且1770年代的大部分年份,中国政府都有庞大的预算结余。即使中国有意支持海外华商,大量进口课以重税的海外产品,也会发现这行不通,因为中国境内有热带地区,可以生产糖,其他海外产品在中国也有生产。就算华商将商品回销中国,面对国内竞争,他们也无法售以高价,因此他们没有理由冒着赔钱的风险,在海外从事这些商品的殖民开垦。

1850年后情况开始发生改变。当时欧洲的殖民统治更加稳固,日益工业化的欧洲母国,其内部需求大幅增加。清一色白人的新一代投资人,开始从中国(和印度)招募大量技术农民到人口稀疏的热带地区(从刚刚排水抽干的湄公河三角洲到夏威夷等地)。这些农民技术好,但他们在国内几乎无地可耕,所以付很低的工资就能招到。福建贸易商再度参与其中,他们有的担任劳动力招募员,有的开食品杂货店,有的开当铺,有的替出国工作的同胞写家书。但他们不是这一事件的首要推动者,也不是从同胞血汗中获利最多的人。这两类华裔离散族群失去了替自己创立"新家园"的机会。在下一个世纪里,他们将只能替那些勇于创立"新家园"的冒险者,担任必不可少但工资过低的助手(但不是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