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认清贸易真相:贸易打造的世界》
6.福建人的贸易网络 在过去, 世界各地的贸易都是通过同乡所构建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行。 贸易商都知道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没有通信、没有可强制执行的商业法则、没有统一的度量衡的年代,一个商人与合伙人、代理商、其他港口的同行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更为重要。在过去,世界各地的贸易都是通过同乡所构建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行。同一地方出身,意味着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些相互信任的基础:包括讲同样的方言,骂同样的脏话。过去,散居世界各地的热那亚人、古贾拉特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但这时犹太人早已失去其共同"故乡")和其他族群,他们将自己族裔居住的各个城市连接在一块。 以中国东南沿海省份福建为故乡的离散族群,是人数最多、最经久不衰的离散族群之一(1984年,福建晋江有居民102.6万人,海外的侨民却超过110万)。福建离散族群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离散族群大部分完全生活在城市,但还有数百万人去乡村开荒种地,这些乡村包括从中国内地到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加州等多处。但奇怪的是,这两类离散族群几乎彼此没有合作。在19世纪末之后,两者都受到西方殖民者的支持。 福建自古人多地少,农耕条件恶劣,正如中国某位官员所说,"人以海为田"。福建作为造船、渔业、贸易中心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即使福建的森林遭到毁灭性砍伐、导致造船业转移到泰国等地,福建人仍是东南亚主要的船运业者和贸易商。在东南亚各个王国,福建人担任收税员、港务长、金融顾问等职务,后来在福建的欧洲人殖民地里,还是福建人任这些职务。19世纪,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离散族群网络的作用越来越大。例如,去加州淘金的华人,大部分来自福建、广东省有同乡侨居海外的地方,这些地方的年轻人通过同乡侨民所构建的商业网络,了解海外的最新动态,并取得去海外创业所需要的资本。经营这些海外活动的商号,通常是家族性的,他们非常擅长利用这些人脉关系。他们鼓励侨居海外的家庭成员努力赚钱(并且将一部分钱汇回故乡),到时就可以娶个百里挑一的漂亮媳妇儿;他们鼓励年轻的孤儿去海外创业,并承诺只要他们事业有成,就会收他们做养子。个别家族往往专门从事特定种类的买卖,并将宝贵的经商技巧传授给家族成员;同族的情义加上利益的诱惑非常有效:由于个人资产、商号资产无法明确区别,很容易引发争执,但这两个因素大大降低了发生争执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福建还出现了农业性移民,散居于中国、东南亚各地。在这点上,故乡同样扮演了筹措资本、协助创业的角色。重要的技术也被带到移居地,福建种植甘蔗已有数百年历史,福建人将这种作物(或甘蔗种植的新技术)带到很多地方,包括江西、四川、台湾以及海外的菲律宾部分地区、爪哇等。福建人种植甘蔗的技术闻名海内外,欧洲人还想方设法招募他们到斯里兰卡、古巴、夏威夷等地,为自己所经营的甘蔗园工作。 只要福建雇农所到之地,都会有一些福建贸易商随后跟进,他们为同乡雇农提供所需商品(包括他们喜欢吃的大米、辛辣调味品甚至鸦片)、信贷,协助他们往家汇款。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华商团体在东南亚势力庞大,尽管当地还有大片尚未开发的可耕地,尽管家乡地狭人稠,但是这两类离散族群并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华商几乎从没有想过利用国内的劳动力开发海外耕地(台湾的华商除外)。早在1600年,马尼拉的中国城,规模就和1770年代的纽约或费城的唐人街差不多。虽然马尼拉附近有很多尚未开垦的农业用地,但乡间却没有形成大型的华人聚居区,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