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 最大改变已开启,行业难题仍继续



  2012年的并购完成后,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格局,变化最大的就是混凝土机械这个细分领域。目前来讲,原来的全球混凝土机械巨头们,背后主要资本控制方都换成了中国企业,三一则一举成为这个领域的全球第一。

  全球混凝土机械行业“变天”

  从整个工程机械行业来看,混凝土机械并不算特别主流的业务,真正代表工程机械行业主力的市场,是以挖掘机和装载机这两个机型为主,外加重型卡车所占领的市场。像柳工收购的HSW,在东欧市场上品牌知名度很好,市场影响力也不错,但是中国市场听闻这个企业和其推土机品牌,还是柳工收购的缘故。三一并购德国大象,其实也是同样的情形。

  企业做这样的并购,当然也有很多驱动因素,比如股东、扩张市场份额、节省研发成本等等。因为同行业之间竞争的缘故,即便是在进行海外并购,竞标之争甚至更为激烈。早在2006年,美国凯雷险些并购徐工的时候,向文波曾发表博客文章,称此举是贱卖国家资产,愿意加价30%代替凯雷做次交易,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凯雷并购徐工最终也未果。不仅如此,三一和同城对手中联重科,也在2008年竞相并购意大利的CIFA,但那一次是中联重科得手。2012年达成并购德国大象的协议前,中联重科再次和三一就并购德国企业竞标,最后,是三一签完协议后爆出“路条”违规报道,不难想象这其中竞争之剧,要不然三一也不至于这样“闪电并购”, 仅一个月的时间就签订协议。

  中国企业国际化,类“三一模式”

  如今单看这样的战略目标——到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到2015年,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跻身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3强——你绝对想不到这是那个曾经待售的徐工。如今的徐工,不仅能继续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民族品牌存在,甚至直逼三一行业排名,对此,向文波确实“功不可没”。当时三一的想法之一,可能是先联合徐工在国内做大做强,然后再进行国际化。这未必不是一条国际化的路径,只是原因众多而没有实现。

  现实中,中国企业进入海外的路径,不乏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这种全球布局顺序。方式上,也基本是先在国内做组合件、结构件的生产研发,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然后逐步积累起经验和实力,加强研发和生产进而出口产品,第二阶段就是在当地建厂也即进行绿地投资,给当地带来就业和税收,第三阶段才是直接把已有的企业买进来,或者和对方企业共同经营新的机构,从人员和管理、研发和设计,到生产、销售、服务等等逐渐本土化。

  具体路径和方式的选择,本质上和企业自身的人财物储备、海外市场成熟度和准入标准等都有关系。作为竞争战略,它当然也会影响到竞争内容和结果。前期的产品质量、技术、影响力不如人,那就靠价格优势打开市场,然后加快缩短从研发到上市的周期,以及逐步提升品质、附加值,比如服务。

  此外,就是产品品类丰富,可供选择范围广。从矿山、路面、建筑机械到港口机械,产品品类和型号齐全,尤其不乏“大块头”,产品规格投市场所好,如偏好大体积、大吨位。但是国外的知名企业,一般至少要在某一个品类上做到顶尖,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然后才是扩大范围。在产品品质方面,它们也追求经久耐用,一个新产品推出前至少要经过3~4年的研发和调试。目前,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很多产品上市前的调试周期,普遍要比国外知名企业推出新品周期短。三一所在的整个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竞争模式。

  不过,与国外相同的特点是,无论是自己投资建厂还是并购整合,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和国外的众多一线、二线品牌企业一样,都还是使用单一品牌战略,即所有的产品和子公司都用一个品牌。有点例外的话,是三一在收购PM之后,德国PM继续使用普茨迈斯特这个牌子。这里面,当然有品牌影响力,即更名后原有市场认知和接受度的问题。

  激进过后面对行业难题

 李约瑟难题 最大改变已开启,行业难题仍继续
  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跨出国门的同时,跨国品牌已在中国发展多年,只是在这块市场上它们越来越不适应,尤其是自2002~2003年间,中国这片市场“内染邪气”,一下子暴露出这个行业“年轻气盛”的面目。

  这股邪气就是中国工程机械零售市场上的低首付甚至零首付购机之风。简单来讲,就是客户购机不是先交纳30%~40%的首付款,而是只需要10%~20%甚至零支付就可以提机。以目前购买三一的挖掘机为例,其可供选择的购买方式有按揭、分期和租赁3种,按揭是客户先付一定的首付(20%~10%的低首付或者零首付),然后去银行贷款,每月还钱给银行,分期则是由代理商将设备的首付款先行垫付,然后和客户签订分期付款的合同,由客户分期将钱还给公司,利息是和国家利息相同的,但是办理分期的手续要比到银行按揭贷款容易得多,也简单得多。

  这种行业促销手段,从买产品抽奖送大件家用电器开始,到送小汽车、小型挖掘机,直至实行按揭购买产品零首付,其中尤以挖掘机行业最为突出,并从小企业逐渐演变成行业龙头企业也加入。整个行业像遵循“破窗原理”一样,为了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破坏规则。

  对于个体客户来讲,上百万的产品能够如此容易购入,可能原本并不准备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抵制不住诱惑就购买机械进入各个大大小小的工程项目里,对于机构客户来讲,原本需要更长时间、更多人工来做的工程,因为这项优惠也增加购买机械数量,从而加快进度完工。

  促销的背后,本来是行业同质化竞争和产能过剩的一种表现,如果不是2008年4万亿的刺激到来,基础设施、煤矿项目、房地产项目等纷纷上马,这个行业问题也许会凸显得更早,而不是延迟到2011年。因为刺激政策,购买者有项目可做,挣得的现金流足以及时还款,应收账款最终大多能够回笼。但是热潮退去之后,个体客户争抢项目压低收入,不少还是还不上按揭款而被银行收回机械,机构客户也因为铁矿、煤矿等需求收缩降低产能,有的机械干脆停摆。于是,整个行业原本存在的问题凸显,并引发连环效应,最后损失惨重的还是个体购买者,由拖欠账款引发的官司纠纷也不在少数,市场信用评级等也成为矛头所指。

  在2011年形成全行业该集体检讨的话题之后,这种状况至今依然是行业关注热点,三一、徐工这样的上市企业,在临近2012年4季度报出炉阶段,其应收账款、负债率、利润率等数据背后,对于企业和个人存在的直接财务风险,即被广泛评估和议论。从企业经营的本质来讲,包括扩张市场走向全球,目的最终都是要获得经营利润,盲目追求市场占有率没有用。并且,好比高端客户和零售市场,后者相比前者不仅利润率不同,人群素质也不一样,要尽可能在整个市场利润层级中占据到利润率较高的部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140.html

更多阅读

李约瑟难题的现代启示上 现代启示录

张 峰(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 100081)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可是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领先了世界一千多年却没能孕育出近代的自然科学体系,当欧洲完成了人类近代史上的科学、文化革命———“文艺复兴”之后,中

李约瑟难题的各种答案 李约瑟难题与中国文化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1.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但这只是对李约瑟之谜的一个可能的回答。2.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另一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

大卫鲍森讲道--创世纪六 约瑟和耶稣 大卫鲍森讲道全集视频

大卫鲍森讲道创世纪(六)约瑟和耶稣我想大多数人都很熟悉约瑟的故事。如果你从小在教会长大,主日学一定教过约瑟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吸引小朋友,因为好人最后打败了坏人。后来杰森唐纳文演出之后,更多年轻人知道这个故事。他演唱了安德鲁洛

透视中国人之二: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罗新安 李约瑟(1900-1995),英国著名的科学家,1938年前后,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

声明:《李约瑟难题 最大改变已开启,行业难题仍继续》为网友失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