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复兴逻辑:大地震后的日本经济》 第1章 复兴:严峻的



   冲击过后的经济走势

 《日本的复兴逻辑:大地震后的日本经济》 第1章 复兴:严峻的
本章开始时已经说过,此次灾害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灾后生产设备及社会资本受损严重,生产力下降,经济的总供给受到影响。这一阶段的影响通常会持续几个月或者一年左右。但是这次的东日本大地震情况较为特殊,现在预计电力制约将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

第二,复兴建设带来巨额投资。投资覆盖企业设备投资、住宅投资、社会资本投资等各领域,巨额投资意味着需求的增加。这一阶段的影响将会在灾后几个月之后显现,并会持续数年的时间。

那么遭遇大的冲击时,整体经济将会经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呢?如图1-3所示。

在图1-3中,第1阶段显示的是遭遇经济冲击后经济下滑的情况。第2阶段是从下滑走向恢复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根据是否存在供给制约,经济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不存在供给制约时,复兴投资作为有效需求会产生扩大经济的效果。但是,如果存在供给制约,复兴投资将会引发挤出效应(出现互相争夺稀缺资源的混乱情况)。第3阶段是最终的平衡阶段。

由图1-3可知,日本受东日本大地震、第一次石油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经济冲击时,都是供给方面出了问题(阪神大地震也是非常大的灾害,但是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而数年前的世界经济危机则是需求方面出现了问题。

供给面受冲击时,为应对挤出效应,必须采取措施抑制总需求。表1-3描述的就是日本历史上遭遇经济冲击时的相关政策。

东日本大地震:复兴投资不是凯恩斯政策

此次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经济走势见图1-3a。

在第1阶段,工厂等的生产设备受损不仅影响灾区的生产活动,还切断了制造业的生产链,这将极大影响非灾区的生产活动,汽车行业的很多海外生产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灾后GDP出现下滑,但随着修复工作的加紧,这部分的损失恢复起来也会很快。

紧接着就是第2阶段,即复兴投资增加阶段。很多人正期待着这个阶段的复兴投资能够带来经济的扩大。

但是,要注意的是,电力制约这一问题始终存在,并没有得到解决。所以,GDP再怎么恢复也不会超过灾前的水平。

经济整体供给面虽尚有余力,但由于电力制约这一瓶颈的存在,使得生产无法扩大。因此,即使生产设备得到修复,生产力也不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电力制约主要表现在夏季,而且范围主要限于东日本地区。但是东日本地区占日本整体经济的份额很大,所以,这是关乎整个日本的大问题。

正是因为存在着这样的制约,所以复兴需求不会成为有效需求。这里不会发生凯恩斯所说的乘数效应,也就不会有经济的扩大。

增加的复兴需求将成为超额需求,最终引发挤出效应。所以,必须考虑通过上调利率或是日元升值等手段来调节有效需求。

如果是发行国债来补充复兴财政支出,那么利率就会上升,复兴投资将减慢。但利率上升后会引发日元走高,带来进口的增加和生产据点的海外转移。进口增加意味着总供给的增加,而生产据点的海外转移又意味着复兴投资的地点由国内移至国外,这些都有助于缓和超额需求问题。

如果为控制利率而发行日本银行承销国债的话,会引发通货膨胀,但可以实现对消费的强制性限制。

新建核能发电站现在是不大可能了,因此今后日本经济将会长期受到电力制约的束缚。所以,第3阶段的GDP也不会超过灾前的水平。

阪神大地震:复兴投资成为大型的凯恩斯政策

1995年1月的阪神大地震的受灾程度是这次东日本大地震的一半,也很严重。但是由于受害区域范围较为限定,所以从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与东日本大地震有着很大的不同(见图1-3c)。

据《平成7年(平成7年:1995年。——译者注)年度经济报告(经济白皮书)》记载,损失额达到名义GDP的2%左右。但是由于灾区位于都市地带,所以没有造成很大的生产设备损失。另外,企业也都备有大量的库存和剩余设备,所以也没有造成通货膨胀。

因此,在第1阶段,灾区生产和消费的下滑没有给全国的经济指数造成太大影响。白皮书中写道:"由于灾区经济损失较大,日本1月份的宏观经济指标出现了下跌,但2月份之后已基本恢复到灾前水平。"

数字也能说明问题。工业生产指数方面,1994年12月为95.1,1995年1月则降到了92.6,但是3月份很快又恢复了95.5。从GDP数据来看,日本整体经济并没有受地震影响。而且,在1995年各县的居民收入统计中,兵库县、神户市(阪神大地震受灾范围以兵库县的神户市、淡路岛以及神户至大阪间的都市为主。——译者注)的数值都没有出现下跌的情况。

也就是说,阪神大地震没有造成供给冲击。

所以,在第2阶段,大量的复兴投资得以转化成凯恩斯政策。

据经济白皮书记载,重建库存时,出现了很多新增需求:建筑物耐震构造的新规定通行后就带来了很多新增需求。最终新增需求的规模超过了GDP的2%。可以说,地震反而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受灾区域范围一定,生产设备损失较小,而且灾区以外的地区很快接替了灾区的生产。因此,这时的凯恩斯政策的乘数效应作用明显。

另一方面,当时的经济环境也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首先是高储蓄率。当时(1996年)的家庭储蓄率为104%(2007年为17%),虽然1995年实际发行的国债达到21.2兆日元(高于预算的12.6兆日元),但公债依存度依然停留在28%,金融市场压力不大,因此不会出现复兴投资引发挤出效应从而推高利率的状况。事实上,利率从1995年春季开始就直落低谷。

而且灾后日元持续升值带来的进口增加也缓和了国内的供给制约问题。

所以,在阪神大地震后没有出现挤出效应。

石油危机时期:总需求抑制措施

1973年秋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这次危机在供给层面上给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图13d)。

当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中东产油国纷纷削减原油生产,并下令禁止向援助以色列的各国出口石油。所以当时一下出现了石油供给紧张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立即抑制需求。日本当时采取了"总需求抑制措施",并削减1974年年度公共预算等支出,实行金融紧缩政策。同时为了减少石油的使用,人们也纷纷采取停用电梯、节约照明等措施。这些与日本现在所处的情况比较类似。

石油危机的应对政策是合适有效的。总需求得到控制,而且当时政府也没有出面干预日元升值,最终成功实现了对超额需求的调节。

再后来,技术革新,各种节能技术层出不穷,生产力也很快得到恢复。

战后复兴:通货膨胀带来复兴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给日本的经济供给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空袭破坏了大量的生产设备、社会资本及住宅,战后日本国民生活极为艰苦。

在这一时期的第2阶段,作为复兴政策政府推出的是"倾斜生产方式"(1946年确立,1947年开始实施)。这项国策旨在重点发展煤炭、钢铁、电力、海运等产业。在供给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投资引发了通货膨胀,消费受到强制性削减(发生通货膨胀是因为当时的复兴金融金库发行日本银行承销的复兴债券)。所以如果这次复兴投资也发行国债的话(尤其是日本银行承销的国债),很有可能会出现相同的问题。

再后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日本在特需景气的推动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经济快速发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生产力的恢复,也就是阶段3。进入第3阶段后,日本经济才走向快速发展。

世界经济危机:需求冲击

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是经济的供给面出现了问题。2007年之后的金融危机还有世界经济危机等也都给经济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它们都是需求大幅下降引起的。

供给过剩而需求不足,这正是凯恩斯经济学所设想的情况。所以,只要能够追加需求,总生产就可以扩大。因此日本当时推出了家电环保积分制度(日本家电环保积分制度,也被称为绿色积分制度。这项制度从2009年5月15日开始实施,2011年3月31日到期,实施内容是日本国内民众购买节能环保家电将享受国家给予的一定补贴,补贴产品包括电视机、冰箱、空调共三类。——译者注),效果甚佳。另外,当时对中国的出口增加也有助于总需求的增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过去的一些经验可总结如下。

(1) 世界经济危机带来需求的锐减,是需求危机,所以需要追加总需求。但是东日本大地震是供给危机,需要的是抑制总需求。危机产生的原因完全相反,所以应对措施的方向也应不同。

(2)阪神大地震属于供给冲击,但是由于受灾区域范围极为有限,没有造成全日本的供给制约。因此,当时的复兴投资成了"凯恩斯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生产的扩大。但是这一次的供给制约形势极为严峻,复兴投资不仅无法转为有效需求,而且还会引发挤出效应。

(3)石油危机时期,石油资源的供给制约性强,同东日本大地震一样都属于供给冲击。当时日本实行的是总需求抑制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而且没有出面干预日元升值。当时采取这样的政策是极为正确的,所以,这次的复兴工作亦可借鉴。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设备受损严重,也是属于供给受到冲击。当时的复兴投资是通过日本银行承销的公共债券(复兴金融金库债)筹集的,最终引发了强大的挤出效应,应当看做一次失败的教训。

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复兴过程

我们还可以用宏观经济学中的标准模型"ISLM模型"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描述复兴过程中的经济变动。(关于IS-LM模型的简单说明,参考如下:野口悠紀雄、『日本を破滅から救うための経済学』(第2章)、ダイヤモンド社、二〇一〇年。)

IS曲线表示的是商品市场的均衡。政府支出一定时,若利率下降,为保证均衡,必须增加收入。因为利率下降意味着投资的增加,为维持资本市场的稳定,有必要提高储蓄,而储蓄=收入×(1-消费倾向),所以必须增加收入。故在以利率(i)为纵轴、产出(收入)水平(Y)为横轴的坐标系中,IS曲线为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图1-4a中的IS或IS′)。

LM曲线代表的是货币市场的均衡。在名义货币供给量和物价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当收入增加时,为保证均衡,利率必须上升。因为收入增加后,货币的交易需求也会增加,所以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之下,需要调高利率,抑制资产需求。因此,在纵轴为利率、横轴为产出(收入)水平的坐标系中,LM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图1-4a中的LM)。把IS与LM曲线放在同一个图形中,得到IS-LM模型,二者的交点E0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状态。E0点以外任何一点所代表的利率与产出组合,都不满足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条件。

总需求曲线中,纵轴为物价水平(P),横轴为产出量(Y),曲线为IS曲线和LM曲线交点的轨迹。当名义货币供给量或是外源开支一定时,物价下跌,实际货币余额增加,产出增加(称为实际货币余额效应,real balance effect)。所以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图1-4b中,为AD或AD′。

总供给曲线表示的是供给量随物价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新西兰统计学家威廉8226;菲利普斯(A.W.Phillips)于1958年根据英国近百年(1867~1957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得出了一条表现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关系的曲线,数据表明名义工资率的变化率与失业率呈负相关关系,低工资变化率与低失业率不能并存,高工资变化率与高失业率不能并存,进而推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因通货膨胀的数据难以取得,于是以名义工资的增长率来代替通货膨胀率),得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负相关关系。此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交替关系,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译者注 

已经告诉人们,工资上涨时,供给增加。工资同物价呈正比例关系,所以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但是在电力制约等瓶颈存在时,产出量达到一定水平后(Ys)就无法再增加,届时由于产出不再增长,总供给曲线呈垂直状,见图1-4b中的AS。

1.无政府介入时,复兴投资的增加带来净出口的减少

复兴投资增加,则图1-4a中的IS曲线向右偏移(由IS移至IS′),均衡点也从E0移动到E1。利率则由i0上升到i1。在封闭经济(无海外贸易的经济)中,在E1处达到新的均衡。

在开放经济中,由于利率上升,大量资金涌入日本,带动日元升值,因此,净出口减少,IS曲线回到原来的位置,均衡点也回到E0。这就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得出的结论(关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简单说明,参考如下:野口悠紀雄、『世界経済危機日本の罪と罰』(解说33)、ダイヤモンド社、二八〇八年。)。

2.货币宽松,物价上升

政府介入日元升值会增加货币供给量,如图14c所示,LM曲线向右平移(由LM移至LM′)。

而另一方面,利率没有发生变化,仍为i0,如图14b所示,总需求曲线向右平移(由AD移至AD′)。同AS曲线的交点也由E0变为E1,即物价上升带来产出扩大(由Y0扩大至YS)。

复兴投资进一步增加时,总需求曲线将由AD′移至AD″。但是受供给制约的影响,总供给曲线在YS处呈垂直状,即产出量不会再增加,而物价会从P1升至P2。

这里顺便提一下,石油危机就是由于当时采取的一系列减产及停止石油出口的政策使得之前的供给曲线由AS0变成了AS。

供给曲线变化后,均衡点也随之发生变化,从E3移至E2,其结果是产出减少和物价上涨。日本当时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总需求抑制政策(削减财政支出和紧缩货币)。因此总需求曲线成功地从AD″移至AD′,物价上涨得到抑制。

3.流动性陷阱的定义

凯恩斯指出,货币需求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叫做"流动性陷阱"。(John Maynard Keynes,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Macmillan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36本书在网上也可阅读(http://wwwmarxistsorg/reference/subject/economics/keynes/generaltheory/)。关于流动性陷阱的简单说明,参考如下:野口悠紀雄,《日本を破滅から救うための経済学》(第1章)、ダイヤモンド社、二〇一〇年。)

图1-5a可说明这个问题。图1-5a中,纵轴为利率(i),横轴为实际货币余额(M/p),MD表示的是收入一定时的实际货币需求。利率下降时,货币的资产需求增加。但是当利率降到非常低的水平如im时(此时国债的流通价格处于高位),人们就会预期 "将来利率一定会上升(国债价格会下跌)"。因此利率不会再降,MD今后的走势呈一条水平直线。

图中的垂直线表示的是实际货币供给。在物价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名义货币供给量(M),意味着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即供给曲线右移。名义货币供给量一定、物价下滑时,情况也是如此。图15a中左边的区域表示的即是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下行。但是,当MD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线时,增加实际货币供给量也不会造成利率下跌。这时,货币的资产需求接近无限大的状态,货币增加多少就被吸收多少,这就是所谓的"陷阱"。

一般而言,如果名义货币供给量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化,LM曲线就会移动。物价水平一定,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就相当于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所以表示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垂直线发生右移,利率也随之下降,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即图15b中的LM移至LM′这一过程。这时,物价水平虽然下降,但由于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所以LM曲线还是发生右移。

然而流动性陷阱发生后(图1-5a中右半部分区域),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或是物价下跌都不会使利率降低,即LM曲线不再移动,这从图1-5b的左半部分可以看出。名义货币供给量和物价只有在利率较高的情况下(图1-5b中的右半部分)才会对LM曲线产生影响。

1和2分析的都是没有出现流动性陷阱的情况。如果发生了流动性陷阱,会有什么变化呢?日本一直以来实行的都是超低利率政策,所以遭遇流动性陷阱的风险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流动性陷阱的考察是相当有必要的。所以接下来,将就这部分展开详细的讨论。

4.流动性陷阱期间不会出现挤出效应

流动性陷阱发生时,如图1-5b所示,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利率保持在最低的水平im。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利率的稍微变动就会带来资产需求的较大变动(利率稍有降低就会出现资产需求大增的情况,所以必须大幅减少收入以大幅削减交易需求)。这时,就算复兴投资增加(IS曲线从IS移至IS′),利率也不会上升。所以,日元不会升值。

也就是说这里不会发生挤出效应,这就是"凯恩斯经济学"所说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实施货币缓和政策也不过是将图1-5b中右半部分的LM移至LM′,对均衡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所以在这里,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以上是凯恩斯考虑问题的背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凯恩斯提出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会带来经济的扩大,要想扩大经济必须增加政府支出"这样的观点。

5.流动性陷阱之后物价上涨

之前已经说过,在没有发生流动性陷阱的时候,AD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物价下跌带来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引发产出量增加。但是在"流动性陷阱"发生后,就不会再出现这样的变化了。如图1-5c所示,产出量在Ys以下时,物价下跌不会给LM曲线带来任何影响,所以产出量也不会增加,即AD曲线将一直维持在Ys这一水平。只有当产出量超过Ys时,AD曲线才会向右下方倾斜。

产出量在Yv之前时,随着投资的增加,AD曲线向右上方平移(由AD移至AD′),均衡点也随之由E0移动到E1,即产出量随物价上涨而增加。但是一旦达到供给界限Yv时,产出量就不再增加,只有物价上涨。

6.现实中如何变动

以上分析都是概念及模型式的分析。现实究竟如何发展,要看现实情况处于哪一模型的哪一阶段。

复兴投资刚开始增加的时候,产出量不会太高,很有可能如图1-5b所示,停留在Ys水平以下。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像4中所说的,在利率没有升高、日元没有升值的情况下,经济得以扩大。

但是复兴投资属于大规模投资,所以产出量迟早会达到Ys水平。这个时候,复兴投资的增加就会带来利率的上升,即会引发挤出效应。图1-5c中总需求曲线由AD到AD′的变化即是这一过程。这时,产出量增加,但是物价也会上涨。

当产出量增加到Yv时,总需求曲线由AD′变为AD″,然后产出量不再变化,只有价格上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634.html

更多阅读

《生死的幻觉》--第1章昨天和明天的尽头 昨天太近 明天太远

《生死的幻觉》作者:白玛格桑仁波切第1章昨天和明天的尽头在这里,我要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同胞讨论与我们密切相关的重要大事——我们从哪里来?中途驻栖何地?最后会去到哪里?就在我说完上面几句话之后,“这里”二字已经成了过去,它将随

声明:《《日本的复兴逻辑:大地震后的日本经济》 第1章 复兴:严峻的》为网友拥抱影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