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复兴逻辑:大地震后的日本经济》 第1章 复兴:严峻的



   日元升值可缓解需求制约

本章开始部分的公式还可以表示如下:

GDP=投资+消费+净出口 (1-2)

在式(1-2)中,受生产瓶颈的影响,左边的GDP减少,再加之复兴投资增加,所以要维持等式平衡,必须削减其他的需求。具体削减哪一部分,这就要看政策指向了。

前面提及,从经济运行规律来看,日元将升值,净出口(出口-进口)会减少。这是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为理清思路,在这里再赘述一下。

一方面,灾后重建带来投资支出的增加。投资覆盖民间住宅、企业设备以及公共资本等领域。另一方面,国内生产由于供给制约无法扩大,此时若没有外部政策介入的话,会出现利率上升、大量资金流往国内带动日元升值的情况。

其结果就是净出口减少。由于日元升值,所以很多国内设备的生产可能会转移至国外。这一方面会降低国内的企业设备投资,另外一方面也缓和了国内供需不平衡的状况。

此外,有一些提案认为,可以"发行免息国债充当复兴财源,在国外发行灾后复兴债券,转回海外资产,资金回流国内后,再用这笔资金来购买国债"。但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其效果和国债无异。就这一点,将会在第3章和第4章进行验证说明。

对日元走高的固有偏见

日本对日元走高存在一种固有的偏见。

这种偏见并非基于某种经济学的逻辑,仅仅是一种僵硬偏执的观念所致:日元升值出口效益恶化股票下跌。股票下跌意味着金融机构的资产缩水,所以金融机构也反对日元升值。

灾后日元快速走高,一个大型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在电视采访中表示,自己"对当前的日元走势感到极为愤慨"。但是,从道理上来讲,复兴需要筹集大量资金,资金需求旺盛必然会带来利率的上升,而利率上升必然带动日元走高。若想阻止日元走高,就只有要求银行拒绝所有的复兴融资申请。

另外,还想说的是,当时的联合介入或许还不完全是日本的主意,应该也有美国的意愿在其中。从美国来说,自然不希望日本抛售美国国债。

《日本经济新闻》(3月19日)的一篇新闻报道写道:美国财务长官盖特纳在3月15日举行的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上被问及是否担心美国国债被抛售一事时,他表示,"应该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日本的储蓄率很高。"日本的储蓄率(以国民经济核算为基础)在20世纪80年代时确实维持在高位,但是后来出现了下降,2010年已经降到2.4%。这个数字低于美国的3.4%,在发达国家中处于最低水平。也就是说,盖特纳长官否定美国国债被抛售的可能性依据,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日元走高受阻后的一系列问题

日元走高受阻,进口不再增加,日本宏观经济上的供需矛盾也就得不到改善。

灾后复兴本来就需要大量的复兴投资,但是现在投资受到抑制,因此,消费也不得不缩减。日元走高受阻使得复兴投资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

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就不应该继续阻止日元走高。增税可以抑制消费,从这方面来说是有利于复兴投资增长的。而通过发行国债来筹措复兴资金的话,很有可能会使形势进一步恶化。

上面所述的宏观制约问题,从资金方面来说可表述如下:重建复兴带动民间资金需求增加,国债消化受阻,利率上升,日元走高。如果为阻止日元走高而实行缓和货币政策的话,将会加剧通货膨胀的压力。

发行日本银行承销的国债的话,极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复兴期间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参见本章"日本历史上所遭遇的经济冲击")。通货膨胀发生后,消费将受到强制性制约,损失将由国民埋单,并且是以劫贫济富这种不公平的形式。当然,通过征税的方法也会削减消费,但削减的主要是高收入人群的消费。从这个意义上说,征税方案比通货膨胀方案更优。

现在很多讨论不考虑经济整体的供需平衡,只是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但国民经济等式是客观的,无视客观规律,感情用事,在这种情况下推出的政策很可能会给国民带来恶果。

复兴国债不会产生负担的代际转移

复兴重建时有一种提案认为,可以通过发行国债来补充财政支出。这种提案的设想是,"现在属于非常时刻,而增税会使经济疲软。还是等经济恢复了一些之后再来还这笔债"。其依据是可利用"负担代际转移发行国债"。

但是很可惜,这种情况不会在日本发生,发行国债并不能改变负担偿还的时间(发行国债时可以发生代际转移的负担仅限于政治家及财务官僚的政治、事务型负担。实施增税需要进行大量的政治周旋,需要对国民进行劝说讲解,还涉及立法等,要开展很多关联活动,但发行国债不存在这些问题。增税产生的政治性和事务性负担的确被放到了将来,由将来的政治家或财务官僚承担,但这种负担同国民经济负担的性质不同,不可混淆)。

举个具体的例子可能更容易理解。为了说明的方便,现在假定发行的是10年期的复兴国债,并且不可转借。

10年之后增税的话,乍一看是10年之后的国民来承担这笔负担。但是,请注意,那个时候的国债持有者最终还是要取回偿还金的(相当于银行拿着储户的钱去买了国债,偿还金由银行发放给储户)。结果,收入只是在10年之后的纳税人和国债持有者之间发生转移。对国家整体而言,使用资源量并没有减少,也就是说10年后的国民没有承担这笔负担。

那么,这笔账究竟是谁负担了?答案是国债发行之际的国民。正如之前一直讨论的,在生产受到制约的情况下增发国债会带来利率的上升。在封闭经济中这会引发投资的减少,在开放经济中则会带来日元升值,引起净出口减少。不论是哪种形式,总之会有一项需求出现减少,而国债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得以消化的,即 "挤出效应"在这里发生了作用。

投资减少指的是民间复兴投资的减少,即道路、桥梁等基础建设投资替代了企业生产设备修复投资和住宅修复投资。此时,复兴投资如果采用的是增税方案,那么就会带来消费的减少。无论如何,国债发行必然会伴随着某一需求的削减,这是为政府复兴投资做的必要准备。

增税和国债的不同就在于削减的需求指向不同。"增税"意味着"牺牲企业设备投资和住宅投资",而"发行国债"意味着选择了"牺牲消费"。那种认为发行国债筹集复兴资金现阶段就不必支付任何费用的观点其实是错误的。

现在政府方面也开始探讨"发行复兴国债来筹集复兴资金,过几年返还时增税"这一方案。这一想法寄希望于"发行复兴国债,利用代际转移,好为日本经济争取时间",但这种想法完全是对国债负担的误解。在本书中已经反复提到,由于挤出效应,复兴国债的负担并不会发生代际转移,而是由发行之际的国民承担。

我们都应成为古典经济学家(We should be all classical)

以上这些论述算不上什么新鲜的论调,早在20世纪40年代时,经济学家们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当时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费用筹集问题展开过大规模的讨论:在战争期间,究竟是发行国债还是增税。当时,保罗8226;萨缪尔森(保罗8226;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2009年),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经典著作《经济学》。——译者注) 的观点是,"就算发行战时国债来筹集大炮坦克的资金,也不意味着是战后的国民在掏腰包,最终承担这笔费用的还是战时的国民"。

但是在就业不充分(凯恩斯经济学所设想的)情况下,结论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就业不充分时发行国债不会引发挤出效应,所以不会出现其他需求遭到削减的情况。发行国债来增加财政支出就意味着追加有效需求,是有利于扩大经济的,即可以实现 "无中生有"。

"负担产生于国债发行之际"这一结论适用的背景为古典经济学所设定的前提。而今后日本的处境是:受电力制约,生产无法扩大(经济学的教科书一般将古典经济学家所设想的前提称为"完全雇用",但这个词并不适用于日本现在的情况,毕竟日本有闲置的设施和劳动力。日本生产的无法扩大在于电力制约)。

 《日本的复兴逻辑:大地震后的日本经济》 第1章 复兴:严峻的
"We should be all Keynesians now"(我们现在都是凯恩斯主义者),1965年《时代》杂志刊登的著名的反凯恩斯经济学家米尔顿8226;弗里德曼说。(Time,Dec31,1965(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842353,00,htm))

2007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所有的经济学家(包括我本人)都成了凯恩斯经济学家。这是因为当时全世界都面临着大规模的需求锐减。

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正如本章开始时所说,今后束缚日本经济发展的将是供给制约和麻烦的 "挤出效应" 。这时,我们需要的不再是凯恩斯经济学,而是古典经济学。所以,或许可以说,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变成古典经济学家。只是不知道这样的转变最终能否成功。

海外资金流回可实现负担的代际转移

前面的讨论都是在国内债务范围内展开的。如果在海外消化国债,结论将会不一样。在海外消化国债的话,国债发行时,资源由海外流入日本,而偿还时是由日本流向海外,这样可以成功地将负担转移至将来。这其中的道理就好像是储户现在先向银行借钱,而还钱是今后的事。

但是,让海外来消化日本的国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现在日本的偿还能力受到质疑,很有可能无法按面值发行。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卖出海外资产,待资产回流日本后,再来购买国债。

这意味着要卖掉外汇,买进日元,即会引发日元升值。如果日本能够容忍日元升值的话,这将是一个非常好的筹集复兴资金的方法。

另一方面,日本海外资产的减少意味着下一代可运用收入的减少,也就是说,是后人承担了这笔负担。

还有一点就是,日元升值后,进口增加将有助于缓和国内的生产制约问题。国内生产受电力制约的影响,无法扩大,而进口可以理解为是间接进口海外电力。之前已经说过,日本不能直接进口电力,所以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进口可以间接填补国内资源不足,例如,进口小麦其实就相当于向国外借了一大块农田来帮助日本耕种小麦。日本现在电力不足,所以,直接进口一些生产中耗电的产品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负担增加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大地震之后,日本复兴政策必然会给国民带来负担,这是震后供给制约造成的。这一点与之前的世界经济危机有着本质的不同。

之前已经分析过,在这种状态下,要么减少国内需求,要么减少出口、增加进口。削减国内需求,要求调高电价或者增税(意味着国民负担的增加),而减少净出口(出口-进口),意味着日元升值。

这是一道二选一的必选题,现在大家吵嚷着不愿意选。想想这也正常,因为不论选什么,最后都会吃亏。

现在日本主流的声音就是这样的情绪化。可是,如果一直这样放任问题发展而不加以解决的话,供给不足的问题将会一直拖延下去,拖到最后不得不解决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变成一种对大众而言更难以接受的局面。现在好像正在往这个趋势发展。

今年夏季电力供不应求,这已是确定了的。所以,抑制电力需求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要削减电力需求,必然意味着要提升电力的使用成本(不论以哪种形式提升)。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大家是选择透明的方法"提高电价(或是电价征税)",还是选择不透明的"强制停电(或是自觉主动削减电力使用)"方式。

所以,有一点一定要理清,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选项绝不是A维持电价、维持用电习惯还是B调高电价,而是A强制性断电还是B调高电价后用户自主调节用电。

计划性停电存在不公平问题,而且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耗,代价较大。尤其是医疗现场,很有可能会因此出现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虽然有一些设备可以通过家庭发电暂时维持基本运转,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治疗需求。此外,停电期间若有孕妇生产,孕妇及胎儿的处境都将非常危险,家庭看护也存在同样情况。而这些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形式如此严峻紧迫,但仍有一些经济学家不知为什么一直高呼"坚决反对电价上涨"。每每听到这样的呼吁,我只能摇头叹息。

我在"Diamond online"上的提案,因为涉及上调电价,所以也遭致很多反对的声音。他们情绪相当激动,"事故就是东电整出来的,还给他们发国难财的机会,哪有这样的道理"?"现在家庭都是电气化设备,涨电价?简直太过分了"。甚至还有直接的人身攻击,"我看经济学家满脑子想的没有别的,只有私欲和金钱"。

租房子的故事

把上面这些内容套到之前租房子的故事后内容如下。

顾客越来越多时,最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提高租金(现实世界中是提高电价或者是征电费税或上调利率,引发日元升值或上调收入税、法人税)。也可以呼吁那些不是很着急的顾客暂时不要入住,尽量先保障那些没住处顾客的需求。又或者让那些没有遭遇地震的宾馆不要调价,鼓励它们多多接纳顾客(日元升值引起净出口减少和生产据点转移)。

但是问题依然很多。不少人反对并抱怨:"负担越来越重了","搬到其他旅馆太麻烦了",等等。而且,就算现在有顾客自觉主动地配合,暂时抑制自己的需求不去投宿,但人总是健忘的,时间一长就会忘记房间数量减少的事实,然后会觉得"过度压缩需求会导致经济萎缩",并且不愿意继续配合。有些宾馆通过断电来拒绝顾客入住(计划性停电),但效果甚微。现在有一些经理人提议轮流入住(轮流停电),但这是否可行,本身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以上这些做法都无法增加房间本身的数量,所以没法解决根本问题。最后,或许只有采取暴力手段强制性地赶走顾客(通货膨胀将带来消费的强制性削减)。

这是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应当赶紧想办法避免,尽力采取一种较为有序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剩余房间的方法。可是,人们的思维跟不上现实的变化速度,老是停留在过去,总以为房间应该还有多余的。

今年夏季之后,复兴投资将会快速启动。届时,挤出效应将会发挥作用。之前,普遍认为日本经济要在"10年之后"才会遭遇通货膨胀,但现在这个问题也即将摆在眼前,成为不得不正视的现实问题。关于财政措施的相关讨论将在第3章和第4章展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635.html

更多阅读

《生死的幻觉》--第1章昨天和明天的尽头 昨天太近 明天太远

《生死的幻觉》作者:白玛格桑仁波切第1章昨天和明天的尽头在这里,我要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同胞讨论与我们密切相关的重要大事——我们从哪里来?中途驻栖何地?最后会去到哪里?就在我说完上面几句话之后,“这里”二字已经成了过去,它将随

声明:《《日本的复兴逻辑:大地震后的日本经济》 第1章 复兴:严峻的》为网友清川带长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