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的现代化 中国农民的现代化



摘要:现代化是以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的,伴随着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的社会发展过程,这是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因而对农民而言,是个痛苦的适应和选择的过程,同时又使农民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农民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关键字:现代化 城市化 乡镇企业 政治民主

中国人追求现代化从1840年算起,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在这长 期的追求中,农民都表现出了极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尽管他们长期与手工的生产方式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缺乏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组织性,但在现代性因素的冲击和为改善生存环境的抗争中,他们表现出了对现代化积极的追求,并推动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一 农民的现代化要求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农民生活与贫穷落后的农村。改革开放前由于旧体制的束缚,农业生产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农民仍然处于较低的生活水平。这种贫穷的状态是农民自发或自觉的追求现代化的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来源于城市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因素也推动着农民积极的探索,一步步的追求现代文明。中国农民对现代化的追求贯穿于中国对现代化的百年探索过程中。

中国追求现代化的早期,席卷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革命的序幕。太平天国起义尽管表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但它在客观上为中国已开始萌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但在1949年前,由于中国一直缺乏一个可以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并积极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府,因而,直到1949年以前,乡村的现代化过程始终没有实际的启动过。

1949年诞生了一个积极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府。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关键在于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依靠农民的力量,奏出的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成立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20世纪发生在中国得以次历史巨变,从而开辟了中国的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农民事实上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主力军。

1949年以后,中国的现代化进入全面启动时期。尽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民被排除在直接参与工业化过程之外,但农民仍通过他们的勤劳和创造精神,积极地推动着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就曾在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的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正是靠了农民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才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其重要标志就是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推动机制从计划机制转向市场机制。而促成着这种转变的首先是农民。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在求生存求发展的动机下,农民自发的创造出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体现了中国农民伟大的创造精神,它不仅极大地解放了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农民在其他领域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一是加速了农户经营商品化和农村市场发育的进程;二是促进了农户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多样化发展,其商品化程度也不断提高,进而推动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从传统的生产型、生存型向商品型、发展型转变,农村经济从传统型、农业型向现代性、非农型转变,从而推动着我国农民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

乡镇企业的兴起是中国农民在80年代继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大创造。这种创造的因素是多方面综合作用促成的。但就农民自身而言,则源于他们因人地关系紧张而面临的强大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源于他们对脱贫致富的渴望,源于他们对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追求。中国的乡镇企业开始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乡镇企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的机会,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89—1990年兼全国的乡镇企业被关停并在自转300万个,亏损约1000亿元,但到1996年,乡镇企业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32.2%,占农村总产值的70.8%。乡镇企业终于“踏平坎坷成大道”,表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农民不懈的追求精神。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是80年代中国农民积极追求现代化的典型方面,也是追求市场化、城市化,走上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开创了8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新篇章。

二 中国农民在现代化中的优势

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尤其内在和外在的优势,这是农民走向现代化的有利条件,正是凭借这些条件农民才在现代化的征途中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新的阶段。

(一) 政治优势

农民的政治优势通过政治地位的变化、政治观念的转化及政治行为等方面体现出来的。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农民生活与社会的底层,他们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是一个受支配的阶级,没有机会参与社会的政治事务。新中国成立后,彻底改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指出:农民——这是中国工人的前身,农民——这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农民——这是中国军队的来源,农民——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中国民主主义者如果依靠农民的援助,他们将一事无成。正是基于这种指导思想,革命胜利后的共和国将其立国基础确定为主要是中国和农民的联盟,从而确立了农民在共和国中史无前例的政治地位。农民政治地位的提高是其政治优势的最主要的体现。

政治地位的提高,为农民的政治参与创造了条件,农民是否有权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及农民是否积极参与政治事务,是政治现代化的关键。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使其政治优势的又一表现,为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中国农民的现代化
在中国,农民占90%,是个庞大的群体,中国农民在中国现代化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中国农民的特殊政治优势。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是中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因此在政策取向上,日益把农民和农业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实行政策的倾斜,可见,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这是农民的政治优势的一个重要体现。

(二)经济优势

农民的经济优势,主要体现在农民在对现代化的追求中经济地位、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农民走向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1 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

1949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43.2元,到1978年达到134元,1997年达到2090元。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是农民经济地位和经济条件改善的最重要的标志。

2 农村现代化装备的增加

农村现代化装备的增加,为农民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现代化装备的增加,主要体现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在生产领域,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在生活领域,农民的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日益增加,这既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更是农民自身进一步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3 农村的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使农民获得了走向现代化的体制条件。

改革后,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背景市场经济体制所代替,表现在:(1)农村经济的微观组织结构向股份合作制方向发展;(2)农村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商品性的农业取代自给的农业;(3)农村单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被打破,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4)单一的种植业产业结构向综合的多层次的产业结构转变;(5)农村的生产同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等部门的联合日益加强,农业产业化浪潮兴起。农村的体制创新,为农民走向现代化及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也是农民在市场体制获利性动机的支配下获得了强烈的内在推动力。

(三) 实践优势

中国的农民积极的追求现代化是在1978年以后,农民在现代化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1)走向现代化必须发挥首创精神。从小岗村签订全国第一张大包干合约到乡镇企业在全国的开花结果,无不体现了农民的创新精神,这是农民走现代化的最基本的内在条件。(2)走向市场。在几十年的现代化的追求中,农民的自主意识、开放意识、时间观念、科技意识等观念的增强。无不是以农民走向市场的基础的。(3)走向现代化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帮助。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帮助农民走向市场,加大对农民的投入,从1952年到1986年,国家财政用于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累计达630亿,从而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的科技的进步。没有政府的扶持,农民要取得现在的成就是不可能的。(4)必须循序渐进,全面推进。从家童联产承包责任制到适度的规模经营,再到股份合作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走了一条循序渐进之路;农村市场化水平的加深,城市化的深化,生活方式文明化的凸现,农业现代化走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共生的道路。

三 农民走向现代化的包袱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由于外在的和农民自身的原因。农民在现代化化进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成为他们走向现代化的阻碍。

(一)人口数量大

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在中国是不容争辩的事实。由于我国耕地有限,加上各种形式的耕地占用,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农村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形成了我国农村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解决庞大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到巨大挑战。过大的新增人口必然加重农村有限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压力,使得生存环境处于一种超负荷状态,从而制约着现代化进程。

(二)人口素质低

人的素质由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构成。农民在这三方面与现代化的要求相比,都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

就身体素质而言,我国新生畸形儿和低智儿童的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我国现有十四岁以下的痴呆儿340万,畸形儿800——1000万,另外,我国残疾人有5600万,由于我国城市保健的防疫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因此,可以认定,这些低质量人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这是农村走向现代化的阻碍。

就文化素质而言,农村的文化水平较低。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共有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1.4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6%,其中14——49青少年文盲7330万,农民的文化素质低,构成了走向现代化的制约。第一,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第二,制约农民观念的更新,现代因素的增加。第三,影响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口质量的提高。数量多、文盲多是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包袱。

就思想素质而言,农民的观念和现代化的要求还相冲突,主要冲突:(1)保守、怕冒险的观念和现代化的创新相矛盾。(2)注重经验和现代化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冲突。(3)等级观念和平等观念的冲突。(4)依附心理与现代化所要求的独立人格的冲突,等等。

(三) 外部因素的制约

在许多领域,农民进一步走向现代化的外部条件正日益恶化,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我国民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在300万到500万左右。

第二,城乡差别的扩大,人均纯收入就绝对量而言,1996农民占城镇居民的44%,就增长速度而言,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比城镇的第12.7个百分点。

第三,农业生产的风险大,效益低,农村的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寻求门路。尽管国家多次提高农副产品,替别是粮食的收购价格。

第四,农民的生存风险增大,生存安全的不确定性增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严峻的自然风险。二是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增大。最突出的是市场竞争造成的失业和破产。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大批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接受市场竞争的考验,失业和破产成为必然的现象。这种生存的风险潮处理农民家庭自我保障的能力,成为农民走向现代化的外部制约因素。

四 推动现代化的途径

中国农民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当走向新世纪,中国农民怎样面对?

(一)农村工业化

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前纳里说:“从历史上看工业化一直是发展的中心内容。”农民走向现代化,进一步加快农村工业化是必然的选择。

乡镇企业在推动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1)布局分散,遍地开花,大量占用耕地,难以出现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2)规模小,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3)技术短缺。(4)环境污染严重。

中国农民走向21世纪,要求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核心的农村工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1 发展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企业集团是以资本为主要纽带,通过持股、控股等方式紧密联结、协调行动的企业群体。乡镇企业可以在自愿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形成多种形式的联合,从而素质上得到较大的提高,并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2 提高技术水平,增加乡镇企业的科技含量。

乡镇企业要增强科技意识,切实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开展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的更新,注重科技开发和技术引进,建立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既可培养自己,也可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3 合理布局和规划,以取得经济发展的集聚效益

加大村镇的规划建设,特别是农村工业小区建设,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和农村工业小区的集中,并按原材料导向、市场导向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导向原则选点建场。

4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农村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为基础,以推进农村产业化为导向,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要内容,重点向轻型化发展。

5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乡镇企业走向21世纪的明智选择。

(二)农村城市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三位一体的。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必然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必然向城市转移。现代城市是不仅经济中心,科技中心,而且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孕育中心,是现代文明的发育中心。

1978年以来城市化的加速是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工业化进程加速相联系的。但总体而言,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城市化率大大低于工业化率,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严重滞后产业结构的变化。因此,在走向21世纪之际,推进农村城市化,必须做到以下两方面:

首先,最关键的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城乡隔离体制,在法律上废除农民和居民的区别,要允许农民进城,真正做到与市民再就业和其他方面的平等,获得统一的身份。改革的核心是实行城乡统一的一元户籍制度,使户籍与特定的经济利益相联系,只是作为对人口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所以,完全取消久的城乡分割制度实行城乡平等的制度,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必然选择。当然不是靠农民就能完成的。

其次,农村城市化发展战略模式要结合中国自己的国情。具体地说就是提高现有城市的吸纳能力和辐射能力,根据工业发展程度和地理条件建立一些小城镇并将其中一部分发展程中小城市。

(三)农村政治民主化

农民走向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政治民主化,农民才能真正成为现代农民。为此,

第一,农村乡镇政权必须加快职能转变。变以前的高度集权型管理为分权型管理,变为农民的管制为农民提供服务,积极帮助农民走向市场并积极支持农民行使民主权利,从而为农民当家作主建立完善的制度化渠道。

第二,价钱共存的法制建设。加强农村的立法是农民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得到调整;严格执法,提高执法水平,加强农民的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守法观念和权利观念,使农民自觉地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三,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在文盲充斥的条件下,是难以建立民主大厦的。农民的宗法观念、青天意识、依赖心理的改变,都依赖于建立在文化水平提高、能力增强基础上的自主意识。

第四,加强农村大众传播工具的建设。大众传播工具是表达民意、对政府官员和设计及民众利益的部门进行舆论监督,具有广泛的重要作用。提高大众传播工具在农村的普及建设,是农村政治民主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五,加强农民自治性组织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农村的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村民议事会等等农民自治组织,在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农村政治民主化的进步发展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曲折、有反复、有欢笑、也有辛酸,但更有不懈的追求。他们不断提出自己不合时宜的特性,增加自己的现代性,从而,一步步地向着现代化迈进。

现代化的道路是漫长的,但中国农民中将在这条金光大道上阔步前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04149.html

更多阅读

四因素法与政治的逻辑 政治生存的逻辑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纵论天下>网友杂谈四因素法与政治的逻辑2015-03-23 10:00:16来源:北国之春的博客作者:北国之春点击:410评论:0(查看)分享到:0习惯成自然,自然成必然,必然成圣条,久之,这个圣条是否

转载 《人山人海》非典型中国农民群像:如畸人畸世,

没见过的白,没见过的黑,痛感这个年代、现实社会、一片国土下真实存在着的这不太为人知晓的一面!年青一代眼中看到的金碧辉煌的皇朝和这里一天一地哦!——孰真孰假?沙发,谢分享!原文地址:《人山人海》非典型中国农民群像:如畸人畸世,如长歌当

声明:《中国政治的现代化 中国农民的现代化》为网友冰翼之魂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