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姑娘的故事2 从《灰姑娘的故事》想到的



     以前看过一篇有关美国老师讲《灰姑娘的故事》的文章,感慨颇多。读这个故事大部分的中国小孩只认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后妈太可怕了。而美国的孩子在课堂上却得到了不同结论:

  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

  后妈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换位思考)

  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有仙女帮助灰姑娘,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

  这就是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的区别!我认为故事中折射出的教育精神——敢于质疑和发表多元见解,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像那位美国老师一样引导学生质疑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呢?

  一、 引导学生“学贵有疑”

  有这样一个故事:1998年底,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市访问。接待人员安排他们在一所很有名望的重点中学听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目的明确,教法灵活多样,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双边活动相当活跃,配合很默契。第二天,接待者请来访团人员谈谈观感时,回答令他们始料未及:“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特别是学生又没有问题提出,这堂课上它干什么呢?”可见我们传统教育的弊病----不给学生发问的机会和权利。因为教师在课前已经设计好问题与答案,于是学生的思维就局限在我们画好的框架里。一旦学生提出设计之外的问题,教师要么不予理睬,要么蜻蜓点水。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问的兴趣,唯老师与课本是从。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这样的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学贵有疑”。鼓励他们勇敢地挑战老师,挑战书本。

  挑战老师

  人们往往认为“学高为师”,老师说的话当然毋庸质疑,岂不知韩愈早在其著名的传世之作《师说》中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知识多元化的今天,老师已经不可能精通所有知识,也不可能具备很多技能。所以作为老师,遇到疑难时,我们可以坦诚地说:“我不清楚”、“我也不会”、“让我们一起解决吧”!明确告诉学生老师不是万能的。记得在《游园不值》古诗教学感悟诗意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中“苍苔”一词,我是这样说的:“‘苍苔’就是青苔。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苔藓。”我们班上一个名叫王辉的学生却马上大声质疑:“老师,你说的不对!苍苔不是青苔,苍苔颜色发黄,而青苔应该是绿色的。”我愣了一下,说实话,在备课时我并没有注意这个小小的细节。面对突发情况,班上的学生都轻轻地笑了。我知道他们想看老师怎么处理这个平时调皮捣蛋、现在又给老师难堪的家伙。我迅速思考了一下,表扬了王辉:“真好!王辉学习不光带了耳朵,而且带了思考的心。希望大家学习他!这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允许我查查资料再回答,好吗?”后来经查证,知道了苍苔是指一种绿色苔藓植物,也叫青苔。“苍,草色也。――《说文》”“ 苍,青也。――《广雅》。”虽然这次知识的传授没有出错,但是却给我敲起了警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杭州因为我的口误从浙江“跑”到江苏;低头折(zhé)节念成了低头折(shé)节。最终在孩子们的质疑下我发现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挑战老师。

  挑战课本

  我们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是经典的范文,我们理当认真学习。但也大可不必对其顶礼膜拜。教材也是人编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拿《长城砖》这篇童话来说吧!这则童话运用拟人化手法讲述了长城砖到美国展览的故事。文中写道: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地说,“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辨认出两个工程:一个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个是中国的万里长城!”自中国首位太空人杨利伟对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坦言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时,一时间,《长城砖》成为全国性的新闻热点。

  其实语文教材里“长城砖”肯定不止一块,当大量的工具书充斥孩子的思维空间时,更不能让孩子迷信所谓的“标准答案”,拘泥于教参上的“一家之言”。

  二、提供“各抒己见”的舞台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认真对待孩子的质疑,为他们提供一个“各抒己见”的舞台。

  1、抓住闪光点引导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会碰撞出多彩的炫目的火花,此时,教师要抓住闪光点及时进行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讲授五年级语文《梅花魂》中“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一段文字时,我班郑阳博举起了质疑的手:“老师,是不是作者写错了?梅花应该用动植物的‘它’,而不是‘她’吧?”我很高兴地表扬了他:“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又看了看班里其他的孩子,问:“写错了吗?”班里的意见立刻分成了两派,争执不下。我轻轻引导:“梅花在课文中象征了什么?”这下倒是异口同声地回答:“祖国!”我又接着问:“我们一般把祖国称为什么?”“母亲!”“是啊!男同学呀别有意见,因为祖国和母亲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谁来说说看?”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我又笑着说:“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写花儿很漂亮,就说花儿美得像——”“漂亮的少女!小姑娘!”“同样的,我们说姑娘美得像——”“花儿一样!”“是啊!我可不可以说咱们的小伙子郑阳博像花儿一样?”教室里顿时一片笑声。笑声中学生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

 灰姑娘的故事2 从《灰姑娘的故事》想到的
  如果用模棱两可的语言草草解释。既扑灭了学生思想的火花,又挫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去“吃”文本,而是利用文本解读更多信息。

  2、进行多元品味引导

  故事是给孩子读的,每一个孩子认知程度的不同会表现不同的价值取向,切不可以偏概全,我们应该在质疑的基础上从多个侧面、用多种眼光去品味文本内容。学习了《一夜的工作》后,有学生认为:周总理是那么大的领导,还那么辛苦、简朴,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领导工作不认真,还贪污受贿呢?也有学生认为:要是我们中国的领导都像周总理一样的话,中国早就繁荣富强了。你能说孩子们的认识错了吗?《落花生》一文作者想表现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课后学生也有不同的意见:桃子、苹果、石榴也很好啊,既外表好看又很实用。你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孩子说得有道理,我们就应该认可。

  3、探讨选择,给问题一个“家”

  《落花生》一课中:“那晚上的天色不太好,可是爸爸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学生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说他爸爸回家实在很难得?”我当时并没有去解释,而是把问题交给了学生自己:“大家来猜猜看到底是什么原因,作者会这么说?”顿时课堂上气氛活跃起来了,有的说:“可能他爸爸和家里人没在一起住。”有的说:“可能是他爸爸住的地方离这里太远。”有的说:“可能是天气不太好的原因。”有一个叫刘开的学生的意见却与众不同:“老师,我们可以看书上的插图,他爸爸穿的衣服和皮鞋,明显和家里其他人的不一样。是工作时的打扮,可见他爸爸是在上班的时候过来的,或者他爸爸上班的地方离家较远,所以才说很难得。”于是,问题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得到了解决。有时我们无须多言,因为孩子的思维是最活跃、最灵敏的,他们能给自己的问题一个合适的“家”。

  当然,“质疑”要建立在认真阅读文本,揣摩领会文本的基础上,这样,才可能有自己的理解、心得,也才可能发现文本中的问题。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但不是一味地放任。教者不能为了实现答案多元化而忽略文本的道德底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1461.html

更多阅读

从《友邦惊诧论》看鲁迅的抗战激情 友邦惊诧论原文

从《友邦惊诧论》看鲁迅的抗战激情大民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前夕,不少单位和个人都在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做一些纪念活动。我想起一个悬案——鲁迅究竟抗战没有呢?网上也早有人发贴,揭发鲁迅在日本侵华时期,没有做过多少抗战

从《会真记》看元稹的两面人格 西山群仙会真记pdf

从《会真记》看元稹的两面人格提起元稹,人们立刻就会联想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此句摘自元稹为纪念亡妻韦丛而作的诗《离思》,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忠贞如一,因而受到人们的称颂和喜爱,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实际

声明:《灰姑娘的故事2 从《灰姑娘的故事》想到的》为网友视金钱如粪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