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跨文化交际研究 中西方文化关于“desire(欲望)”不同使用的研究



     1.中文和英语中“desire(欲望)”的含义和使用

  1.1 英语中“desire”和其他一些类似的词

  在英语中,类似于“hope”和“wish”等词都可以用来表达“desire”相似的意思。如

  果把它们按程度从浅到深来排序的话,依次是“hope”,“wish”,“desire”。当事情很有可能发生时,我们通常使用“hope”;而“wish”更偏向于表达更明显并且强烈的渴望,也就是当人们真的希望某件事情发生的时候,“my wish”就会被用到了;而“desire”这个词实则隐含了最深的对于获得或者完成某件事的迫切的需要。

  1.2中文中“desire(欲望)”

  1.2.1中文中“desire(欲望)”的含义

  在中文中,“desire(欲望)”有对于权力或者金钱的欲望的意思。有时候当我们谈及一个人说他有“desire(欲望)”时,通常意指他有色欲的含义。在《论语》中,“desire”指的是“色乐曰欲”。因此,“desire(欲望)”代表恶毒,通常带有贬义色彩。在古代中国,“欲”和现代中国文化中“desire(欲望)”的意思相同,都表达恶毒,恶意。比如说“欲壑难填”,“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第一个例子中,“desire(欲望)”代表贪婪,第二个例子中,“desire(欲望)”暗示欲望会使人在道德品质方面非常低劣。两个例子关于“desire(欲望)”的解释都是否定的、消极的。由于对于“desire(欲望)”这一词本身的理解是意指带有恶意的性质,因此中国历史上曾被大量的名人压制。比如老子曾经说过“少私寡欲”,在这里就是说欲望是个人的利益,比如名望和金钱,会驱使你对其他人做坏事,他劝告人们要限制个人的欲望。新儒学(道学)的创始人周敦颐也曾经强调过“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

  1.2.2 其他表达“欲望”的词

  因为在中文中,欲望一词带有恶意的含义,很多其他比如“愿望”和“希望”的词被用来替换它。比如说:“他有追求成功的愿望”。在这句话里,虽然这个人很渴望获得成功,但是他要控制自身的欲望,并且要知道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不能做有损于其他人的事情。 “desire(欲望)”一词带有恶意的含义已经被消除了,进而使愿望一词使动机变得更平和,因此,“愿望”和“希望”则更多的出现在我们日常的表达中。

  2.语义的不同反映出文化的差异

  “desire(欲望)”一词的语义不同反映出中西方文化价值的差异,主要是在社会生活和道

  德理论这两方面。

  2.1西方文化

 西方跨文化交际研究 中西方文化关于“desire(欲望)”不同使用的研究
  2.1.1社会生活和鼓励“desire(欲望)”

  2.1.1.1 追逐梦想和欲望

  在西方世界通常很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鼓励人们拥有自己的梦想甚至是欲望,拥有梦想是一个人努力工作和促使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最有名的莫过于Martin Luther King, Jr.的演讲-《I Have a Dream》。此外,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的“淘金热”,大量的美国人冲往加利福利亚去实现他们对于财富的梦想。

  2.1.1.2 发展个性

  西方社会鼓励人们通过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价值。他们鼓励人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展不同的工作,而不是集中于某一个特殊行业,并且很早就会对儿童进行职业教育。在西方社会奉行这样一个信条:各不相同的个性使人们变得独特并且容易被社会认可,他会拥有更多的机会来实现梦想和欲望。

  2.1.1.3 展示自我

  展示自我个性免不了需要吸引他人的注意。当人们想要庆祝一件事,比如毕业或者赢得了一场比赛,他们经常会赤裸奔跑,这就是西方人表达他们态度或者感觉的最寻常的一种方式。另外一种有效吸引他人注意的方法是掌握表达自己的技巧。在哈佛大学里,学生们为了使自己在整个班级中脱颖而出都尽力争取更多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会借助很多的软件来使整个演讲更加的出色。在西方世界,很明显一个人的能力只有通过成功的展示自己得到认同,否则的话就只有被埋没。

  2.1.2 功利主义

  2.1.2.1 享乐主义

  西方流行文化中享乐主义是道德和价值中最核心的组成。他们推崇快乐至上,差不多每周和每一个节日,他们都会举办舞会,人们可以尽情的吃喝玩乐,享受生活。此外,大部分西方人渴望更好的物质生活,他们有欲望能够生活在更加奢华的大厦里,能够开BMW,他们会不惜被其他人谴责去尽力实现自己的欲望。

  2.2中国文化

  2.2.1 孔子学说的 “自我限制”

  孔子曾经提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德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德之,不去也”。这暗示任何人都渴望荣华富贵,但是一个真正高尚的人,不应该拥有不合适的财富,比如从街道上捡钱,也不应该刻意逃脱为大多数人所厌恶的贫困。

  自我限制在孔子说过的这样一句话中有很好的体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在这里,克己也就是对“desire(欲望)”的自我限制和排斥。他也建议人们应该先牺牲,最后再享受。“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在孔子看来,追逐“desire(欲望)”不是人生的目的,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

  2.2.2 荀子对待“desire(欲望)”的态度

  荀子认为“desire(欲望)”是人内心存在的恶魔,他提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焉”,这表明了“desire(欲望)”恶毒的本质。“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这表明“desire(欲望)”是所有罪恶的来源。“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重刑罚以禁之”,这表明中国古往今来都强调要排斥“desire(欲望)”。

  2.2. 3 道学思想

  根据道学思想,“desire(欲望)”被看作是超出人正常愿望之外的过分的要求。比如:“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熹)。同时,“desire(欲望)”也被看作和自然法则相悖,比如:“存天理,灭人欲”,“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朱熹)。道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人们更多的追求道德准则而不是满足自我“desire(欲望)”。比如程浩和程颐曾经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打消丧夫的女人们再婚的念头,如今这句话也被用于当人们处于伦理和其他事情尴尬的局面中时,人们宁愿不通过努力改变困境,也要保持高度的道德准则。这在当代社会也有很好的映照,比如人们宁愿呆在家里也不接受一个底薪的工作。

  3.全球化背景下两种文化的融合

  随着中西方交流的发展,市场经济也逐渐在中国文化中出现,个人权利和义务被强调。如今,竞争无处不在,这些竞争举办的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desire(欲望)”,近来,中国各种各样的选秀非常盛行,“快乐女生”,“红楼梦中人”等等,这些竞赛都通过电视媒体向全中国的人播放,竞争者们向公众表演他们的绝技,彰显他们的个性,追求冠军的殊荣。还有我们熟悉的网络红人“芙蓉姐姐”,不管她的方式是否得到大众的认同,但是不可置疑的是这也是一种展示自我个性满足自己欲望需求的手段。

  追赶世界的步伐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倡导的理念,“desire(欲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所有罪恶的根源,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4.结论

  中西方文化对于“desire(欲望)”一词的态度都有他们的不利之处。我们既不能完全消除

  传统中国文化中对于“desire(欲望)”的偏差,也不能沉溺于西方世界的“desire(欲望)”之中。一方面,如果“desire(欲望)”不被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将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过度的竞争会促使人们为了不落后而疯狂追赶,导致过度焦虑;频繁的失败会引起人精神崩溃,甚至绝望。另一方面,消除所有的“desire(欲望)”也有不利方面,比如压制、歪曲个性。为了避免所有这些不好的方面,人们应该对竞争和满足“desire(欲望)”持有正确的态度,带有恶意的“desire(欲望)”应该被限制和漠视,而有理可循的“desire(欲望)”应该得到鼓励。引导人们以一种恰当的方式追求个人“desire(欲望)”对社会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程颢,程颐.《二程遗书》

  [2]孔子.《论语》

  [3]老子.《老子》

  [4]荀子.《荀子》

  [5]朱熹.《朱子语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1487.html

更多阅读

《跨文化交流》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在这一学年,我学习了跨文化交流,虽然之前了解一些中西方的差异,但是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才知道这其中的知识、内涵竟如此的博大精深,这使我为曾经认为自己略知一二的心态感到惭愧,更加确定了中西方的差异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现象,更是值

关于三峡工程不同声音的资料一 关于三峡的资料

耶子按:向新浪“管理员”问好、致敬——还有良知的底线,将本人的博文《令人无法不潸然泪下的良知和先知》设为私密博文,使本人还可以孤芳自赏,“呵呵……”享受在尽情的傻笑中——活脱一个被“荣幸”地曰(誉)为“白痴”的老太婆。并不得

声明:《西方跨文化交际研究 中西方文化关于“desire(欲望)”不同使用的研究》为网友妳來喚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